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粒子對撞機,原來是在擲骰子?

2021-01-19 高山大學

GMIC 在線 Pro 於北京時間 9 月24-25日正式召開,在25日下午倫敦站的演講中,來自劍橋大學、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學家Harry Cliff為我們揭開了世界最重要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的神秘面紗。※全文3553字 | 5分鐘閱讀※翻譯&整理 | 邱施運※編輯 | 朱珍

Harry Cliff 劍橋大學、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粒子物理學家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簡稱CERN,位於瑞士日內瓦,是世界最重要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

CERN的鳥瞰圖

黃線標示的,是備受世界矚目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但在地表上你不會看見相關的建築和設備,因為LHC實際上是一個埋在地下100米的環狀隧道,全長27公裡,全程穿越瑞法邊界四次。

來自中、美、歐、俄等世界各地的粒子物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工程師聚在這裡,聯手進行一系列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完成的科學實驗。

說起來,CERN的研究方向其實極其淺顯而純粹,就是了解這個世界由什麼構成,而這些成分又如何組成各種我們已知的物質,比如不同的原子以及其他更複雜的結構。

已知的粒子標準模型

地球上的每一種物質,都由原子組成。

原子長什麼樣呢?其實就是一個極小的原子核,周邊環繞著一團電子云。

這些電子云,決定了原子的化學特性。而原子核裡住著質子和中子,其中中子協助原子核保持穩定。

在1960年代以前,科學家以為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構成物質最基礎的粒子;但後來發現,質子和中子實際上由更基礎的粒子——上、下夸克所組成。

經過對物質結構多年的了解,科學家提煉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是一個異常簡單,卻特別美麗的模型。

根據這個模型,電子和上下夸克通過各種組合方式,基本形成了宇宙裡所有的正常物質。

不過在這基礎之上,還要加上中微子,俗稱幽靈粒子。它不帶電而且非常輕。實際上,每秒有數以億計的中微子正穿透著我們,但因為它們和正常物質之間沒什麼反應,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知覺。

上圖第一列是我們認識的第一代粒子。

除此之外,實驗中(透過宇宙射線以及對撞機)我們還發現了與第一代完全對應,特性幾乎一樣,但質量較大且不穩定的第二代粒子,我們稱之為奇異粒子。比如μ子,重量約為電子的200倍。其它特性如電荷、自轉、反應都別無二致。

除了第二代,甚至還有質量更大、更不穩定的第三代粒子——至於為什麼粒子會存在這兩代加重版的副本,科學家仍在探索中。

此外,還有一組傳遞力的粒子。

在標準模型(不包含引力)裡,電磁力(負責電、磁、光、X射線等現象)由光子傳遞;強核力(負責把夸克粘起來)由膠子傳遞;弱核力(負責粒子的轉化與裂變)則由W玻色子、Z玻色子傳遞。

最後一種粒子,則是八年前CERN發現、萬眾矚目的希格斯玻色子。宇宙裡所有物質的存在和生成,都與這個粒子有關。

這個模型集合了我們這一刻對宇宙成分的了解。但顯然,它還不是終點。

比如,我們對恆星、星系運行的大量天文觀測都顯示宇宙間存在著一種「隱形」、不和光互動的暗物質,而且比我們已知的正常物質還多上五、六倍。暗物質不是標準模型所能解釋,所以這個模型裡必然還有缺失的碎片。

這也正是CERN的實驗的主要目的——探尋新的粒子,或者發現關於粒子的新現象,為其他更大的問題提供線索。

未知的粒子實驗原理

尋找新粒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LHC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實驗。顧名思義,就是把粒子撞在一起。

LHC有個暱稱:原子粉碎者。這無形中給了人們一種印象,LHC是通過把粒子砸碎來查看它們的成分。但其實這並非LHC真正的意義,LHC真正做的,是用能量製造粒子。

大致的原理是把兩個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高速意味著高能(動能)。當這些高能粒子碰撞在一起,它們攜帶的能量會轉化成質量(著名的愛因斯坦方程:E=mc2 )。能量越大,有機會產生的粒子就越重越多,發現不同物質的機率也越高,比如暗物質。

加速

首先,氫氣在電磁場下離子化(氫分子中的氫原子分離,並失去電子)。

接著,這些質子經過一系列的加速器,進入全長7公裡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uper Proton Synchroton;SPS)。在1980年代,SPS曾是CERN最強力的粒子加速器,而如今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高速公路入口,把粒子滑入更強大的LHC進行加速。

紅藍色顯示的是SPS,而綠色顯示的是LHC

抵達LHC的,是兩束相反方向的粒子,一束順時針、一束逆時針。

有趣的是,在LHC長達27公裡的管道裡,真正負責加速的,僅是當中約30米的一小段,我們稱作加速腔;其餘部分只是作為跑道(簡單的「跑道」也有很強大的技術支持,敬請關注公眾號後續推文),讓粒子一次次繞回原地經歷加速,直到它達到它最大的速度,約99.999991%光速。

藍色與紅色代表著來回反轉的電場

這個加速腔就像是一個金屬盒,盒子內部設置著快速來回振蕩的200萬伏特電場。當粒子靠近加速腔,電場對它產生吸引力;當粒子離開加速腔,電場再反轉,把它排斥出去。如此一拉一推,對粒子進行加速。

對撞與探測

LHC裡,有四個主要的對撞實驗點,分別是LHCb、ATLAS、ALICE及CMS。在這些位置設有大型的探測儀器,負責拍攝和記錄這些碰撞的資料與細節。

CMS、ATLAS和ALICE的探測器,造型上相當特殊詭異,頗像電影裡的星際之門,並且規模非常大,如CMS,高達15米、長達25米,重達14000噸;ATLAS則更為巨大,25米高、45米長。

在右下人影的對比下,可見探測器的龐大

在這個油桶狀結構的中心,高能粒子進行碰撞,而周圍一層層的同心圓儀器則負責記錄下各種不同的信息,從而得出不同粒子的歷史軌跡。

CMS的橫切面示意圖

第一層是跟蹤器,一般由矽等半導體所製成。當帶電的粒子穿過,它會留下微小的電信號,成為粒子前進去向的證據。

第二層是量能器,本質上是探測器裡高密度的部分,作用在於吸收粒子所有的能量,使之停下來。通常情況下,當粒子撞擊量能器,它們會釋放出大量的光。記錄下這些光的能量,也能反過來推導出粒子的能量。

第三層是超導螺線管,目的在於產生強大的磁場覆蓋探測器整體的空間,使帶電粒子在移動中拐彎。拐彎的方向,能告訴我們粒子帶正或負電(或不帶電);而拐彎的曲率,則能告訴我們粒子的動量(動量=質量×速度),動量越高,曲線越直。

最邊緣的一層是μ子譜儀,負責檢測μ子,即前面提到的加重版的電子。因為它們很重,同時不與強核力相互作用,它們實際上可以穿透前面幾層,直到探測器的邊緣。

左邊是CMS,而右邊是LHCb

相比於CMS、ATLAS和ALICE(一層層同心圓的桶型),LHCb由一層層線性層組成的片狀探測器,沿著粒子的前進方向而設。但整體上,這些探測器的運作原則類似,儘管其中一些探測器安裝了額外的子探測儀。

將這些資料信息匯總起來,我們就能重建出這些粒子對撞的三維圖像。

CMS重建的粒子對撞3D圖像

儲存和分析

粒子物理學家的任務,就是瀏覽這些數據和圖像,從中找到新的線索或證據。

但在一個實驗裡,每一秒進行著約1400萬次的對撞。之所以製造如此大量的碰撞,是因為我們要尋找的結果非常罕見。這就像是擲一個百萬個面的骰子,其中只有一兩面是我們感興趣的。

如果把各個實驗點的碰撞都加起來,這可達每秒10億次,相對於每秒1000TB(註:計算機裡的字節單位,1TB=1024GB)的數據。LHC每年從四月一直運作至十二月聖誕前夕,每周7天、每天20小時,一年下來的總量更是達到10ZB(1ZB=10244GB),根本記錄不了。

在這些天量信息中,科學家必須根據感興趣的事件編寫一些算法,我們稱作觸發機制,把不重要的事件過濾掉,留下滿足條件的數據,進行研究和查看。

如此一來,一年10ZB的數據能有效縮減到30000TB。但即便如此,這對於CERN計算中心仍然是海量的數據,不可能由單一中心處理。

所以,一個全球分布式計算系統——Worldwide LHC Computing Grid(WLCG)結合了42個國家、170多個地點的逾900000臺計算機,充當一臺巨型超級計算機,供科學家實時儲存及分析LHC的資料。

某一天數據在WLCG的來回發送

其中一個最普遍的分析方法,是將數據繪製成圖表,從圖表中的異常捕捉新的未知現象。

比如2012年,粒子物理學家從CMS和ATLAS在同一個地點和時刻發現了數據上某個不尋常的拐點。經過一系列研究,我們證實了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無盡的好奇未來計劃

從1950年代開始,CERN持續地放眼更強大、更宏偉的粒子加速器。因為更大的加速器,意味著更高的能量,以及更多有趣的新現象。

幾個月前,CERN剛宣布了下一代對撞機的建設計劃,稱作未來環狀對撞機(Future Circular Collider ;FCC),全長100公裡,基本覆蓋了阿爾卑斯山及汝拉山脈之間的整個日內瓦盆地。在它面前,LHC頓時顯得渺小。

這項目一旦確定,它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規劃與落實。屆時,或許我們可以再齊聚一堂,對FCC做一次深入的虛擬探訪。

相關焦點

  • 粒子對撞機
    近日,關於中國是否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爭論終於落下了帷幕,王貽芳院士以一票的微弱劣勢敗給了以楊振寧教授為首的反對派。這幾年,粒子對撞機頻繁出現在網絡上,但面對如此高端的名詞,普通人不免敬而遠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粒子對撞機,審視當下社會背景下建造粒子對撞機的合理性。
  • 可攜式粒子對撞機
    自加速器發明以來,為了讓粒子獲得更高的能量,大型化是其發展趨勢,以至於今天,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創下了歷史紀錄。不過,未來的加速器也許不用造得那麼龐大了。許多人都知道,當今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機器是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這個歐洲發達國家聯合製造的龐然大物,埋在周長27千米的地下隧道裡,從設計到竣工耗時20多年,花費了近90億美元。
  • 粒子很小,粒子對撞機為什麼要特別巨大?
    粒子物理學(高能物理學)是研究粒子的結構以及粒子間相互作用的一個物理學分支,這是非常基礎的研究。研究粒子的結構及相互作用往往需要把粒子打開,打開的方法是讓高速的粒子撞擊物體或讓兩個高速的粒子迎頭相撞。要使粒子獲得較大的速度或能量主要要兩種方法,一是靠天吃飯,獲取來自宇宙中的高能粒子;二是自己動手解決溫飽,用粒子加速器對粒子進行加速。對撞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粒子加速器,是將兩束粒子加速到非常高的能量後使粒子迎頭相撞。對撞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正反粒子對撞機;另一種是直線對撞機。不論是哪種對撞機,目前只有建造得足夠大才有希望做出比較有價值的成果。
  • 歐洲將地下粒子對撞機與大型強子對撞機相連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們公布了一種周長為100公裡的大型粒子加速器的藍圖,該加速器將被用於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研究希格斯玻色子,並探索新的物理學。今天,為未來的圓形對撞機(FCC)發布了概念設計報告。FCC是一種地下粒子對撞機,將與日內瓦附近現有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相連。
  • 中國 大型粒子對撞機的選擇
    時光荏苒,40年後的今天,憑藉希格斯(以下簡稱Higgs)粒子發現的歷史機遇,我國科學家提出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倡議。與BEPC不同,CEPC是國際領先的對撞機,它將以超過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10~100倍的精度對Higgs粒子性質等關鍵物理量進行測量,搜尋新物理的能標將超過LHC的10倍以上。同時,它還可以被升級為能量超過LHC一個量級的質子對撞機。
  • 為什麼楊振寧要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來是時機未到
    粒子對撞機還有一個強大的功能,那就是在對撞之後,有可能會出現新的粒子,比如反物質就是通過粒子對撞發現的。甚至現在科學家一直探索尋找的暗物質,有可能也隱藏在微觀世界深層領域,需要對撞才有希望發現它們。作為高能物理領域的領軍人物,楊振寧自然明白,一個粒子對撞機對於量子領域的研究有多麼的重要,可為什麼他會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曾經有不少有誤會楊振寧的愛國性,認為他反對我國建造粒子對撞機是另有用心。可事實上,楊振寧能夠在晚年回歸祖國,報效國家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愛國的。
  • 粒子對撞機對我們有什麼用?
    先不管到底誰的見解更有道理,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粒子對撞機是何方神聖?它又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到底有什麼作用?通俗來說,粒子對撞機不過一種設計為高能粒子相互碰撞的機器。粒子對撞機是由同步加速器(在同步加速器中,磁場強度與粒子的能量成正相關,以保證粒子的加速電場與電子繞加速器圓周運動的頻率一致)進化而來,粒子對撞機和回旋加速器的外形相似,均為環形。
  • 大型強子對撞機還有什麼用?上帝粒子都發現了
    自2015年重啟以來,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運行能量已升級至原來的2倍,因此它的每一次實驗都令世人倍加關注1、超對稱粒子所謂的超對稱理論認為,迄今已發現的任何一種粒子都有一個更重的超對稱夥伴粒子。如果能夠證明這些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解釋目前預言中的某些難題。但是,至今未能發現超對稱性存在的確切證據。要想直接證明這種理論,就需要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製造並探測到這種超對稱粒子。
  • 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什麼是對撞機?舉兩個例子。比如說在70年代,1974年發現的J/ψ粒子,就是在布魯克海文的質子同步加速器和在美國斯坦福的SPEAR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的。還有剛才我提到的2012年的7月在歐洲核子中心發現的希格斯粒子,我們簡稱叫「上帝粒子」,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面發現的。科學的理論的發現都離不開檢驗,而檢驗也離不開科學設備、科學實驗。
  • 新聞背景: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對撞機
    新華網北京4月13日電 1919年,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源實現了第一個原子核反應,即利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氟、鉀等元素的原子核發現了質子。不久,人們就提出了用人造快速粒子源來改變原子核的設想。  簡單地說,粒子加速器是一種用人工方法產生快速帶電粒子束的裝置。
  • 粒子對撞機到底是啥?有什麼用?
    近日,圍繞著「中國是否應該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巨型對撞機」的問題,引發了各方的爭論。比如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和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就主張中國建造,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卻持有相反的態度。先不管到底誰的見解更有道理,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粒子對撞機是何方神聖?它又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到底有什麼作用?
  • 中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到底值不值?
    雖然表面上來看,大型粒子對撞機不會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它所帶來的一些研究發現,卻可以造福人類的生活。大型粒子對撞機發明的原因,是因為科學家們發現物質的構成遠遠不止原子這麼簡單。對於一個修車的師傅來說,他只需要將一輛汽車拆開,就知道這輛車的基本組成狀況。但對於原子來說,原子是非常小的,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所以也不存在打開原子的工具。
  • 十問「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挖掘出標準模型背後的物理規律(又被稱為新物理),探索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粒子和新相互作用,已成為當今國際粒子物理實驗研究的最前沿,而對希格斯粒子的深入研究很可能是最好的突破口。  7、研究希格斯粒子為什麼要建造超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   研究物質組成的微觀結構需要藉助大型對撞機,研究的尺度越小,所需要的對撞機的能量就越大。
  • 為什麼物理學需要大型強子對撞機以外的粒子對撞機?科學家這樣說
    當大型強子對撞機在2008年啟動時,它被設計用來尋找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個堅守者:希格斯玻色子,但是它還沒有解開其他謎團。這些粒子軌跡來自於2014年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一次高能碰撞。大型強子對撞機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探測器能夠重建粒子的構成,以及它們在接近碰撞點時的表現。很簡單,我們所知道的每個粒子的屬性都是有規則的。
  • 一票險勝,否決了大型粒子對撞機
    在談論為什麼之前,我們先來簡單得介紹一下什麼叫做粒子對撞機。粒子對撞機,顧名思義,是用來研究粒子對撞的。其本身通過對粒子進行賦能,是成千上萬的粒子在相應的狀態下進行碰撞,在碰撞中尋找新粒子的誕生,從而打開嶄新的世界。說簡單一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暗物質以及宇宙爆炸理論吧,粒子對撞機其實在一定意義上對解決這兩個問題起著關鍵性作用。既然如此的話,那麼為什麼這個項目會讓中國科學家產生如此之大的轟動呢?
  • 中國粒子對撞機曝光:迄今世界最大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粒子對撞機。但據外媒報導,中國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正在籌備一個兩倍於LHC的環形粒子對撞機。據了解,LHC的周長有27公裡,能夠產生14 TeV的對撞能量,這足以讓科學家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存在。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撞出新粒子
    新華網倫敦12月22日電(記者黃堃)英國伯明罕大學22日發布公告說,該校研究人員在對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最近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了名為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參與了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ATLAS實驗,這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幾個主要實驗之一。新發現的這個粒子和著名的希格斯玻色子一樣,都屬於粒子物理學中的玻色子類別。不同的是,希格斯玻色子不能分解成更小的粒子,而這個新粒子由一個底夸克和它的反夸克組成。過去曾有理論預測這個粒子的存在,但一直沒有在實驗中發現它。
  • 網友問:粒子對撞機的作用和原理是什麼?
    粒子對撞機是把微觀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裝置,也是高能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對於粒子物理學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想了解物質的最基本規律,最好的辦法也是把微觀粒子分解,最好分解到不能分為止,然後再去研究基本粒子的規律。
  • 楊振寧為什麼極力反對中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
    大型粒子對撞機而粒子對撞機就是研究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設備,在粒子對撞機中,各種粒子可以達到或接近光速,然後進行碰撞但是,為什麼楊振寧教授要反對中國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呢?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需要龐大的資金。
  • 世界需要更強大的超級粒子對撞機嗎?
    2012年,粒子物理學家第一次探測到了長期受到追捧的希格斯玻色子,這是物理學家所稱的標準模型中最後一個缺失的謎題,這是一套經過最徹底檢驗的管理我們宇宙的物理定律。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是由歐洲的一臺巨型機器(稱為大型強子對撞機)實現的,它利用一個27公裡長的超導磁體環來加速粒子,然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粒子粉碎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