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英山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位於長江一級支流浠水上遊,英山縣城北部,大別山主峰南麓,系英山「西河十八灣」生態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溼地公園區域遼闊,東起五峰山林場,西至吳家山林場,南起古城村,北至新店村。地理範圍為東經115°49';北緯31°03';南北跨越5.5km,東西跨越3.4km,海拔跨度195m~320m。範圍包括張家咀水庫水面和水庫灘涂溼地及周邊生態公益林地,規劃總面積512.54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24.4公頃,其他土地面積188.14公頃,溼地率63.28%,為典型的庫塘型溼地。
溼地公園中心區域為張家咀水庫,工程於1974年9月動工興建,1976年12月大壩工程基本竣工,1978年4月開始發電,1979年9月整個樞紐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張家咀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供水、發電、養殖和旅遊等綜合利用的水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5 km²,總庫容1.104億m³。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東輸水管,西輸水管和壩後電站等建築物組成,大壩為薄心牆高土石壩,壩頂高程256.5m,最大壩高72m,壩頂長1108m,寬9.9 m。水庫正常高水位249 m,設計洪水位251.76m,校核洪水位255.08m。
溼地公園毗鄰4A景區大別山主峰風景區,為全國七大生物基因庫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示範基地。規劃區內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優越。已知野生植物104科359屬595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種。野生動物120種,魚類34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14種,獸類16種,鳥類82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種,省級保護野生動物43種。
溼地公園所在的英山縣是湖北旅遊強縣,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二十七軍在此組建,紅四方面軍從此開始西徵,紅二十五軍由此北上長徵。刑祖皋陶,殷相傅說,淮南王英布,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昇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在人類文明進程的各個時期閃耀出熠熠星光。從這裡走出了熊召政、姜天民、劉醒龍等一批享譽中國文壇著名作家。溼地公園所在地為著名作家劉醒龍先生長篇小說《聖天門口》原型地。
溼地公園管理局為黃岡市林業局所屬副處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委託英山縣人民政府管理。管理局內設辦公室、宣教科(掛溼地監測中心)、溼地管理科、旅遊開發科等四個職能科室,核定全額供給事業編11人。組織機構的確立,為全面履行各項工作職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2015年12月國家林業局批准開展試點建設工作以來,溼地公園管理局在英山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精心指導下,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按照「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以資源為依託,以保護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高標準建成了我縣首個國家溼地公園,實現了溼地共建、產業融合、全民共享。
立足長遠大規劃
溼地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它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碳循環等多種巨大的生態功能。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的溼地,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被稱為「地球之腎」。
溼地公園是在此基礎上,建有一定規模的旅遊休閒設施,可供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除此之外,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更具獨特的地方。園區內的張家咀水庫既是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和候鳥遷飛的中繼站,也是保護鳥類的良好棲息地。同時是英山人民飲用水的重要水源地,為英山近20萬人提供生活用水及下遊 五個鄉鎮近8萬畝農田提供灌溉用水,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民生事,無小事。英山縣委、縣政府把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工作,納入全縣「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的重點內容,舉全縣之力,從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支持,全力推進。
按照機構編制部門批覆意見,從林業、水電等部門抽調有較強業務能力的工作人員,湖北英山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迅速組建到位,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內部管理制度,建立了崗位職責制度。
2017年4月28日,英山縣委、縣政府聯合制訂了《英山縣創建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相關領導任副組長,發改、財政、環保、國土、農業、林業、水利、規劃、交通、城建、石頭咀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增強了溼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統一協調能力,形成了溼地管理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和所在鄉鎮政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作為創建工作的主體單位,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認真做好溼地建設與保護的規劃編制,精心遴選設計團隊進行總體規劃,先後多次組織規劃設計單位和相關部門的技術人員,深入張家咀、劉家咀、庫區等周邊村實地調研,熟悉地形地貌、了解風土人情、文化特色、生態狀況,編制《湖北英山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進一步規範轄區內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棲息地恢復工作。
按照「統籌區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結合當地地形、水文、景觀、生態特徵以及資源分布等情況,對溼地公園總區域進行勾圖定界,將張家咀溼地公園被劃分為溼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服務管理區,實行分區管理。
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經常督辦,定期結帳。試點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持續發展,規劃先行。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局長肖軍表示:我們堅持「先規劃後建設,不規劃不建設」原則,強力推進園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努力實現水更清、樹更綠、天更藍的目標。
環境保護大整治
蘆蕩伴柳草萋萋,碧水連陂十數裡。驅車沿著張長線一路走近張家咀水庫,遠山如黛,綠水潺潺,成群的水鳥在遼闊的水面上自由嬉戲,造型別致的亭臺樓閣掩映在花草樹木中……
然而五年前,卻不是這般景象。
「溼地公園建設之初,水庫兩邊荒灘上種滿了玉米等農作物,周邊還有畜禽養殖、建築垃圾等,造成了水體汙染。」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村民環保意識淡薄,環境汙染嚴重,導致生態功能減退、水體汙染嚴重、溼地面積減少。
水是溼地存在的關鍵因素,也是溼地動植物生存的基礎,良好的水系保護是建設溼地公園的基本保障。面對被破壞的環境,就是在此地亂耕亂種的村民都過意不去。但是多年流傳下來的習慣,家家如此,沒人主動改變。
溼地範圍內亂捕亂獵、亂搭亂建、亂丟亂扔,諸如此類問題如何解決成為恢復建設日程的重點。
生態環境保護,重在源頭治理。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始終把保護與恢復放在首位,封山禁伐、森林防火、打擊亂捕濫獵、實行生態養殖等工作全面鋪開。
開展治汙拆網、拆遷畜禽養殖場、整治違法違規建設項目。
聯合林業、水利、環保、交通以及石頭咀鎮政府,在區域內進行多次拉網巡查,對破壞汙染溼地公園以及周邊環境的行為進行制止、打擊。
對村民的生活垃圾,定期進行清理,轉運到石頭咀鎮垃圾場進行處理,避免城市生活垃圾直接進入河流溼地,造成溼地環境汙染。
鼓勵、引導庫區周邊農戶修建沼氣池和人工溼地,杜絕汙水直接排放。
全面取締水域內網箱養殖,實施人放天養。
在水質較差的區域,種植本地溼地植物,發展生態觀光旅遊。
溼地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楊奎一口氣給我們介紹了治理工作採取的一系列舉措。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溼地公園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清理庫區水面養殖網箱,投入130萬元解除承包合同,投入83萬元取締網箱養魚35.5畝,每年減少投肥650餘噸。
聯合水利部門開展打擊非法碎石、採砂專項行動,關閉碎石場3.6畝,關閉採砂場2處。目前在溼地公園範圍內無採石場,無採砂船隻,非法採石和採砂行為已得到完全遏制。
用中央財政溼地保護補助資金投入117萬元,結合精準扶貧,組織專業團隊和周邊村民(優先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全域或局部清漂6-8次,清除垃圾約290餘噸。
高度重視外來種入侵對溼地生態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開展外來物種清除工作,目前已清除外來物種松材線蟲約55.20公頃,清除外來種喜旱蓮子草約2公頃,治理森林松毛蟲等病蟲害約65公頃。
獲批試點建設以來,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對溼地公園範圍內及周邊區域進行環境治理,清理垃圾93車約260餘噸,拆除溼地公園內臨水排放不達標、設置不合理的廁所11座。
通過環境治理、取締網箱養殖等措施改善水質,目前溼地公園水生態保護效益顯著,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功能Ⅱ類以上標準。
生態修復大建設
整治是重點,修復是關鍵。
為全面恢復生態系統的機能,維護生態平衡,管理局充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整合部門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在庫區種植竹柳105畝,在壩外將水庫管理處原100畝養殖場改造成百畝觀光荷花池、鄰池周邊栽種櫻花、紫金、紅葉石蘭、黃桃等780多棵,在大壩東端打造水源地涵養林15.8畝,栽種池杉、銀杏、紫薇、花桃8000多棵。復墾復綠庫區灘頭及岸線145畝,綠化坡地30畝,加快溼地公園恢復工程建設步伐。
水源涵養林對溼地公園水質和水生態安全極為重要。水源地涵養林的建成,為持續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促進水源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發展,確保水質能長期穩定地達到飲用標準,為英山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生命線的保障。
針對園區內居住村民較多的實際,為了避免農村生活汙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對溼地公園水質的影響,政府出資180萬元修建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設施,生活汙水經無公害化處理後再排放,將生活汙水對引入溼地外進行排放,每年減少汙水840噸直接排放溼地公園內。同時投資103.2萬元,在大壩至劉家咀村、張家咀村修建護網3577米,發揮了水質保護和人員安全防護上的關鍵性作用,極大維持溼地公園水質穩定和水生態安全。
按照《湖北英山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對約500米的巡護道路進行修葺,聘請7名溼地公園區域內的扶貧戶作為溼地管護人員,開展溼地巡護日常管理工作。
經過這些努力,張咀水庫水質整體上由三類、五類提升至二類,灰鶴、赤麻鴨、天鵝等野生鳥類的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依庫而建的觀鳥亭成了攝影愛好者的打卡之地,也深受外地遊客喜愛。
與此同時,投資204.9萬元建立覆蓋溼地公園全域的數據採集、傳輸、交換、存儲和發布體系的智慧溼地平臺,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應用,統一運行。在沿溼地公園周圍安裝監測攝像頭43個,在公園內設置了信息監測點,配備了必要的監測設備、數據採集和信息處理設備,實現了環境治理與監測網絡化,採購一套齊全的戶外觀測設備,為公園順利開展科研監測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監控網絡化、分析智能化、存儲高效化、聯動研究有效化,全覆蓋、全時段、全方位掌握溼地公園動態,為溼地保護提供強大支撐和保障,為測控、科研、管理、決策提供真實科學準確的依據。
依託湖北大學、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總站,開展了溼地公園自然資源本底調查工作,定期對溼地公園內的動植物資源及外來物種進行調查,建立本底資源調查檔案,掌握了動植物基礎數據資料及其變化情況,為溼地公園管理、科普宣教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採訪路遇李中強教授。他是湖北大學博士生導師,從2017年開始就同園區合作開展水質監測及生物多樣性的調查。
李中強教授介紹:本次5個點的水溫、溶解氧、氨氮、二氧化碳、化學需氧量、PH值、氣體溶解度全部良好,張家咀溼地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取得顯著成效。
科普知識大宣傳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在石頭咀鎮黃商廣場外,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工作人員耐心向市民解釋,引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10月16日,英山縣城區聖陽旗廣場。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志願者「依法保護溼地,共建生態文明」為主題法規宣傳活動正在舉行。活動通過懸掛橫幅標語、設立諮詢臺、發放宣傳單等形式,積極向群眾宣傳溼地保護法規知識和溼地公園相關職能,解答群眾的溼地保護法規諮詢。
一位路過的市民認真看完宣傳單內容後說:「通過這樣的宣傳活動,我不僅了解了溼地保護的重要意義,還增加了法律知識,希望這種『接地氣』的普法宣傳經常開展。」
在試點建設過程中,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始終堅持以宣教為抓手,制定科普宣教方案,加大溼地科普宣教力度,提高大家對溼地生態壞境及功能的認識,提高市民認知溼地保護的興趣,增強保護溼地的自覺性,營造溼地保護的良好氛圍。
利用「世界溼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六五環境日」等節日為契機,舉辦系列科普宣傳活動,免費發放科普宣傳折頁、宣傳材料等,讓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認識溼地、了解溼地、走進溼地、保護溼地。
開展溼地公園科普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家庭「五進」活動,製作各類宣傳牌、宣傳單,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多方媒介,培養全社會保護溼地資源、愛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
積極拓展道德講堂功能,精心組織活動內容、把溼地科普宣教融入到道德講堂活動中去,通過開展溼地科普宣教視頻、圖片、展牌、溼地保護和修復景觀現場體驗等活動,普及溼地保護知識,讓村民參與到溼地保護中來。
因地制宜通過社區共建在張家咀村投入40多萬元打造溼地科普園,流轉土地65畝,種植溼地植物30多種,項目建設社會效益明顯,既改善了溼地環境,為溼地科普宣教提供支撐,又為村民增加經濟收入。
同時爭取地方政府資金支持,宣教系統(宣教館、戶外宣教牌)建設全面完成,讓溼地科普知識有了新平臺和載體。
溼地公園管理局宣教科負責人衛義思告訴我們,在第二十三屆「世界溼地日」宣傳活動中,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取得了2019年「世界溼地日十佳宣傳活動」網絡評選全國第五名的成績。
廣播有聲,電視有影,報紙有文,場館有形。
全業態,多渠道,廣視角,大覆蓋。
溼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吳東平表示,按照既定的工作方案,將進一步加強宣傳策劃,凝聚智慧力量,提煉文化精神,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升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的文化軟實力、行業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
社區共建大發展
初秋日。庫區村。古香古色的攬勝橋畔,遊人如織。
涓涓流淌的溪流,錯落有致的房舍,稻浪翻風的農田,一幅生動的鄉村田園秋景圖綻放在我們面前。更有不遠處,十裡荷塘中,遲開的荷花嬌豔欲滴,成熟的蓮蓬碩果纍纍。
一切都那麼祥和靜謐,一切又那麼奔放熱烈。在這靜謐與熱烈之中,無不孕育豐收的冀望。
村黨支部書記張晗告訴我們,這一帶原來是亂石河,農戶基本都已放棄了。一切的變化從溼地公園建設開始。僅荷花池一項,管理局先後投入項目建設資金70多萬元,種植荷花50畝、苗木2000株,建設遊步道150米。目前每年為村民帶來的務工收入就有3萬元左右。
這還是其次的。
張晗頗為得意地又說,村莊環境變美了,自己住著舒服不說,人氣也上來了,一到周末來旅遊觀光的人多得不得了。庫區村已成功進入美麗鄉村行列。
英山是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躋身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同時又是全省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
得天時,佔地利。溼地公園管理局聞風而動,堅持生態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同步規劃、同步布局、同步推進,建立社區聯動發展機制,協同園區範圍內的張家咀、劉家咀、庫區村等行政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推動農民增收致富、集體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齊頭並進。
在張家咀村,前面介紹的溼地科普園,據不完全統計,為村民每年增加土地流轉收入3.25萬元。同時,村民在園區務工,今年增加務工收入十幾萬元。
在古城村,溼地公園管理局結合村內實際,組織黨員幹部外出參觀學習,確定建設虎杖藥材基地、發展虎杖產業的脫貧思路,爭取湖北益泰公司的支持指導,發展藥材基地200畝,既解決了部分荒廢土地的充分利用,還能解決古城村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保證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庫區村河堤灘涂此前長期被侵蝕,水土流失嚴重。考慮到水庫庫尾地帶屬於淹沒區,復綠種草中,溼地公園管理局專門選擇了生命力強、繁衍速度快的龍溪草、花葉蘆竹、黃菖蒲、水生美人蕉、野燈心草、凌霄、燈心草等本地植物。
貫徹全域旅遊發展思路,立足休閒觀光重點,致力產業結構調整,紮實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公園內河道、邊坡生態修復工程,修復巡護道路,建設遊步道,新建觀鳥臺……
春有山花爛漫,夏有荷海田田,秋有紅葉如醉,冬有冰湖似鏡。閒聽啼鳥啁啾,靜觀綠柳回塘,蟬鳴松風,鷺聆荷雨,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鄉村面貌的改變,開放式的溼地公園園區已成為人們遊山玩水、親近自然、感受鄉愁、增長見識、享受文明的休閒觀光勝地。
統計顯示,近五年來,年遊客接待量增長率達到15%,2019年遊客接待量近50萬人次。
鄉村要發展,鄉風要文明。按照全縣精神扶貧工作總體要求,溼地公園管理局與各村黨支部聯合開展道德講堂活動,強化思想扶貧、智力扶貧、能力扶貧,著力培育園區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自主脫貧的志氣和本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唱一首歌」「看一部短片」「講一個故事」「做一件好事」「送一份吉祥」,傳遞身邊的正能量,樹立「積小善為大善」的理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家庭道德和社會美德,山鄉處處新潮湧,和諧發展勁風吹。
同時,合理利用溼地公園優質水資源,英山縣政府投資4.26億元對位於園區內的西河水廠進行全面改擴建,日供水量由原來0.5萬立方米提高到5萬立方米,城鎮居民生活用水質量明顯改善,生活用水安全得到長足保證。
遍野瑞草披翠,滿目流光溢彩。
遠看水天一色、碧波蕩漾,近看綠草茵茵、水鳥嬉戲。
漫步公園,或是欣賞美得醉心的水,或是遙望相看不厭的山,隨意在一處停留,就可享受到人與自然和諧融入的野趣天堂。一個生態效益突出、溼地景觀優美的國家溼地公園正緩緩拉開面紗,以「自然、生態、野趣」的姿態,婀娜娉婷展示在世人面前。
「空氣清新,景色優美,這一趟不虛此行。」面對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的蘆葦搖曳、荷葉連連的生態風光,一名從武漢而來的遊客感嘆道。
溼地公園的建設,為英山的生態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巍巍大別山更美了,西河十八灣的水更清澈了。山水相映、雲霧潤蒸的秀麗之地,也是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全域旅遊綜合開發的顯著成效。
溼地公園的建設,是大自然的賜福,是新時代的召喚,更是英山人民夢寐以求的夙願。
採訪過程中,肖軍向我們表示,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將堅持以總體規劃為指導,嚴格實施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的控制性規劃,抓好關鍵節點、溼地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保護管理能力,加大溼地科普宣教,抓好專業隊伍建設,努力將溼地公園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範公園。
放眼張家咀國家溼地公園,集高峰與平川一地,融青山與秀水一體,得碧湖與長空一色。既有山的雄奇險峻,又有水的陰柔嫵媚,還有花的熱烈嬌豔。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大別山水多奇秀,詩畫天堂入眼來。(倫 忠 衛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