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猜測究竟是真是假?
本著對事件追根溯源的態度,選取媒體最普遍採用的一張配圖,簡單搜索下就能找到該圖片的最初來源:
這圖來自宮城縣南三陸町的推特,該博主正自豪於盛產的美味的可以生吃的生蠔,既沒提到福島也沒提到核輻射。
再看看福島核電站離捕獲生蠔的宮城縣三陸町的距離,比到魯迅先生の仙臺都遠,如果5年可以把物種變異這麼大,那仙臺和下面的茨城縣豈不是早就「進擊的巨人」了。
普通生蠔真能長這麼大?當然!
牡蠣又叫生蠔,是對雙殼綱牡蠣科生物的統稱,其中的一些成員可供食用,它們通常都來自牡蠣屬(Ostrea)和巨牡蠣屬(Crassostrea)。牡蠣的種類很多,其中具有商業價值的牡蠣大約有20種。新聞圖片中的這隻牡蠣比成人的手掌還大,從形態和產地推測屬於亞洲長牡蠣。
亞洲長牡蠣
亞洲長牡蠣(Crassostrea gigas),又叫太平洋牡蠣,學名的拉丁文原意是「厚重而巨大的牡蠣」,所以它是牡蠣中體型較大的一種,也是我們日常接觸較多的一種食用牡蠣。原產於亞洲太平洋沿岸,而後被紐西蘭、澳洲、北美和歐洲引進繁育,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日本的主要產地為廣島縣、宮城縣、岡山縣和巖手縣。
長牡蠣通常棲息於河口附近的潮間帶,固著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鈣質外殼的形狀會根據附著的環境發生變化,整體為帶凹陷的長圓形,兩殼的大小和形狀略有差別,殼表面層紋狀褶皺極其粗糙和銳利,外殼為灰白色、土黃色或紫色,殼長可達40cm左右。
長牡蠣為雌性異體,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夏季,當水溫高於20°C時,雌性牡蠣便會釋放出卵子,與水中雄性牡蠣排除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隨後長牡蠣的受精卵便發育成會遊泳的緣膜幼體,兩周以後緣膜幼體會附著於其他物體上生長,長牡蠣生長比較迅速,18-30個月以後就能達到上市規格(十幾公分)。
長牡蠣的壽命可達30年,生長時間越久則體型越大。上圖中的這隻發現於丹麥的長牡蠣殼長14英寸約合35.6釐米,推測已經生長了15-20年。
所以新聞圖片中這種大小的生蠔並不少見,也完全符合這個物種的生理指標,體型較大完全是因為生長時間較久。
「看、稱、聞」三步選生蠔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不少市民也想選購一些生蠔招待客人。業內人士表示,購買時只需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看外觀,最好不要有開口,如果開口,用手指觸碰一下,開口也能合上。
二是稱重量,手感重的話,就能避免空殼的情況。
三是聞異味,海產品帶有海腥味很常見,但不能有腐敗變質的味道。
本文綜合微信公眾號「果殼網」、「環球水產博覽」,圖片來源於網絡,新媒體編輯/陳振宇。
溫州科普(微信號:wzkepu)
提供權威的科學與生活資訊
主辦: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
承辦:北京科技報社 | 杭州繁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