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IC 在線 Pro 於北京時間 9 月24-25日正式召開,在25日下午倫敦站的演講中,來自劍橋大學、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學家Harry Cliff為我們揭開了世界最重要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的神秘面紗。※全文3553字 | 5分鐘閱讀※翻譯&整理 | 邱施運※編輯 | 朱珍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簡稱CERN,位於瑞士日內瓦,是世界最重要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
黃線標示的,是備受世界矚目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但在地表上你不會看見相關的建築和設備,因為LHC實際上是一個埋在地下100米的環狀隧道,全長27公裡,全程穿越瑞法邊界四次。
來自中、美、歐、俄等世界各地的粒子物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工程師聚在這裡,聯手進行一系列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完成的科學實驗。
說起來,CERN的研究方向其實極其淺顯而純粹,就是了解這個世界由什麼構成,而這些成分又如何組成各種我們已知的物質,比如不同的原子以及其他更複雜的結構。
已知的粒子標準模型
地球上的每一種物質,都由原子組成。
原子長什麼樣呢?其實就是一個極小的原子核,周邊環繞著一團電子云。
這些電子云,決定了原子的化學特性。而原子核裡住著質子和中子,其中中子協助原子核保持穩定。
在1960年代以前,科學家以為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構成物質最基礎的粒子;但後來發現,質子和中子實際上由更基礎的粒子——上、下夸克所組成。
經過對物質結構多年的了解,科學家提煉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是一個異常簡單,卻特別美麗的模型。
根據這個模型,電子和上下夸克通過各種組合方式,基本形成了宇宙裡所有的正常物質。
不過在這基礎之上,還要加上中微子,俗稱幽靈粒子。它不帶電而且非常輕。實際上,每秒有數以億計的中微子正穿透著我們,但因為它們和正常物質之間沒什麼反應,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知覺。
上圖第一列是我們認識的第一代粒子。
除此之外,實驗中(透過宇宙射線以及對撞機)我們還發現了與第一代完全對應,特性幾乎一樣,但質量較大且不穩定的第二代粒子,我們稱之為奇異粒子。比如μ子,重量約為電子的200倍。其它特性如電荷、自轉、反應都別無二致。
除了第二代,甚至還有質量更大、更不穩定的第三代粒子——至於為什麼粒子會存在這兩代加重版的副本,科學家仍在探索中。
此外,還有一組傳遞力的粒子。
在標準模型(不包含引力)裡,電磁力(負責電、磁、光、X射線等現象)由光子傳遞;強核力(負責把夸克粘起來)由膠子傳遞;弱核力(負責粒子的轉化與裂變)則由W玻色子、Z玻色子傳遞。
最後一種粒子,則是八年前CERN發現、萬眾矚目的希格斯玻色子。宇宙裡所有物質的存在和生成,都與這個粒子有關。
這個模型集合了我們這一刻對宇宙成分的了解。但顯然,它還不是終點。
比如,我們對恆星、星系運行的大量天文觀測都顯示宇宙間存在著一種「隱形」、不和光互動的暗物質,而且比我們已知的正常物質還多上五、六倍。暗物質不是標準模型所能解釋,所以這個模型裡必然還有缺失的碎片。
這也正是CERN的實驗的主要目的——探尋新的粒子,或者發現關於粒子的新現象,為其他更大的問題提供線索。
未知的粒子實驗原理
尋找新粒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LHC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實驗。顧名思義,就是把粒子撞在一起。
LHC有個暱稱:原子粉碎者。這無形中給了人們一種印象,LHC是通過把粒子砸碎來查看它們的成分。但其實這並非LHC真正的意義,LHC真正做的,是用能量製造粒子。
大致的原理是把兩個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高速意味著高能(動能)。當這些高能粒子碰撞在一起,它們攜帶的能量會轉化成質量(著名的愛因斯坦方程:E=mc2 )。能量越大,有機會產生的粒子就越重越多,發現不同物質的機率也越高,比如暗物質。
加速
首先,氫氣在電磁場下離子化(氫分子中的氫原子分離,並失去電子)。
接著,這些質子經過一系列的加速器,進入全長7公裡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uper Proton Synchroton;SPS)。在1980年代,SPS曾是CERN最強力的粒子加速器,而如今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高速公路入口,把粒子滑入更強大的LHC進行加速。
抵達LHC的,是兩束相反方向的粒子,一束順時針、一束逆時針。
有趣的是,在LHC長達27公裡的管道裡,真正負責加速的,僅是當中約30米的一小段,我們稱作加速腔;其餘部分只是作為跑道(簡單的「跑道」也有很強大的技術支持,敬請關注公眾號後續推文),讓粒子一次次繞回原地經歷加速,直到它達到它最大的速度,約99.999991%光速。
這個加速腔就像是一個金屬盒,盒子內部設置著快速來回振蕩的200萬伏特電場。當粒子靠近加速腔,電場對它產生吸引力;當粒子離開加速腔,電場再反轉,把它排斥出去。如此一拉一推,對粒子進行加速。
對撞與探測
LHC裡,有四個主要的對撞實驗點,分別是LHCb、ATLAS、ALICE及CMS。在這些位置設有大型的探測儀器,負責拍攝和記錄這些碰撞的資料與細節。
CMS、ATLAS和ALICE的探測器,造型上相當特殊詭異,頗像電影裡的星際之門,並且規模非常大,如CMS,高達15米、長達25米,重達14000噸;ATLAS則更為巨大,25米高、45米長。
在這個油桶狀結構的中心,高能粒子進行碰撞,而周圍一層層的同心圓儀器則負責記錄下各種不同的信息,從而得出不同粒子的歷史軌跡。
第一層是跟蹤器,一般由矽等半導體所製成。當帶電的粒子穿過,它會留下微小的電信號,成為粒子前進去向的證據。
第二層是量能器,本質上是探測器裡高密度的部分,作用在於吸收粒子所有的能量,使之停下來。通常情況下,當粒子撞擊量能器,它們會釋放出大量的光。記錄下這些光的能量,也能反過來推導出粒子的能量。
第三層是超導螺線管,目的在於產生強大的磁場覆蓋探測器整體的空間,使帶電粒子在移動中拐彎。拐彎的方向,能告訴我們粒子帶正或負電(或不帶電);而拐彎的曲率,則能告訴我們粒子的動量(動量=質量×速度),動量越高,曲線越直。
最邊緣的一層是μ子譜儀,負責檢測μ子,即前面提到的加重版的電子。因為它們很重,同時不與強核力相互作用,它們實際上可以穿透前面幾層,直到探測器的邊緣。
相比於CMS、ATLAS和ALICE(一層層同心圓的桶型),LHCb由一層層線性層組成的片狀探測器,沿著粒子的前進方向而設。但整體上,這些探測器的運作原則類似,儘管其中一些探測器安裝了額外的子探測儀。
將這些資料信息匯總起來,我們就能重建出這些粒子對撞的三維圖像。
儲存和分析
粒子物理學家的任務,就是瀏覽這些數據和圖像,從中找到新的線索或證據。
但在一個實驗裡,每一秒進行著約1400萬次的對撞。之所以製造如此大量的碰撞,是因為我們要尋找的結果非常罕見。這就像是擲一個百萬個面的骰子,其中只有一兩面是我們感興趣的。
如果把各個實驗點的碰撞都加起來,這可達每秒10億次,相對於每秒1000TB(註:計算機裡的字節單位,1TB=1024GB)的數據。LHC每年從四月一直運作至十二月聖誕前夕,每周7天、每天20小時,一年下來的總量更是達到10ZB(1ZB=10244GB),根本記錄不了。
在這些天量信息中,科學家必須根據感興趣的事件編寫一些算法,我們稱作觸發機制,把不重要的事件過濾掉,留下滿足條件的數據,進行研究和查看。
如此一來,一年10ZB的數據能有效縮減到30000TB。但即便如此,這對於CERN計算中心仍然是海量的數據,不可能由單一中心處理。
所以,一個全球分布式計算系統——Worldwide LHC Computing Grid(WLCG)結合了42個國家、170多個地點的逾900000臺計算機,充當一臺巨型超級計算機,供科學家實時儲存及分析LHC的資料。
其中一個最普遍的分析方法,是將數據繪製成圖表,從圖表中的異常捕捉新的未知現象。
比如2012年,粒子物理學家從CMS和ATLAS在同一個地點和時刻發現了數據上某個不尋常的拐點。經過一系列研究,我們證實了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無盡的好奇未來計劃
從1950年代開始,CERN持續地放眼更強大、更宏偉的粒子加速器。因為更大的加速器,意味著更高的能量,以及更多有趣的新現象。
幾個月前,CERN剛宣布了下一代對撞機的建設計劃,稱作未來環狀對撞機(Future Circular Collider ;FCC),全長100公裡,基本覆蓋了阿爾卑斯山及汝拉山脈之間的整個日內瓦盆地。在它面前,LHC頓時顯得渺小。
這項目一旦確定,它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規劃與落實。屆時,或許我們可以再齊聚一堂,對FCC做一次深入的虛擬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