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那人!那裡!

2021-01-07 徐趨

(一) 那地

「那」是什麼?「那」這個字有多個解釋。 「那」可以是地方名稱,比如廣東省恩平縣「那扶鎮」,廣西自治區「那坡縣」,這些地方的名字都帶有「那」字。以「那」字命名的村寨就更多了,它們主要集中在雲南、廣西以及越南等古百越地區。其中廣西有1200多處,雲南文山州有500多處。而有「那」字地名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百越之地,中原地區沒有以「那」字命名的地方,但西藏也有一個「那曲縣」另當別論。正因為「那」有地名的意思,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問「在那裡」意思是問「在什麼地方」。

包括百越包括什麼地方呢?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按《漢書·地理志》記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這是漢朝管轄的百越,交趾是指現在的越南北部地區,會稽是指江浙一帶。但以「那」字命名的地方東起廣東省珠海市那洲村,西到印度阿薩姆邦(據說以前阿薩姆邦曾經建立過一個以黃種人為主的國家)。因此交趾至印度阿薩姆邦雖然不是漢朝領一上但也屬「那」文化的地方。珠海以東到吳越雖然沒有以「那」命名的地方,但仍屬百越。而緬甸、泰國、老撻、柬埔寨和越南地處中南半島,又叫支那半島,因為這些國家信奉印度佛教所以也叫印度支那。

既然「那」是地名或者是百越之地,「支」是什麼?支是「秦」的意思,秦國打敗六國統一天下後,繼續派兵南下收服除吳越之外的百越,交趾(含交趾)以東的百越部分地區盡歸秦朝統治。成為了秦朝的一部分。因此這些秦朝管轄的百越地區應叫秦朝「那」地,即:秦那。但外國人分不太清楚,被古印度人說成「支那」,再傳到英國就叫china。

「那」也有水田的意思。據多位文化工作者研究所得,「那」有水田、水稻的意思,如:《廣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四期《「那」文化的社會表徵及其傳承的時代困境》及其他刊物多篇文章都有論述,「那」有水稻、水田的意思。所以吳越之地雖然沒有「那」字的地名,但也是百越,百越人以稻穀為主食。《史記 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因此在以麵食為主的中原人看來,吳越、閩越也泛屬百越,也與「那」文化有關。但中原人習慣上把「那」地稱為百越。而印度人稱百越為支那,倭寇也稱百越為支那,因為明朝以前倭寇主要在吳、越、閩、粵一帶作亂。

(二)那人

青玉案·元夕

宋 ·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宋詞,由著名愛國名將、文學家辛棄疾創作。這首詞中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令無數人頂禮膜拜。詞中所說的「那人」是誰?很多人被前兩句「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誤導了,把「那人」誤解為作者的愛人,實則這並非作者初衷。很多人沒有深入了解辛棄疾其人,沒有了解「那」文化才會發生這樣的誤會。但是錯有錯著,好在人們把「那人」理解成愛人,才使得這首詞得以廣泛流傳,因為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優秀的作品總是讓人有遐想的,那麼作者辛棄疾心目中的所表達的「那人」究竟是誰呢?我認為「那人」說的是作者辛棄疾自己,是自嘲。

「那人」可以說是那個人(即任何一個人),所以那個人可以是自己。而且上文所述百越之地是「那」文化的地方,辛棄疾雖然是山東人,但他二十多歲後投奔了南宋並長期在江浙閩這些百越之地即「那地」工作,對「那」文化肯定有所了解。他可能也知道「那」有水田、水稻的意思。辛棄疾的另一首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 ·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這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說明辛棄疾是非常熟悉水稻的,只是他在這首詞中沒有寫「(那)花香裡說豐年」。由於長期在南方工作以及對當時局勢的判斷,辛棄疾估計是回不到老家山東了,於是在江西建了一座莊園打算將來養老定居於此,莊園裡有房舍和水田,所以莊園取名「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廣義上莊稼泛指穀物包括水稻。但在江西的穀物應該是指水稻。水稻是「那」,因此《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是指種水稻的莊稼漢。辛棄疾當然不是莊稼漢,只是他有「稼軒居士」的名號,所以他有自嘲是「莊稼人」,加上自己身處百越之地即「那地」,自嘲是種莊稼的「那人」順理成章。

在中國,有用「那人」來稱呼某人的地方和民眾嗎?還別說真有。在廣東陽江,古百越部落首領冼夫人在隋朝的時候率十幾萬族人歸順朝庭,冼夫人的族群主要是在茂名陽江一帶活動,這個百越族群可能沒有和秦漢軍隊打過大型戰爭,因此他們族群、語音應該能很好地傳承至今。在陽江話中有一句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口語,「那佬」、「那夫娘」等等以「那」字開頭稱呼別人的語言,意思是「這位先生」、「這位女士」。在陽江話的言境中以「那」開頭稱呼人是沒有教養、沒禮貌的,但也不是非常嚴重的髒話。但如果彼此之間是非常熟悉的好朋友的話,互相稱呼為「那人」就不算沒禮貌。所以熟悉百越的辛棄疾自己稱呼自己為「那人」用詞是非常合適的。這個事例雖然對這個話題證據不是很有力,但也算是「那」文化中的一些具體的事例。是科學的推理。

辛棄疾為什麼要自嘲呢?他原是山東人,因為家鄉戰亂才投奔南宋,希望將來帶領大軍打回家鄉收復失地,來南宋後因抗金朝有功而出任南宋重要地方官員。在北方除了辛棄疾還有許多人為躲避戰爭而南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官的,靠近首都臨安的土地早已經有人在這裡生活了,於是難民只能繼續南下廣東。按當然的形勢假如金兵繼續南下打來,南宋組織不起有效軍隊進行抵抗的話,辛棄疾也會南下廣東到真正「那」文化的「那地」做真正的「那人」。辛棄疾是一個有志氣的人,他無時無刻都在想如何收拾舊山河,元夕當晚他在燈火闌珊處冷眼旁觀這一場大型嘉年華活動,看見人們興高採烈地慶祝元夕節,似乎忘記了山河破碎,他感觸良多。所以在《青玉案·元夕》中自嘲自己是一個「那人」也有時代背景的。

再說了,辛棄疾是將領出身,後來長期在南宋出任地方官員(省部級幹部),如果把這首《青玉案·元夕》「那人」寫成是貌美如花的心上人這成何體統,就算是寫了女人,應該不會公開發表讓人們傳唱吧?這樣有損他的形象的。

(三)那裡

在百越的文化中,「那」字佔據著重要地位,超越現代人對這個字的習慣認識。本文開頭已經說過,現代人說「那裡」是說某地方。唐朝以前的文書很少有「那」字的表述的,唐朝之後「那」字才逐漸多起來,唐朝的時候人們應該知道這個「那」字有來自百越的概念。如:

唐朝詩人韓偓的作品《六言三首》

春樓處子傾城,金陵狎客多情。

朝雲暮雨會合,羅襪繡被逢迎。

華山梧桐相覆,蠻江豆蔻連生。

幽歡不盡告別,秋河悵望平明。

一燈前雨落夜,三月盡草青時。

半寒半暖正好,花開花謝相思。

惆悵空教夢見,懊惱多成酒悲。

紅袖不幹誰會,揉損聯娟澹眉。

此間青草更遠,不唯空繞汀洲。

那裡朝日才出,還應先照西樓。

憶淚因成恨淚,夢遊常續心遊。

桃源洞口來否,絳節霓旌久留。

「那裡朝日才出」,「那裡」具體是指什麼地方呢?如詩所述金陵(江蘇南京),汀州(福建長汀),桃源洞口(福建三明),這些都是百越之地,所以「那裡」指百越地方,經過千年歷史的演變,變為某地方;「那人」指在百越地區種水稻的人演變成現在的某個人。「那裡」、「那人」演變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用詞用語「某地」「某人」,這可能是百越那文化在中國最大的影響了。

由於戰亂,北方移民分別在唐朝末年和宋朝末年這兩個時期大量湧入廣東,使廣東本地「那」人成少數族裔。晚清以前包括廣東在內的那地即百越經濟文化依然落後,百越很少有本土文化大師出現,再加上中原文化的強勢,中國始終是以中原文明為主流,所以「那」文化沒有被國人重視甚至漸漸淡忘。現在古百越之地許多村寨的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和定居,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民間傳統文俗文化慢慢消失,「人去那空」,值得人們思考,我們應該抓緊收集、挖掘、整理「那文化」。

相關焦點

  • 《那人那山那狗》:堅持不懈的意義
    關於《那人,那山,那狗》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湖南的西南山區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時代和這個地區都很遙遠。影片中的綠色展現了山上的美景,遠處的音樂喚起人們內心的寧靜。一路上,父子倆慢慢地跑了進來,展現了一點山裡的風土人情。在連綿不斷的山中,有郵遞員的足跡,有神仙的後代,有無數人的思想。兩個來自老二的調用和一個來自暖心的響應來自遠方。包裹裡充滿了憂慮和思緒,沉重而溫暖。在這段旅程中,我兒子矯健的第一步漸漸地讓我父親留下了腿部疾病。
  • 如果科學證明人死後是去了另一個世界,以前去世的人都在那裡,那
    一:人死後究竟去了那裡?以前去世的人都在那裡嗎?
  • 《那人那山那狗》:普通人堅守的意義
    《那人,那山,那狗》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湖南的西南山區,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這個時代和這個地區都十分遙遠。影片中大片的綠色展現了山中風景的優美,悠遠的音樂喚起人內心的寧靜。待他擔憂地放下郵包回去找父親的時候,父親卻只關心放下的郵包,把落下郵包的他罵了一頓。父親很看重郵包和郵件,看重自己的那一份職責。最初,我也和兒子一樣憤憤不平,父親走那條艱險的山路許多年卻無人知曉他的辛苦,沒有評上勞模,沒有評上優秀幹部,最後還提前退休。
  • 那人 那地 那顆星——記風雲三號地面系統首任總師董超華
    中國人的航天夢,從騰飛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勇往直前。從接收國外氣象衛星雲圖,到中國衛星服務世界,漫漫「風雲」路,一代代「追星人」奮力奔跑,託起了我國的燦爛星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發展的立足點。作為衛星工程五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面應用系統是連接衛星到最後數據產品用戶之間的橋梁,是應用效益發揮的核心。
  • 再看《那山那人那狗》:子承父業的郵路背後,是對鄉土情結的懷念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的反映鄉村郵遞員題材的文藝片,當年在國內上映時票房慘敗,被媒體形容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在日本獲得8億日元的票房,還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 已知海洋最深處那裡是什麼樣的?是否存在電影裡那恐怖的怪獸呢?
    對於深海的印象,大部分人都是通過電影得來的。前年有一部電影《巨齒鯊》,裡面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在過去的長時間,我們人類一直認為馬裡亞納海溝是被虛無所支配,沒有生物天生就存在於那裡。可是1957年蘇聯考察船「維塔茲號」從根本上顛覆了此想法,回波測得11034米的深度,將該處命名為「馬裡亞納深凹」。然後根據科學家的探測,竟然在水深7000米的地方發現了生物的存在。後來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馬裡亞納海溝裡生存著相當多的生物,十分繁榮。
  • 來吧,抱一抱橡樹,那偉岸,那滄桑,足以慰風塵
    從山上下來時,一直想近距離地撫摸一棵老樹,撫摸那溝壑縱橫的老樹皮,數一數樹皮開裂的層次,那就是樹皮的年輪。但是山下並沒有橡樹,同伴們歸心似箭,都心急火燎地想回家,想一下子從關裡越過承德飛到關外,於是就錯失了與一棵樹交談的機會。那年秋天,恰好去建平喇嘛山拍風光專題片,我負責撰稿。
  • 那路,那牛,那小孩
    那是一處眼界廣闊的所在。晴天裡很適合踏青,雨天裡也並不會有一個個討人厭的積水窪。路大體還算平坦,主料是泥土和卵石,便於我們在最熱的酷暑也可以赤腳踩在上面。這可是當時城裡通常的柏油路或水泥路比不了的。 路旁是自然長成的一溜兒草地,清香柔軟,乖巧整齊地長在少有人畜踩踏的地方。
  • 記憶中的那棵油桐樹
    地上一地狼藉的枝葉。經過幾番這樣的洗禮,厚密的樹冠變得千瘡百孔,東一窟窿,西一窟窿好似被蹩腳的理髮師剪過的頭髮煞是難看。大人們則興高採烈的把打落的桐子收集起來,收拾乾淨,送到村前的榨油房榨取桐油。  那時候木製用具比較多,需要塗抹桐油防水防潮。
  • 人果真有找不著北的時候,那怎麼辦?
    我推辭:「我要去北面市場那裡買點花捲去,他家花卷很好吃。」他不解:「北面哪有什麼市場?是百貨大樓一樓裡面麼?」「百貨大樓不是在西面麼?你怎麼連西北都分不清了!」外甥店裡共有三個,那兩個人也在一起吃飯,聽我這樣說,同時驚訝地發聲:「百貨大樓在西面,哪裡是在北面?是你搞錯了。」「活了這麼多年,我怎麼能把東西南北搞錯?」然後我抬起手指著:「這是東、南、西、北。怎麼能錯呢?」
  • 科學證明人死後是去了另一個世界,以前去世的人都在那裡,那人還會...
    人類現有的量子理論——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已經能夠對這些微觀粒子的行為做出準確地描述。如果我們把死亡後的世界看做是我們出生前的世界那就坦然多了。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好好體驗這來之不易的生命奇妙之旅。——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遊行散記|貝加爾湖:山在那裡,湖在那裡
    其實那之前,跟爸媽去北方姑姑家,綠皮火車碾著鐵軌轟隆隆地馳入華北那片山嶺裡。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北方的山,刀削似的山脊,一個小孩子好像要仰很久的頭才能讓視線爬上山頂。「崇山峻岭」四個字,從課本裡跳出來,真實、直接、不帶緩衝地拍在你心上。這世界挺大的,不是嗎?如果不邁出自己生活圈邊沿的那條線,那麼我們可能永遠都只坐擁頭頂的一方天空。
  • 《因為風就在那裡》:會愛上駱澤那樣危險的人,是因為他就在那裡
    《因為風就在那裡》那樣危險的人,為什麼一定要愛上呢?他似一座山,莊嚴肅穆,仿佛不懂情為何物。迷人又危險,遊走於生死之間,只為了執著於一個真相,不找到絕不罷休。不到最後關頭,他依然堅定如初,勇敢地去揭開弟弟的死因和自己被世界唾棄的理由,身上擔負沉重的包袱,不願再輕易踏進愛情的圓圈裡,為感情所累。這樣危險的人,為什麼一定要愛上呢?因為,他就在那裡啊。
  • 楊仁才|短篇小說:那文 那學
    再見……」隆隆的火車越走越遠,一直消失在宋幹事的視線裡,宋幹事還呆呆地站在那裡,嘴裡喃喃自語道:「多好的兵啊!」(二)隆隆的火車向南方風馳電掣般的奔馳著。沈豐閉著眼睛靠在座位上,腦海浮現著他當兵離開家鄉的情景……那是一九七六年初春,沈豐十九歲。
  • 荒城紀|蠻荒之地談精神文明,那是要吃人了
    《荒城紀》裡的斷壁殘垣與滿目荒涼,以及被道具組做舊處理了好幾遍的破棉衣,極其寫實的交代了村民的生存境況,而饑寒交迫中,不務正業的林硭在破窯洞前對寡婦李憶蓮招手,那幾句「來嘛來嘛」則讓人生在蒼白的日光與悽冷的涼風中,爆發出充滿原始意味的勃勃生機。
  • 以前怕墳覺得那裡面是鬼。自從有了親人躺在那裡我才明白鬼不可怕
    以前怕墳覺得那裡面是鬼自從有了親人躺在那裡我才明白原來小時候害怕的鬼是別人日思夜想卻再也見不到的人我參加的那次,印象深刻。我是假期在家臨近過年,是我的一位長輩,挺好的一個長輩。我這個人性子有時候比較害羞,見了長輩也會喊人,但是就是長輩問一句回一句的那種。不會來事。每次那個長輩對我都很包容。
  • 美國有《彗星來的那一夜》,義大利有《月食來的那一夜》
    劇情構架很合理,即使你一開始沒有打算耐心地看完。也會慢慢的不經意的帶入其中,一點一點把它看完的。每一個衝突都很合理。基本上很難不讓人有所體會。節奏緊湊你大可以不必拘泥於每一個細節。當然你也可以對每一個人的感情線進行分析。但是到了最後結局還是比較開放的。
  • 那在主裡去世的人,是睡了,不是死了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自承擔的命運,在活著的時候是要獨自承擔責任,在死了以後要獨自承擔神給的報應。借著後代所流傳的不過是祖先的名字而已。現實仍舊是暗淡的,不會因為後代的延續,而自己的生命會得到永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永恆,或者是永生,或者是永死。關鍵就看他們活著的時候是不是真正的心裡信耶穌了。作為基督徒,我們也會面臨死亡。但是我們活著的時候卻可以以神為樂。
  • 心中那枚圓圓的月亮
    現在城市的夜,霓紅燈、日光燈、各色各樣的影燈比著勁地明亮,整個城市的夜景,成了火樹銀花,絢麗繽紛,高懸雲空的月亮已顯得暗淡無光,像冷冷清清的棄女,形單影隻地掛在那裡。  這時,總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中秋佳節故鄉的那個圓圓的月亮。老家在一個古老的小鎮,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圓木青瓦搭建的民居,一條清流涓涓地從鎮中穿過,河水平靜得照人,依欄觀月是我小時最愜意的事情。
  • 想起烏鴉:那奇異而寂寞的鳥
    溪旁有垂柳,粗粗的樹幹有著皸裂醜陋烏黑樹皮,水裡常常有農家三五成群的或白色或灰色的鴨子在那戲水,溪上有架小橋,小橋很窄只能容下一輛牛車經過。我經常路過那裡,對橋邊的景色幾乎熟視無睹了。我想起了烏鴉,那奇異而寂寞的鳥,想起那久違的身影:巨喙、玄裳、全身透著落寞和神秘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