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地
「那」是什麼?「那」這個字有多個解釋。 「那」可以是地方名稱,比如廣東省恩平縣「那扶鎮」,廣西自治區「那坡縣」,這些地方的名字都帶有「那」字。以「那」字命名的村寨就更多了,它們主要集中在雲南、廣西以及越南等古百越地區。其中廣西有1200多處,雲南文山州有500多處。而有「那」字地名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百越之地,中原地區沒有以「那」字命名的地方,但西藏也有一個「那曲縣」另當別論。正因為「那」有地名的意思,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問「在那裡」意思是問「在什麼地方」。
包括百越包括什麼地方呢?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按《漢書·地理志》記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這是漢朝管轄的百越,交趾是指現在的越南北部地區,會稽是指江浙一帶。但以「那」字命名的地方東起廣東省珠海市那洲村,西到印度阿薩姆邦(據說以前阿薩姆邦曾經建立過一個以黃種人為主的國家)。因此交趾至印度阿薩姆邦雖然不是漢朝領一上但也屬「那」文化的地方。珠海以東到吳越雖然沒有以「那」命名的地方,但仍屬百越。而緬甸、泰國、老撻、柬埔寨和越南地處中南半島,又叫支那半島,因為這些國家信奉印度佛教所以也叫印度支那。
既然「那」是地名或者是百越之地,「支」是什麼?支是「秦」的意思,秦國打敗六國統一天下後,繼續派兵南下收服除吳越之外的百越,交趾(含交趾)以東的百越部分地區盡歸秦朝統治。成為了秦朝的一部分。因此這些秦朝管轄的百越地區應叫秦朝「那」地,即:秦那。但外國人分不太清楚,被古印度人說成「支那」,再傳到英國就叫china。
「那」也有水田的意思。據多位文化工作者研究所得,「那」有水田、水稻的意思,如:《廣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四期《「那」文化的社會表徵及其傳承的時代困境》及其他刊物多篇文章都有論述,「那」有水稻、水田的意思。所以吳越之地雖然沒有「那」字的地名,但也是百越,百越人以稻穀為主食。《史記 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因此在以麵食為主的中原人看來,吳越、閩越也泛屬百越,也與「那」文化有關。但中原人習慣上把「那」地稱為百越。而印度人稱百越為支那,倭寇也稱百越為支那,因為明朝以前倭寇主要在吳、越、閩、粵一帶作亂。
(二)那人
青玉案·元夕
宋 ·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宋詞,由著名愛國名將、文學家辛棄疾創作。這首詞中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令無數人頂禮膜拜。詞中所說的「那人」是誰?很多人被前兩句「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誤導了,把「那人」誤解為作者的愛人,實則這並非作者初衷。很多人沒有深入了解辛棄疾其人,沒有了解「那」文化才會發生這樣的誤會。但是錯有錯著,好在人們把「那人」理解成愛人,才使得這首詞得以廣泛流傳,因為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優秀的作品總是讓人有遐想的,那麼作者辛棄疾心目中的所表達的「那人」究竟是誰呢?我認為「那人」說的是作者辛棄疾自己,是自嘲。
「那人」可以說是那個人(即任何一個人),所以那個人可以是自己。而且上文所述百越之地是「那」文化的地方,辛棄疾雖然是山東人,但他二十多歲後投奔了南宋並長期在江浙閩這些百越之地即「那地」工作,對「那」文化肯定有所了解。他可能也知道「那」有水田、水稻的意思。辛棄疾的另一首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 ·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這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說明辛棄疾是非常熟悉水稻的,只是他在這首詞中沒有寫「(那)花香裡說豐年」。由於長期在南方工作以及對當時局勢的判斷,辛棄疾估計是回不到老家山東了,於是在江西建了一座莊園打算將來養老定居於此,莊園裡有房舍和水田,所以莊園取名「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廣義上莊稼泛指穀物包括水稻。但在江西的穀物應該是指水稻。水稻是「那」,因此《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是指種水稻的莊稼漢。辛棄疾當然不是莊稼漢,只是他有「稼軒居士」的名號,所以他有自嘲是「莊稼人」,加上自己身處百越之地即「那地」,自嘲是種莊稼的「那人」順理成章。
在中國,有用「那人」來稱呼某人的地方和民眾嗎?還別說真有。在廣東陽江,古百越部落首領冼夫人在隋朝的時候率十幾萬族人歸順朝庭,冼夫人的族群主要是在茂名陽江一帶活動,這個百越族群可能沒有和秦漢軍隊打過大型戰爭,因此他們族群、語音應該能很好地傳承至今。在陽江話中有一句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口語,「那佬」、「那夫娘」等等以「那」字開頭稱呼別人的語言,意思是「這位先生」、「這位女士」。在陽江話的言境中以「那」開頭稱呼人是沒有教養、沒禮貌的,但也不是非常嚴重的髒話。但如果彼此之間是非常熟悉的好朋友的話,互相稱呼為「那人」就不算沒禮貌。所以熟悉百越的辛棄疾自己稱呼自己為「那人」用詞是非常合適的。這個事例雖然對這個話題證據不是很有力,但也算是「那」文化中的一些具體的事例。是科學的推理。
辛棄疾為什麼要自嘲呢?他原是山東人,因為家鄉戰亂才投奔南宋,希望將來帶領大軍打回家鄉收復失地,來南宋後因抗金朝有功而出任南宋重要地方官員。在北方除了辛棄疾還有許多人為躲避戰爭而南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官的,靠近首都臨安的土地早已經有人在這裡生活了,於是難民只能繼續南下廣東。按當然的形勢假如金兵繼續南下打來,南宋組織不起有效軍隊進行抵抗的話,辛棄疾也會南下廣東到真正「那」文化的「那地」做真正的「那人」。辛棄疾是一個有志氣的人,他無時無刻都在想如何收拾舊山河,元夕當晚他在燈火闌珊處冷眼旁觀這一場大型嘉年華活動,看見人們興高採烈地慶祝元夕節,似乎忘記了山河破碎,他感觸良多。所以在《青玉案·元夕》中自嘲自己是一個「那人」也有時代背景的。
再說了,辛棄疾是將領出身,後來長期在南宋出任地方官員(省部級幹部),如果把這首《青玉案·元夕》「那人」寫成是貌美如花的心上人這成何體統,就算是寫了女人,應該不會公開發表讓人們傳唱吧?這樣有損他的形象的。
(三)那裡
在百越的文化中,「那」字佔據著重要地位,超越現代人對這個字的習慣認識。本文開頭已經說過,現代人說「那裡」是說某地方。唐朝以前的文書很少有「那」字的表述的,唐朝之後「那」字才逐漸多起來,唐朝的時候人們應該知道這個「那」字有來自百越的概念。如:
唐朝詩人韓偓的作品《六言三首》
春樓處子傾城,金陵狎客多情。
朝雲暮雨會合,羅襪繡被逢迎。
華山梧桐相覆,蠻江豆蔻連生。
幽歡不盡告別,秋河悵望平明。
一燈前雨落夜,三月盡草青時。
半寒半暖正好,花開花謝相思。
惆悵空教夢見,懊惱多成酒悲。
紅袖不幹誰會,揉損聯娟澹眉。
此間青草更遠,不唯空繞汀洲。
那裡朝日才出,還應先照西樓。
憶淚因成恨淚,夢遊常續心遊。
桃源洞口來否,絳節霓旌久留。
「那裡朝日才出」,「那裡」具體是指什麼地方呢?如詩所述金陵(江蘇南京),汀州(福建長汀),桃源洞口(福建三明),這些都是百越之地,所以「那裡」指百越地方,經過千年歷史的演變,變為某地方;「那人」指在百越地區種水稻的人演變成現在的某個人。「那裡」、「那人」演變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用詞用語「某地」「某人」,這可能是百越那文化在中國最大的影響了。
由於戰亂,北方移民分別在唐朝末年和宋朝末年這兩個時期大量湧入廣東,使廣東本地「那」人成少數族裔。晚清以前包括廣東在內的那地即百越經濟文化依然落後,百越很少有本土文化大師出現,再加上中原文化的強勢,中國始終是以中原文明為主流,所以「那」文化沒有被國人重視甚至漸漸淡忘。現在古百越之地許多村寨的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和定居,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民間傳統文俗文化慢慢消失,「人去那空」,值得人們思考,我們應該抓緊收集、挖掘、整理「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