薛東傑等:考慮屈服與破壞耦合準則的破損煤體開挖應力降研究

2020-12-0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原文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789-020-00299

創 新 點

1. 新的非連續切向應力(支承壓力)理論求解,包含應力降和峰後破壞全過程

2. 巖石材料力學行為和開挖卸荷行為的本質差異

摘 要

巖石工程中開挖卸荷引起的圍巖破壞始終是引起地下工程災難的重要根源,每年我國井巷工程掘進耗資巨大,而由此引起的支護等安全防護成本不計其數。無論是隧道掘進還是礦產資源開採井巷工程,其防護設計的理論基礎均是圍巖破壞引起的應力重新分布,而關鍵核心或者從0到1的科學問題在於切向應力分布的理論求解。傳統理論均是基於連續彈塑性解,其解的連續性和圍巖破壞非連續顯然是存在天然矛盾的,而這一矛盾的力學模型假設至今仍被廣泛被大家所接受,由此產生的設計等諸多問題被嚴重製約在這一矛盾假設中。另一方面,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室內各種破壞力學試驗均獲得了完整的峰後曲線,而彈塑性解被人為假設割裂了破壞的完整過程。破壞是一種過程而非簡單的應力狀態,片面的假設導致很多工程問題難以解釋,比如破壞引起的應力降、動力災害發生的能量存儲偏低甚至分區破壞現象等。回顧求解過程,可以發現其制約在於彈塑性假設中預先將塑性判據引入到方程求解中,從而系統上降低自由度,利於方程求解。

不同的塑性判據求解結果並不同,最被廣泛接受的判據是Mohr-Coulomb屈服(破壞),而判據方程的本質是關聯了主應力之間的關係,這一點與事實是不符的。對於地應力分布,三維空間三個主應力之間應是獨立的,即只有應力而無變形。而開挖引起的增量上存在關係,其載體是材料的變形,而連續還是非連續應是不同的,廣義胡克定律並不嚴格適用於塑性或者破壞狀態,其難點在於破壞本質上是連續體向非連續結構體轉換的幾何相變現象。這種相變行為引起的災難就是連續性假設的很多基本概念失效,如泊松比在破壞後明顯大於0.5,材料力學問題到結構幾何問題的轉換仍是極其難的。因此現有解中多是基於材料力學觀點進行宏觀結構平均,而破壞是無法躲避的重要問題。

如何建立破壞過程和切向應力理論解的結合一直是課題組致力攻關的基礎研究方向,因此本文拋棄了傳統意義上的彈塑性解,而從統計力學角度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其核心在於將非連續破壞引入到方程求解中,從而獲得破壞後應力降、峰後力學行為等新的切向應力分布。文章基於Mohr圓將塑性判據和破壞判據同時引入到主應力關係判斷中,獲得了幾何相變引起的應力降和幾何結構演化的結構應力降,同時重新解釋了應力開挖過程與傳統室內力學試驗應力加載過程的根本差別,為本質上區分材料力學行為和開採力學行為提供了重要路線。

Abstract: Investigating the stress drop of abutment pressure is the key to a deep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iscontinuous stress redistribution under min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uniaxial and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are carried out separately to determine the bulk and shear moduli, the cohesion, and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the coal samples. By extending the meaning of Mohr’s circle referring to yield stress instead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 yield line is introduced to illustrate the stress drop of Mohr’s circle referring to yield stress instead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t the elastoplastic boundary. Furthermore, a theoretical solution of the stress drop as a function of the damage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butment pressure differs considering the yield line and failure line. In addition, applying the stress drop at the yield line in non-pillar mining, top coal mining, and protective coal mining shows that the damage has a nonlinear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ress drop.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bulk modulus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have a more sen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ress drop than do the shear modulus and cohesion. Finally, the stress drop is divided into a discontinuous stress drop at the yield line and a structural stress drop at the failure line. The stress drop is effective in describing the discontinuous stress redistribution and shows a clear difference in the movement direction of Mohr’s circle considering the unloading pressure.

文中部分插圖

Fig. 2 Determination of two criteria for a yield line with cohesion 3.47 MPa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26° and a failure line with cohesion 16.2 MPa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26°

Fig.3 Comparison of abutment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fluenced by two lines

Fig. 5 Failure zone with increasing damage of a stress drop and b residual stress

Fig. 7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of stress drop by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Fig. 9 Evolution of Mohr's circle considering loading effect

Fig. 10 Mining-induced evolution of Mohr's circle considering unloading effect

作者簡介

薛東傑,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北京市優秀人才,越崎青年學者,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煤炭學會會員,擔任J NAT GAS SCI ENG、煤炭學報等20餘個SCI/EI收錄國內外期刊的經常性審稿人;在眾多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SCI/EI收錄論文40餘篇,申請發明/實用新型專利12項,參編專著2部。作為訪問學者與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安全高效開採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深地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油氣地下儲庫工程重點實驗室保持長期合作關係。長期從事能源與礦業開發中的巖石力學研究,負責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北京市優秀人才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橫縱向項目10餘項;作為骨幹成員先後參加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曾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2015年、2019年)。

長期研究方向:

1、非線性巖石力學-非連續支承壓力、逾滲理論

2、非線性滲流力學-非達西滲流表徵、分形分數階理論

3、斷裂力學-近場動力學、相場理論數值模擬

4、非連續空隙結構表徵-低場核磁共振技術

5、人工智慧識別和大數據分析

引用格式:Xue Dongjie, Zhou Jie, Liu Yintong, Gao Lie. On the excavation-induced stress drop in damaged coal considering a coupled yield and failure criter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7(1): 58–67.

來源:JCST國際煤炭科學技術學報

徵稿郵箱:718710799@qq.com

信息提供:陶賽編輯整理:劉暘

審核:畢永華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原帖轉載或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傳媒,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論文推薦|孫可明等:超臨界CO2 作用下煤體膨脹變形理論模型
    ,根據ESD狀態方程及簡化局部密度模型確定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煤體的過剩吸附量,得出煤體吸附超臨界二氧化碳產生的膨脹應變,建立了包括吸附和孔隙壓力及溫度效應的煤體變形膨脹模型。(2)對建立的非線性膨脹模型進行了編程計算,自主研發了具有施加熱流力載荷功能的膨脹體積應變測量裝置,解決了膨脹變形採用應變片點測量時,測量範圍小、試驗結果離散性大、應變片易脫離破損的問題,理論模型計算結果與試驗測量數據吻合度較高,較好地反映了不同溫壓條件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煤體的膨脹變形規律。
  • 論文推薦|魯 俊等:真三軸加載條件下含瓦斯煤體複合動力災害及鑽孔...
    因此研究深部煤礦複合動力災害致災機理對於動力災害的有效防治至關重要。本文基於自主研製的「多功能真三軸流固耦合試驗系統」,進行了考慮氣體影響的完整煤樣和卸壓孔煤樣的5 面加載、單面臨空試驗。結果表明,複合動力災害是煤巖在應變能和氣體內能作用下非線性瞬發性破壞的動態過程。
  • ANSYS輸出應力、強度理論與規範
    強度理論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脆性斷裂為破壞標誌的,其中包括最大拉應力理論和最大伸長線應變理論;第二類強度理論是以出現塑性屈服或發生顯著塑性變形作為破壞標誌的,其中包括最大切應力理論和形狀改變能密度理論。最大拉應力理論-第一強度理論。
  • Von_Mises等效應力!
    Von Mises是一種屈服準則,屈服準則的值我們通常叫等效應力。Ansys後處理中"Von Mises Stress"我們習慣稱Mises等效應力,它遵循材料力學第四強度理論(形狀改變比能理論)。一般脆性材料,鑄鐵、石料、混凝土,多用第一強度理論。考察絕對值最大的主應力。一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塑性變形,以流動形式破壞時,應該採用第三或第四強度理論。
  • 力學趣談:斷裂力學是破解結構低應力破壞的金鑰匙
    後來,所有客機舷窗均採用圓形或設計有很大的圓角,以減小應力集中,提高金屬疲勞強度;延緩疲勞裂紋的發生,此系後話。 進一步研究證明,裂紋的存在,引起飛機結構發生低應力破壞,通行的設計準則遇到極大挑戰。這個研究孕育了斷裂力學的誕生,並促進了其快速發展。到1957年,美國科學家歐文(G.R.Irwin)提出應力強度因子的概念,從此線彈性斷裂力學基本建立起來。
  • 地空學院發現煤變質過程煤中多環芳烴組成與煤體結構演化的關聯
    在煤的變質過程中,煤中多環芳烴參與煤體結構的演化進程,因此可以用來反演煤化過程的信息。另一方面,由於芳烴大π鍵共軛體系的存在使其結構相對穩定,因此多環芳烴在煤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 那麼,在長期的地質演化史中,煤中多環芳烴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同時期煤炭中多環芳烴的來源有什麼差別,受什麼控制?
  • 巖石節理滲流-剪切耦合電液伺服試驗系統
    西安力創材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巖石節理滲流-剪切耦合電液伺服試驗系統是三向加載電液伺服模型試驗設備。用於進行大比例平面應力應變巖石節理滲流-剪切耦合伺服試驗、地下地表工程三維試驗及軟巖試樣力學特性研究。
  • 「論文集錦」煤巖災害前兆預警基礎研究
    基於聲發射時頻特徵的不同含水煤樣衝擊傾向試驗研究.肖曉春,金晨,丁鑫,等.2018,43(4):931-938.煤體破裂分形特徵與聲發射規律研究.煤巖破裂過程電荷信號時-頻域特性及降噪研究.丁鑫,肖曉春,呂祥鋒,等.2018,43(3):657-666.煤巖衝擊變形破壞特性及其本構模型.
  • ansys後處理要看的那些應力
    比如混凝土、鋼材,應該就是用萬能壓力機進行的單軸破壞。也就是說,我們在ANSYS計算中得到的應力,總是要和單軸破壞試驗得到的結果進行比對的。所以,當有限元模型本身是一維或二維結構時,通過查看某一個方向,如plnsol,s,x等,是有意義的。但三維實體結構中,應力分布要複雜得多,不能僅用單一方向上的應力來代表結構此處的確切應力值——於是就出現了強度理論學說。
  • 安徽理工大學:華心祝——動靜耦合作用下無煤柱切頂留巷頂板成縫與穩定機理
    (2)基於預裂爆破期間基本頂受力特徵,構建了基本頂動靜耦合作用下力學模型,建立了基於抗拉強度準則的巷道基本頂穩定判據,獲得巷道基本頂穩定時裝藥長度及炮孔間距之間的最大量化關係,並揭示爆破應力波在基本頂內呈拉壓交替變換且巷道基本頂同一位置持續受到拉、壓應力脈衝作用的傳播規律。
  • 應用專題丨利用RSO流變儀進行屈服應力測試
    3剪切應力斜坡掃描(CSS Test, log)以剪切應力為自變量,設置對數增長的應力斜坡。對於粘彈性材料,當剪切應力值低於屈服點時,樣品發生彈性形變,形變與應力是線性關係,代表材料的線性彈性區間。當應力值超過屈服點之後,應變增加的速率顯著快於應力,曲線的斜率也隨之不斷增加。
  • ANSYS後處理中應力的含義
    點擊「ANSYS學習與應用」一鍵關注①1st Principal stress(S1);2st Principal stress(S2);3st Principal  stress(S3)--第一、第二、第三主應力
  • 論文推薦|李波波等:考慮溫度、孔隙壓力影響的煤巖滲透性演化機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通過不同壓差和不同溫度條件下改變孔隙壓力的滲流試驗,在當前典型的S&D模型基礎上進行改進,建立適用於三軸恆定外應力條件,考慮溫度、孔隙壓力及滑脫效應影響的煤巖滲透率模型。
  • 正交實驗下的固液耦合相似材料研究
    目前,我國對單一固相相似材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李勇等 研製了一種新型巖土工程相似材料,通過經典力學試 驗研究了該相似材料在不同配比下的力學性能;牛雙建等 對深部軟巖相似材料進行了研究,獲得了不同配比下相似材料強度、變形、破壞特徵; 李寶富等 採用正交試驗研製出一種由砂子、碳酸鈣及石膏組成的低強度煤巖體相似材料。
  • ABAQUS中應力應變的部分理解
    可利用最大主應力判斷一些情況:比如混凝土的開裂,若最大主應力(拉應力)大於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則認為混凝土開裂,同時通過顯示最大主應力的法線方向,可以大致表示出裂縫的開裂方向等。利用最小主應力,可以查看實體中殘餘壓應力的大小等。3、彈塑性材料的屈服準則3.1、Mises屈服準則其中 為材料的初始屈服應力。
  • 機械結構設計準則-力學原理設計準則
    ,應力急劇集中上升。 6、 等強度準則 1.構件局部的應力和該處的材料許用值相等。省材料降能耗。 8、 空心截面準則 彎曲和扭轉應力在橫截面越遠離中心越大,橫截面中心很小,同等材料截面積情況下,空心的結構有更好的強度和剛度。
  • 安全係數=極限應力/許用應力,極限和許用應力的區別是什麼?
    即安全係數=極限應力/許用應力對於鋼絲繩、吊裝帶等索具的安全係數計算方法,則為:安全係數=最小破斷拉力/額定載荷但是對於上述安全係數中,極限應力與許用應力,最小斷裂拉力與額定載荷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 裂隙巖體的研究背景與意義,正確的認識裂隙巖體的力學性質
    裂隙巖體力學參數是一切巖石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同時也是巖石工程分析、評價和設計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確認識裂隙巖體的力學性質,進而合理研究裂隙巖體穩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巖體結構模型是裂隙巖體力學參數研究的基礎。巖體中的結構面具有隨機性、形態多樣性和空間組合複雜性的特點,由於目前人類測量手段的限制,對巖體中真實存在的結構面進行精確描述是不可能實現的。
  • 有限元仿真應力、應變解讀
    ,在Abaqus中分別對應S11,S22,S33,S12,S13,S23;2、一般情況下,通過該點的任意截面上有正應力及其剪應力作用。但有一些特殊截面,在這些截面上僅有正應力作用,而無剪應力作用。表示,按代數值排列(有正負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