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追求永生,希望自己的壽命越長越好,但是對於整個種群來說長壽並不意味著是優勢,正相反那些壽命較短但是繁殖效率較高的物種「抗逆性」會更強一些,同時種群數量也會更加龐大。
永生對於物種來說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地球生物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繁殖後代,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永生」,因為基因已經遺傳了下去。而生物的生殖方式也隨著生物進化不斷的在改變,最初只是簡單的單細胞生命通過分裂等無性繁殖的方式,逐漸發展進化到有性生殖。
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通過雌雄生殖細胞的融化來繁衍下一代,這樣後代中就同時含有親本雙方的遺傳基因,也最大化的增加了基因「變異」的可能性,這是物種進化的原動力。有基因突變(變異)才能出現新性狀的個體,在通過積累被自然所選擇,漫長時間下新物種可能就出現了。
自然界中物種繁殖後代是最大的投資「項目「了,因此要特別的「謹慎和小心」,因此在繁殖季都需要經過不斷的競爭才能有機會誕生自己的後代,這對於整個物種的發展進化很有好處,畢竟優勝劣汰。人類其實也如此,尤其是現代社會挑選伴侶會更加在乎雙方的條件。
女性有主動權去挑選誰能成為自己孩子的父親,而科學家最新發現,除了硬性條件的篩選外,人類的卵細胞對某些人的精細胞會更加的偏愛,甚至不惜為它們「開後門」。
這項研究論文已經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發表,標題就是《卵子的化學信號促進了人類神秘的雌性選擇》《Chemical signals from eggs facilitate cryptic female choice in humans》。換一句話說,就是發現了另外一種更隱秘的「性選擇」方式。
論文通訊作者John Fitzpatrick,是來自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動物學系的教授,他說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新的「性選擇」方式,人類的卵細胞會釋放出一種被稱為「化學引誘劑」的化學物質。這類物質非常特殊,它們會留下一條「液體路徑」,而精細胞可以藉助於這條路徑快速的尋找到未受精的卵細胞。同時進一步發現表明,卵細胞釋放的這種「化學引誘劑」對不同雄性精細胞的作用不同。
這個機制非常令科學家驚奇,這意味著某些精細胞有更多的機會尋找到卵細胞,這是雌性一種變相選擇雄性的方式。
精細胞要想成功地找到卵細胞並非是一件易事,它們的旅途會非常的艱辛,數千萬個精細胞長途跋涉最終達到卵子所在的位置可能只有數百個。Fitzgerald發現卵子釋放的「化學引誘劑量」只在最後的兩釐米才起作用,讓一些精細胞可能更加容易的穿過這最後的路程。
科學家分析了這種機制產生的原因,可能跟人體特定的一組名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的複雜基因(MHC)有關。
這個複雜基因組與機體的對抗感染、應對疾病和提升免疫力有關。這也意味著基因越多樣化,可以抵抗感染的種類就越多樣化。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性,卵細胞釋放的特殊「化學引誘劑」可以更好地幫助去選擇那些在抵抗外來感染更加具有多樣性的個體。
其實這項新發現也可以用來解釋,現代醫學上一些不明原因的「不孕」病症,在現實中也發生過曾經沒有孩子的父親重新尋找各自的伴侶並且都有了自己的孩子。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