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01
還記得不久前的60歲阿姨和「靳東」相戀的事情嗎?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平臺也在這件事曝光之後封禁了一大批「東弟弟」、「靳哥哥」、「靳東東」…
然而一個假「靳東」 倒下去之後,千千萬萬個假「董卿」站了起來。
靳東事件爆發後,有個網友向南方周末記者痛斥自己的丈夫。
她和丈夫結婚都快三十年了,而丈夫也年近花甲,兩人都開始計劃給女兒籌備婚禮了,結果卻發現丈夫遇到了「第三者」,並且還計劃著與之私奔。
而這個第三者,就是泛濫在抖音短視頻裡的「董卿」。
她在描述的時候一直重複一句話:「央視主播董卿怎麼可能愛上一個牙都快掉光的老頭子?」
是啊,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只是個低等的騙局,偽造這樣的視頻不過是為了博取流量,還能順便再騙一波關注。
但這些假「董卿」帳號裡,每條動態下都有上百個中老年男性的評論。
這些中老年群體在一堆虛假的帳號上貢獻著自己最熱烈的感情,一邊心疼女神「董卿」,一邊對她高呼著「我愛你」。
其實那些視頻不過就是截取了董卿的一些畫面,再另外配一點音樂跟文字,就成了「董卿」對大家真情流露。
製作之粗陋,年輕人一眼就能看穿,而那些看視頻的老人卻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前有被「假靳東」迷倒的一大批中老年女性,現有被「假董卿」迷惑而無法自拔的中老年男性。
我們總是說,年輕人被短視頻迷花了眼,但你其實你根本想像不到,中老年群體才是「中毒」最深的那群人。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有很龐大數量的一批老年人,已經在短視頻的世界裡上癮了。
Quest Mobile發布過一項《銀髮人群洞察報告》,報告中顯示中國50歲以上的人,也就是「銀髮人群」的行動裝置活躍用戶增長速度,要遠遠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
而這之中,短視頻App對他們時間的佔有最為突出。
光是今年5年,被調查的中老年人,人均每月使用快手、西瓜視頻、抖音的時長分別約為800分鐘、1000分鐘、1500分鐘。
折合成日常使用時間,也就是每天有4~5個小時都在刷短視頻。
其實4、5個小時還算是比較正常的,有的老年人甚至更瘋狂。
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9年老年群體觸網研究報告》顯示, 6.4%的老年人每天上網時間在7—10小時以上。
每天捧著手機的時間長達7-10小時,這是什麼概念?
一天也才24小時,他們把將近一半的時間都用來刷視頻刷手機,除了睡覺吃飯眼睛幾乎離不開那個小屏幕。
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短視頻的影音聲效裡面,長此以往,中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會漸漸被這些東西給「榨乾」。
都說需要給青少年搞一個防「沉溺」系統,其實我們的老年人何嘗不需要呢?
02
在網上有個女孩發文求助:老人沉迷網絡應該怎麼辦?
她原本是擔心父親一個人在家無聊,就教會老人用網絡,沒想到之前吐槽她手機不離手的老父親,竟然反過來上了癮。
除了吃飯睡覺眼睛都離不開屏幕,一旦有人打斷他就要立刻發脾氣,明明有糖尿病卻很少再去運動,在家做菜眼睛都要盯著屏幕,哪怕是睡覺前手機都不離手,玩到一兩點都是常事。
她一氣之下偷偷斷了父親網絡,結果父親表現出了異常的狂躁,直接用電話轟炸還在上班的她,她受不了只能關機,父女之間鬧得非常僵。
還有武漢的一位六十歲大爺,兒子送他的60歲生日禮物是一部手機,本意是想打發下時間,沒想到他直接上了癮。
每天戴著老花鏡刷視頻、玩遊戲,連睡覺時間都不放過,還要靠在床上刷。
一天有十幾個小時都捧著手機,直到有天他靠在沙發上開始感覺頭暈,眼前一片漆黑,及時送到醫院才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局面。
年輕人沉迷手機,身體尚且扛得住,可是中老年人沉迷手機,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現在,手機和短視頻,已經成為了中老年人無法輕易放開的東西。
我們父母那一輩人,基本很少為自己而活,年輕時忙著娶妻生子,人到中年忙著養家餬口,好不容易熬到自己有時間了,卻不知道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這時候短視頻橫空出世,只要一點開,時間就跟水一樣地流走,本以為只過了幾分鐘,其實幾個小時都不夠看。
你叫一回孩子,孩子未必有空陪你,但短視頻不一樣,只要你一直往下滑,它就一直有新東西給你看。
這樣快速又愉悅的打發時間的方式,又有幾個老人能拒絕得了?
他們像孩子一樣沉迷其中,卻也和孩子一樣對那些短視頻沒有多少判斷。
他們對那些偽科學的小技巧信以為真;
對一看標題就很假的養生方法奉若圭臬;
對一些演技拙劣的不孝視頻感同身受……
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如果父母每天看的全是這些粗製濫造的謠言,長此以往他們的精神世界會有怎樣的變化?
他們會分不清謠言和真相,越活越封閉和無知,甚至在別人的眼裡,他們只是一個廉價的賺取流量的工具。
除此之外,短視頻還很好地包容和安撫了他們無處安放的情感與孤獨。
有情感需要的他們也會在網上尋找伴侶,就像當初的我們在網上丟漂流瓶一樣,只是他們的方式更加直接和接地氣。
「我接受了我媽每天唱N遍『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也習慣了我爸口頭禪變成『謝謝老鐵、雙擊666』,但我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刷抖音的時候,看到我外婆在DJ版《誰是我的新郎》唱跳視頻下留了言。」
曾經有個詞叫數字鴻溝,大意是指上一輩的老人不會使用網際網路。
但隨著短視頻的興起,大大降低了網際網路的使用門檻,大批老人一頭扎進其中難以自拔,這條鴻溝已經不在。
年輕人是從小到大就接觸網際網路,懂得自控,有免疫力,可對於中老人來說,「網際網路」有著神奇的魔力,他們極其容易產生迷戀和上癮的行為。
鴻溝是消失了,但網際網路卻變成了困住他們的屏障。
03
我有次回老家,去陪我爸媽吃飯,我爸去廚房做飯,我媽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也不搭理我。
結果我聽到她手裡一直傳來類似這樣的聲音:「生養四個子女,老年卻無人問津」,「媳婦把老娘趕出門,兒子不聞不問」「有了媳婦忘了娘,六旬老母無人贍養」…
主播用聲淚俱下的朗誦,明明是假到不能再假的情節,我媽卻看得眼淚漣漣。
我在旁邊聽得頭都大了,還小心翼翼勸她別看了,跟她說那些都是人家編出來博眼球的,結果反被她一頓痛罵,我立馬也就不再說話了。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容易被這些東西蒙住眼睛?
其實原因真的很簡單:內心缺失什麼,就會尋找什麼。
老人會輕信那些養生謠言,是因為對於健康的需求,他們想要自己健健康康不生病,不給兒女添負擔;
他們會願意跟隨虛假的創業者投資,是想要證明自己對兒女依然是有用的,並沒有被這個時代拋下;
他們會被假到不能再假的視頻騙得眼淚汪汪,是他們內心期待子女的關懷。
人一到老年,其實就對這個社會充滿了害怕,害怕自己不再健康,害怕自己不被需要,害怕子女拋棄自己。
而他們沉迷於短視頻其實是一種映射,他們內心的需求都能夠在短視頻裡面得到很好的滿足。
如果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存在感,誰願意在虛擬世界中浪費時間?
看過一個關愛老人的視頻,是一群大學生分組去探望獨居的老人,裡面有個叫羅美紅的老人我印象深刻。
她的兒女全都留在了大城市工作,只有她一個人獨自在家,老伴早年就走了,如果學生沒有去看她,她就會去家附近的公園,看著裡面來來往往的人,一坐一整天。
有一次學生去看她,她一直想要留對方吃飯,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今天過生(日),屋裡沒得一個人,你們就在這陪我吃頓飯吧。」
我聽得一陣鼻酸。
是啊,我們緊跟社會潮流,可父母卻在一個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漸行漸遠。
當我們越長越大,懂的越來越多,我們見的世面,明白的道理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父母,可我們卻和他們越來越生疏。
我們總是會問父母是否吃飽穿暖,有沒有病痛,卻往往和他們沒有深層次的交流,他們徘徊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之外,與我們格格不入。
你可曾知道他們心中暗地裡的那一股深深的落寞?
他可曾知道他們經常孤零零的,內心非常渴望深層次的愛和關懷?
對他們來說,年紀上來了,玩不轉年輕人的世界,偶爾給兒女打個電話,還常常被嫌煩,家庭劇看了幾十年早膩了,電視上播的情情愛愛又看不懂,家裡的地也種不動了。他們還能做些什麼來打發這漫長的時間?
真正的問題根本不是無孔不入的短視頻,而是老年人無處安放的情感和寂寞。
曾經的工作有年輕人頂上了,家裡的孩子也已經長大飛遠了,他們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在不斷被削弱。
當現實的關懷不到位的時候,他們就難免把目光投向了別的地方,這才導致了那麼多老人沉迷於短視頻。
即使封禁短視頻,也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解決辦法,其實在於自己。
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多關注這個群體,希望子女們都能多和父母談談心,短視頻取代不了愛和關懷。
對於社會來說,希望能夠重視老年人沉迷短視頻現象,出臺一些防止沉溺的措施,在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上面多下一些功夫;
對於子女來說,養老絕對不只是負責他們的吃喝拉撒,沒有病痛就行,而他們內心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和子女的回應和反饋才是最重要的;
對他們自己來說,要學會正確上網,學會鑑別假消息和謠言,讓網絡服務老年人而不是消耗他們。
譬如喜歡關心社會大事的父母,教會他們使用一些真正權威的媒體和APP,不要讓他們被一些謠言蒙住了眼睛;
譬如喜歡一些養養花鳥蟲魚的老人,教他們在一些專業的APP上面找到更有效的餵養方式,給他們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溫暖人心的不是一方冰冷的屏幕,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