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1月18日消息:昨天,有網友在南京多家論壇發帖爆料,稱南京審計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兩位副教授,發表的多篇論文疑有剽竊和一稿多投的行為。快報記者就此展開採訪,同時該校的紀委也正在調查此事。
網曝:
兩名副教授多篇論文
涉嫌剽竊、重複發表
幾乎在一秒之間,披露南京審計學院外國語學院兩位副教授涉嫌學術不端的帖子,突然大規模地出現在南京的十多個論壇內,標題都是《世風日下,南京審計學院高校副教授又見學術不端》,發帖人網名都叫「袁怡君」。
帖子稱,南京審計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副院長鄭建新在擔任副教授期間,以第一作者共發表9篇文章,其中4篇屬於重複發表和一稿多投,另有4篇存在抄襲現象。同時,該校外國語學院大外部主任梁文青在擔任副教授期間,以第一作者共發表1篇文章,與他人合作7篇,其中1篇屬於重複發表,另有4篇存在抄襲現象。
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袁怡君」還貼出了一張表格。在這張表格中,一共列舉了7篇論文,其中鄭建新單獨署名的有兩篇,梁文青單獨署名的有一篇,另外4篇都是兩人合署,鄭建新為第一作者。
被列舉的7篇論文,都是關於英語語法等方面。其中,鄭建新與梁文青合寫的《英語歧義的修辭效果》被反映為「重複發表」,在2005年的11月份,兩人的另一篇論文《英語歧義的語用效果》發表在南京審計學院學報上,而在2006年的2月份,標題變成《英語歧義的修辭效果》後,又發表在武漢科技大學的學報上,兩篇文章的相似度高達94%。
另一篇鄭建新署名的論文《輸入理論和情感過濾理論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也被反映一稿多投,這篇論文於2007年6月,分別在廣西社會科學期刊和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上同時發表,兩篇文章的相似度也高達91%。
在網帖中,除了這份表格之外,還貼出了所涉論文《英語歧義的修辭效果》和《輸入理論和情感過濾理論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影印件,以證明發表在這四份期刊上的四篇論文,其實只是兩篇論文而已。記者對比了一下,相似度確實很高,有的段落甚至完全一樣。
調查:
網帖所指被剽竊者
並不知情
還有5篇論文被指剽竊。「袁怡君」反映,鄭建新、梁文青在2006年4月發表在武漢科技大學學報上的《英語語用歧義的美學功能》,是剽竊2002年株洲工學院學報上朱芙蓉等人的一篇論文,標題為《英語歧義的美學功能》,相似度達到41%,還有另外三篇論文,分別剽竊黃雪英、戴煒棟、劉練、唐燕玲等人的論文。相似度最高的達到了47%,最低的37%。而據記者了解,只要兩篇論文的相似度達到20%,基本可以認定為剽竊。
那麼,「袁怡君」反映的情況是否屬實呢?記者發現,在「被剽竊」的作者名單中,有一些是知名的學者,如戴煒棟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前校長,在學術界和教育界享有比較高的威望,還有唐燕玲是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教授。
昨天,記者聯繫上其中的一位作者朱芙蓉。根據網帖的反映,鄭建新和梁文青的論文《英語語用歧義的美學功能》,就是剽竊了朱芙蓉的《英語歧義的美學功能》。朱芙蓉現在是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副教授,她聽完記者的複述後,非常生氣:「作為學者,怎麼能做這種事情?這是搞學術的大忌!」朱芙蓉說,2002年發表的這篇論文她還有很深的印象,是和其他的同事一起合寫的,論文涉及英語語法和美學,角度非常新穎。隨後,朱芙蓉向記者要鄭建新兩人的電話,「我要好好核實一下!」朱芙蓉說。
發表鄭建新和梁文青論文的期刊是否知情?昨天,記者致電他們論文發表最多的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一位編輯表示,一稿多投和剽竊,是他們最忌諱的事情,每篇來稿他們都會進行核實,不過在幾年前,由於條件的限制,有些剽竊的論文可能會漏網,「現在專門有檢測學術不端的軟體,把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所有的論文都匯入到了這系統中,再把新投來的論文輸入進去,相似度高的話,就有可能是剽竊,非常好查。」
不過,這位編輯表示,他們沒有接到任何一方的通知,因此鄭建新和梁文青沒有被列入黑名單,如果有論文投過來,只要質量過硬,還是會給他們發表。
校方回應:
重複發表屬實
剽竊還需要調查
記者在南審的官方網頁上發現,在梁文青的先進事跡中寫道:「梁文青同志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注重教學研究,歷年來,撰寫並發表了科研論文十餘篇,並參加編書4部。」
對網帖揭露的內容,兩位當事人又是如何看待?昨天,梁文青的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的狀態中。隨後,記者打電話給大外部辦公室,一位姓範的工作人員接聽了電話,記者讓她代為轉述採訪要求,並留下了自己的號碼,但截至發稿時,梁文青都沒有回應。
記者聯繫上了鄭建新。「我還沒看到帖子,無法回答你。」鄭建新在電話中說,他很忙,還要開會,暫時沒空去看這種網帖,「你不應該來採訪我,你應該去採訪發帖的人,文責自負,誰發帖,就由誰來負責!」隨後,鄭建新掛掉了記者電話。
昨天下午,南京審計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朝國主動打電話給記者:「我們學校看到網帖之後,非常重視,下午就把兩位老師叫來,進行了初步調查。」吳朝國告訴記者,根據學校的初步調查,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情況確實存在,不過據這兩位老師反映,也有客觀原因,這是因為投稿過去後,期刊的回覆周期實在太長,他們以為不會再發表了,又投給了另外的期刊,結果造成了這種現象。
至於是否剽竊,吳朝國表示,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因為這需要專家的鑑定,僅靠相似度多少還不夠。吳朝國表示,如果調查屬實,會根據學校的學術委員會章程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