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2020:學術不端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2021-01-10 返樸

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研究員被指控學術剽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議。《返樸》收到一位生醫領域任教多年的教授的投稿,現原文登出。學術道德建設任重道遠,歡迎讀者朋友通過投稿或留言參與討論。

撰文 | 焦宇學

1. 老師,知乎上又爆出了大瓜,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楊輝研究員學術剽竊,各種微信公眾號都傳開了,您怎麼看?

答:發生了這樣的事當然很遺憾,從現有的公開信息看,我個人認為楊的行為屬於學術不端。如果楊只看過付已發表的論文,沒聽過那個報告,不知道付已經取得但未發表的實驗結果,而是獨立地進行實驗,可以認為是正常的競爭。但他的論文選擇了與付不同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最後又跳到了帕金森,就不能不讓人有「隔壁王二不曾偷」的感覺。還是那句話,既然聽過了人家的報告,看過了人家的結果,據說還問了好多問題,就應該給人家credit(功勞),等人家的論文發出來再發,或者至少商量協調好一起發。如果我是楊,我會先聯繫付,說:

「您的工作非常出色,我受到您報告的啟發,用我熟悉的CRISPR-CasRx方法成功敲低了PTBP1,並且已經在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誘導中得到非常令人興奮的結果,您報告中的信息對我們非常有幫助。如果您願意,我想和您交流一下實驗結果並且協調投稿時間,希望從多種角度展示PTBP1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

2. 如果付不願意呢?如果付的論文先發出來,那楊不就發不了Cell了?

答:我認為付是否願意都不應該影響楊做正確的事。即使人家不願意,你也不能因為「怕搶不上就不告而搶」。反過來說,正是這一類越來越多、越來越惡劣、越來越接近剽竊的搶發造成了大家彼此不信任。

退一步說,即使付的Nature先發,楊也未必發不了Cell;就像現在楊的Cell先出來了,付也照樣可以發Nature封面文章。再退一步說,發在CNS上真的那麼重要嗎?發在CNS上的文章就一定是最好的嗎?你看現在楊的文章雖然發在Cell上了,也因為有剽竊嫌疑而被人詬病。論文發在哪裡並不影響研究內容的本質,論文本身的科學性和價值才是重要的。科研人員應該更看重發表的內容,而不是只關心期刊這個載體。

3. 當年CRISPR-Cas9不也是好多人搶嘛,學術界難道沒有統一的標準嗎?學術道德規範的課也沒少上,但我還是判斷不了誰對誰錯,我們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標準?

答:的確現在有很多標準是已經在學術界形成共識的,但這些標準也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形成並且不斷變化的,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條線,而是存在相當寬的灰色地帶。從楊的第一份回應看,他似乎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許是大家的標準不一樣。但在我的標準看來,楊的行為已經構成學術不端了——所以我之前都在說「我認為」,但在有些人的標準看來可能這樣做沒問題。而當人們需要用道德尺度衡量自己或「自己人」的時候,卻往往又因為各種考量而放低了標準。

對學術不端事件處理得越公開、越清晰,這些標準也就越公開、越清晰,人們去觸犯這些道德標準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對這些事件進行認真公開的調查處理的話,再多的學風建設和學術規範教育都是徒勞。如果說「明知故犯」是個人的責任,那麼「不知而犯」則可歸咎於導師教導的缺失或者說是整體科研環境的問題。作為導師,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一事件在我的標準看來是學術不端,我們應該遵循儘量高的標準,不要觸碰紅線也不要走進灰色地帶。

4. 國內這些年陸續曝出不少造假、剽竊等學術不端事件,這些事件最後到底怎樣了?什麼結果?為什麼不宣布呢?

答:要是知道什麼結果,你還會有這些問題嗎?具體什麼結果我們也不知道,也無處可問。但可以猜。我猜可能也有調查吧,就是沒公開,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要「注意負面影響」要「維護單位聲譽」。

至於處理嘛,不是特別惡劣的,能不處理就不處理,能私下處理就私下處理。所有單位都喊著要「壯士斷腕」,但輪到自己下決心畢竟不容易,畢竟「肉疼」。但長此以往,這些事件都不了了之的話,前面說的道德底線和標準就會越來越低,越來越模糊,特別是對你們這些青年學生、研究者來說影響是非常負面的。

5. 有的時候確實挺難調查也挺難判斷的,公開處理的話輕了重了都不好啊,萬一處理錯了呢?

答:調查是個技術活,需要更多專業人才和專職人員。要不,培養你做中國的Bik吧?話說回來,警察不能因為案子難破就不去破,法官也不能因為案子複雜就不判了。在我看來,只要公開調查處理就有不斷完善的可能,標準就是在這樣不斷討論和完善中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對後人才有警示作用;而「不公開回應」「不了了之」「私下處理」是最不可取的,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有損「單位聲譽」的「負面影響」。

6. PubPeer網站上曝出來的好多都是「大佬」甚至「巨佬」,大部分問題也不是太嚴重,比如對照多用了幾次,補充材料裡有點小問題,基本上都不影響論文主體結論,算瑕不掩瑜吧;有些是發在小雜誌上的小文章,而且好多也是學生或助手把具體數據搞錯了,算情有可原吧。因為這些偶爾的「學術不端」就否定通訊作者的重要貢獻是不是不合適?這對國家培養這些「頂尖科學家」所做的投入來說是不是也是一種浪費?

答:所以說調查是個技術活,需要有能力和責任心的專業人員去具體判斷。但我認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是科學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底線。如果連數據都是不真實的,甚至是偽造的,那還做什麼科研?

不影響論文主體結論的錯誤就不嚴重嗎?在補充材料裡的數據有問題就不嚴重嗎?不同實驗的對照用了多次難道不嚴重嗎?有多少同行因為認認真真辛辛苦苦準備對照數據和補充材料而被scoop(別人先發)的?有多少同行是參考你論文裡的對照或補充材料裡的數據而繼續進行後續實驗,卻浪費大量科研時間和經費的?有多少學生是按照你的標準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又要求自己的學生的?前浪在做,後浪在看啊。

作為實驗室PI和通訊作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確保論文數據的真實可靠。如果連論文都不仔細看仔細改,出了問題甩鍋學生,為何要還做通訊作者?一篇兩篇不小心出一些小錯誤也許難免,十幾、二十年裡,數十篇上百篇都被曝出來還「情有可原」?不管是一兩篇出錯還是系統性出大問題,且不說如何處罰,當事人至少應該公開道歉吧?發了論文知道大張旗鼓開新聞發布會宣傳,出了問題怎麼不知道開新聞發布會道歉呢?

對於基金委、科技部這樣有監管責任的機構來說,科研管理就像種地,肥料施下去,莊稼和雜草都會長,剛有一點點雜草的時候不及時除,雜草就會越來越猖狂越來越難除,和莊稼競爭陽光和養料,總有一天會蓋過莊稼毀了整片地。早一點除,狠一點除,收集起來堆肥說不定還能還田。

7. 如果發現別人論文裡的數據有問題怎麼辦?怎麼防止有人學術不端對我產生傷害?

答:當然要先和通訊作者聯繫,回答讀者的問題是他們的責任。如果得不到回復,PubPeer是個發表意見的好地方,但要實事求是,有理有據。我相信科學界大部分論文還是可以信賴的。

對自己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數據要謹慎判斷,不要盲信盲從,必要時應該重複再現,以驗證其準確性。至於怎麼防止scoop,簡單的辦法就儘量少做熱門、競爭太激烈的領域;如果有好的想法要做熱門領域,就認認真真地努力做出來並及時發表。有的時候審稿和修改的時間確實很長,所以正式發表前上傳預印本網站也是不錯的選擇。

還是那句話,發表的期刊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本身的學術價值。當然如果你將來做reviewer也要注意,不是一篇論文就能解決所有相關問題,要幫助作者認識並解決對論文關鍵性的問題,同時允許論文及時發表。

8. 如果不去做熱門領域,又發表不了CNS,我怎麼知道什麼課題值得研究呢?

答:我認為興趣是科研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科學家的初心。如果你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它就值得研究。除了興趣之外任何以「發文章」「爭帽子」「拿獎項」等名利為目的科研,都有可能導致科學價值觀異化而誤入歧途。在各種學術不端醜聞層出不窮的今天,更加需要科學界不斷地「自我淨化」,更加需要科學家「返樸歸真」,回歸以興趣為目的科學研究,通過在領域裡孜孜不倦的長期研究建立良好的個人信譽和學術口碑。希望公開公正地調查處罰學術不端、回歸科研本質能讓科學家重新得到社會的尊重,讓你們年輕一代真正感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和純粹,而不是煩惱和醜陋。

相關焦點

  • 請回答2020:學術不端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當年CRISPR-Cas9不也是好多人搶嘛,學術界難道沒有統一的標準嗎?學術道德規範的課也沒少上,但我還是判斷不了誰對誰錯,我們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標準?答:的確現在有很多標準是已經在學術界形成共識的,但這些標準也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形成並且不斷變化的,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條線,而是存在相當寬的灰色地帶。
  • 所謂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是什麼呢?
    雖然很多學生對論文創作而感到苦惱,但是這件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主要是論文的重複率可能無法達到學校要求的標準。所謂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是什麼呢?中國知網的學術不端其實就是知網的一個可以檢測論文重複率的工具,是國內專業人士都覺得最為豐富和專業的論文工具。在知網官網可以閱讀到很多其他人寫的優秀論文,涉及到的論文方向也是多種多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絕大多數人對於論文的要求。
  • 在2020,揭露不端、反思「唯論文論」|年終學術事件盤點
    在2020年結束前夕,我們圍繞以上幾方面展開年度學術事件盤點。學術事件原本發生於學術界,可能不為外人所知。這裡的盤點則挑選產生較大影響的一些學術事件。它們在今年得到較高關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學術界人們關心的是什麼、反思的是什麼,以及要改變的是什麼。
  • 復旦女博士情感糾紛牽出學術不端 5篇SCI到底是啥
    7月27日凌晨,針對近日網傳復旦女博士情感糾紛牽出學術不端問題,復旦大學發布聲明稱:要求並會同中山醫院就網友關注的當事人師德師風和學風問題啟動調查,對任何師德失範、學術不規範的行為,將一查到底,有責必究。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2014年,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錢思進(錢三強之子)舉報自己的學生本科畢業論文學術造假。錢思進在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表示:「我沒有私心,之所以一直打假,就是想最終獲得川大、北大或者教育部其他機構一個說法,到底什麼樣算抄,什麼不算抄,給廣大學生給教育界做一個標杆,沒有為了個人恩怨」。
  • 知網最新政策,不知道這個你可能就學術不端了
    上面的這個信息,你可能看不大懂,不過沒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以後千萬別隨便檢測文章,不然就可能學術不端了!其實,並沒有免費,或者說只是一部分免費,賺夠了名聲,卻沒有做實事;(直接結果:知網被JUBAO,請去喝茶)2020-04 知網檢測系統開始整改,大量碩論、期刊論文、本科論文系統被封停;
  • 論文降重|從韓春雨到翟天臨,學術不端層出不窮,應該如何避免?
    近年來,學術不端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些著名學者也難以倖免,這些人敗壞了學術的風氣,阻礙了學術的發展,給我國的科教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這些事件,希望從中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示。一、何為學術不端?我們總說某人學術不端,那學術不端到底是什麼呢?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如我們所知,中國近年來屢屢爆出學術不端事件,根據您的觀察和總結,中國此類事件的主要表現特點是什麼?王小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學術不端行為是「抄襲」,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上。大約十年前,《自然》發表的一篇短評曾稱「中國近三分之二的科學研究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我對此很震驚,仔細分析了解後發現,其中大部分是指「文字表述抄襲」而不是數據抄襲。
  • 校方讓韓春雨事件謎團加深:不提學術不端但疑似按其標準處理
    韓春雨事件的結論究竟是什麼?這目前仍是「懸案」, 河北科技大學在結論中對韓春雨是否「學術不端」並沒有明確認定。相較之下,另一所高校武漢大學在1月29日回應該校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造假時,直接認為李紅良 「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儘管如此,李紅良學術造假事件當下仍有爭議。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大家都在反對學術不端,何為學術不端?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科學網—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與借鑑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防治學術不端問題上已經有比較豐富的經驗,本課題希望通過對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進行研究,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鑑。但本課題不討論涉及科學本身的倫理價值問題,只從科學研究的基本準則和管理入手探討如何防治學術不端行為。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科研不端不遏制,各類『一流』建設就是空中樓閣」。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呼籲,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區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於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於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從根本上遏制科研不端,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回歸科研的本原。」「近幾十年來,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迅速增加,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日漸繁榮的景象,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研論文的數量呈指數式的增長。
  • 學術不端論文檢測選擇知網的理由有哪些
    對於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不少作者為了投機取巧,會做一些學術不端的行為,認為運用軟體也不會檢測出來的。目前,不少論文檢測平臺當中,對於在學術不端方面的行為都可以得到了精準的檢測要求,在其檢測的標準上是越來越高的。
  • 學術抄襲只是學術不端的冰山一角
    為此,本期時評以「學術抄襲為何屢禁不止?」為話題,邀請相關專家展開討論。 學術抄襲從主觀上來看,是利益驅動學術的後續效應。不難發現,中國高校的學者一旦成名,各種榮譽便紛至沓來,行政部門也樂意錦上添花,財富和地位便穩定下來,即使被人發現學術不端,也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當下所爆料的學術抄襲或不端現象只能說是冰山一角。
  • 哪些情況下論文會被知網判定為學術不端?
    在此期間,有些同學已經在努力撰寫學術論文了,那麼我們很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會被知網查重檢測系統判定為學術不端。以中國知網的AMLC系統為例,在用該系統(數據來自:www.cnkiorg.cn)在線檢測論文時,可以發現不端文獻主要有重複發表、文獻複製比過高和一稿多投。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他表示,除加大投入外,還需提升基礎研究的質量標準,採用更適當的指標追蹤進度,評估成果。除論文發表數量外,還要注重引用量,推動重大科學問題上的突破。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楊衛坦言中國依然存在不少科研不端行為。對此,必須在態度上做出改變,要從掩蓋轉變為揭露。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現代科學技術有什麼特點?就是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發展的加速,科技成就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縮短,意味著科學技術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凸現。但客觀存在的利益誘惑並不改變科學的真諦,也就是造福人類這樣一個真諦。也不能因為利益的誘惑而成為急功近利的藉口,不能違背科學精神做一些不端行為,這樣做不僅會衝擊科技工作的質量,也不符合應有的科學品格和做人的原則,這一點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
  • 2020年十大學術不端事件|冰川凍土|教授|文章|論文_網易訂閱
    後翟天臨時代,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其中不乏令人尊敬的學術大牛,甚至院士,讓人目瞪口呆。  今天,小編帶你回顧過去這一年發生的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引以為戒。  此事在學術圈內引起軒然大波,如需查看舉報信內容,請於「AEIC學術交流中心」公眾號對話框輸入「舉報信」查看。
  • 思想日記:張裕卿學術不端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最近,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呂翔舉報其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的新聞震動學術圈。隨後天津大學回應,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已解聘。作為學生的呂翔隱忍多年,終於畢業後實名舉報其導師。123頁的pdf詳實地列舉了張裕卿的學術造假及張裕卿的為人。在此,筆者不想過多評價學術不端本身。作為研究生,本人更關心為何張裕卿敢如此肆無忌憚造假和壓迫學生。從呂翔的描述來看,張裕卿學術造假已經到了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地步。究竟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