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潛伏「公知」游離商界,如何全身而退?許子東:太會包裝

2020-12-06 觀妙識微

「餘秋雨最大的問題是矯揉造作。」「40%的北大學生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我覺得出軌這件事很正常。」

以上這些驚人言論出自當代知名作家、主持人梁文道之口,眼尖的網友們一眼就能捕捉到當中那一股濃濃的「公知」味兒。縱是這般言論,在當今網絡環境中,不但不受影響,反能全身而退,實屬一奇

商業化的「知道分子」

2007年,鳳凰衛視主打的讀書欄目《開卷八分鐘》播出,梁文道擔任主持人,被人們所熟知。節目中,他口齒伶俐、思維清晰,展現了獨特的個人魅力和廣泛的知識儲備,收穫了大批的關注。

此後,梁文道正式踏入傳媒圈,身影活躍於傳媒與商界之間,不僅受邀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接受多家報紙媒體的採訪,還出了不少暢銷書,大街上隨處可見他的粉絲,梁文道火了起來。

但他並不招搖,永遠一副溫和儒雅的樣子,時不時地還會自我調侃。不得不說,口才和情商這兩把刷子確實好用,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就連路人也對他討厭不起來。

漸漸地,他的身上出現了名人效應,甚至有出版社為了利益,特地在不易銷售的書籍腰封處印上「梁文道」三個字,但不幸被粉絲發現並舉報。

梁文道得知後主動聯繫那家出版社要求停止侵權,不料對方回應:「全國又不止你一個人叫梁文道。」弄得「道長」啼笑皆非,此後,繼「道長」以外,梁文道又多了一個外號「腰封小王子」。調侃歸調侃,但幾乎沒有人不清楚,網友們的調侃約等於關注,等同於流量。

直至今日,梁文道依然是當代網紅級的公共知識分子,但這並不代表「公知」行業的繁榮,畢竟早在前幾年的時候,就有大批大批的公知倒下了……

2015年前後,網絡環境趨於自由化,自媒體行業紛紛冒頭,緊接著,過渡到一個知識變現的時代。往前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只為博取關注的網絡環境正在悄然淡化。

許多毫無營養的營銷號被網友們深惡痛絕棄如敝履,人們渴望高質量觀點,更希望在網絡娛樂的同時獲取到一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見聞。

媒體人針對商業時代的嗅覺向來靈敏,稍有風吹草動便會順勢而行。那段時間湧現出不少持續火爆的媒體評論人,如梁宏達、高曉松等人,掀起的那股妖風邪浪,隨後便被輿論的回擊給拍打成了碎片。

梁宏達因發表反動言論被封殺,崇美貶中的高曉松近期與人民日報合作直播試圖轉型,則被網友痛罵到不得不下播的地步。

這些人當初春風得意,為流量不擇手段,崇洋媚外,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被網友取外號「歷史發明家」,儼然成了過街老鼠。

這些人自己名聲臭了,連帶著「公共知識分子」這個原本正面的詞語一併寫進反面教材,讓「公知」成為一種類似於賣國賊意義上的諷刺。

公知們的行業危機正式降臨!要知道,梁文道當年發表過的驚世言論同樣不少,隨便拎出一件就足以引起人們激憤。例如批評餘秋雨矯揉造作,40%的北大學生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揚言出軌正確論等。眼看梁文道難逃一劫,可等到如今,卻只有他一人名利雙收、全身而退。

梁文道雖然能說會道,談吐了得,可持續關注他的人多有所察覺,他只是涉獵範圍很廣,專業知識儲備並不淵博,許多言論涉及不深,只是略懂皮毛,更像一種不堪實用的「炫技」。

毫不誇張地說,他的言論大多經不起推敲,僅僅是一種針對於普通民眾的眼球刺激,即商業規則下的產物,細看之下弊病頗多不勝枚舉。這一點,就連梁文道自己都深以為然,自稱「知道分子」,連公知都算不上。

況且梁文道「不走尋常路」,專注於打破人們觀念中的固有規則,無論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也許對於梁文道來說,主流價值觀本來就不存在,他的觀點獨樹一幟,既反資本主義,又反全球化、又反自由市場、又反私有產權等等。

從不站隊,更無定型,只深深紮根於「理想」,他倡導公平、為工人利益發聲又呼籲人格獨立自由,可以不與任何規則「同流合汙」。

道長之所以逃過一劫,多半與他本人談吐有關(起碼不能歸功於那些顛三倒四的言論。畢竟人們在保持謙虛低調、儒雅隨和的同時觀點新穎犀利,比「為了反對而反對」,頤氣指使地與大眾觀點尖銳對立要討喜很多。

就好比加了兩勺白糖的濃咖啡,甜苦各參其半,雖然沒有營養,單就口感而言,卻也餘味綿長。除此之外,還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

貧窮的民族主義者

與生來便處於社會精英階層的那部分無病呻吟的文青不同,梁文道兒時的生活是貧窮且艱難的,70年代的香港尚未回歸,那時貧困家庭的數量遠比現在要多得多。由於貧窮,父母需外出賺錢補貼家用,只好將4個月的他寄養在外公外婆家裡。

祖孫代代隔輩親,兩位老人的溺愛養,兩位老人的溺愛養成了他任意妄為的性格,同時也賦予了他質疑一切的勇氣,雖然不在父母身邊,但梁文道對此毫無怨言,也從來不覺遺憾,反而認為這是一種難得的「free」,即自由。

成了他任意妄為的性格,同時也賦予了他質疑一切的勇氣,雖然不在父母身邊,但梁文道對此毫無怨言,也從來不覺遺憾,反而認為這是一種難得的「free」,即自由。

那時,成長於殖民地的孩子們普遍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但梁文道是幸運的,受外公的言傳身教,他自小就喜歡讀書,而且讀的多是好書,像四書五經、古典小說以及四大名著等等。

梁文道保持至今的閱讀習慣就是在那時養成的,這也激發了他結合自身觀點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興趣,為後來成為一位知名媒體人打下了紮實基礎。

梁文道中學時期被送到臺灣省的一所寄宿學校讀書,三年的寄宿生活鍛鍊了他獨當一面的能力彼時的梁文道還是少年,和人們印象中愛文學愛讀書、循規蹈矩的「乖乖仔」完全不同。

那時的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在老師眼裡,他成績差、性格差、叛逆心極強,十分難管,做過許多在現在熟悉他的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打架、逃學之類

最出格的一次是在大學時期,竟在維園的民主論壇上,於大庭廣眾之下脫了褲子坐在痰盂上和警察對著幹,引來無數目光。後來提及此事他哈哈一笑,侃一句當時的自己實屬勇氣可嘉,如今可未必能做到,這是梁文道對於叛逆二字最好的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梁文道身上的「反叛」特徵在今天仍可以看出端倪,只不過彼時只能付諸武力,而此時付諸文字和語言,威力更甚。雖表現方式不同,但本質相同。

梁文道這個人的奇特之處在於他看事情的多面性,喜歡從各個角度進行挖掘,正因如此,他的大部分觀點似乎都是與當時的主流觀念反著來的。譬如在臺灣求學時期,保持獨立思考,不受臺灣媒體在報導大陸時傾向性的誤導,雖然大環境十分糟糕,但梁文道的心中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絲毫不減。

一直到中四返回香港之際,梁文道才得以窺見諸多歷史全貌,理性的他直言臺灣的一些歷史刊物很有問題,再看國內的古籍亦有不足,只有在香港才能同時觀察到各方的問題,不偏不倚,中立客觀

梁文道17歲開始向報紙雜誌投稿,撰寫劇評,藉助文字抒發自己的觀點,由於文字老練、邏輯精密,一度被編輯部誤認為他已成年。有些梁文道的粉絲至今還存有他當時所寫文章,也算是多年的老粉了。那時的他們絕不會想到,此後長達20年的自由撰稿經歷對梁文道的評論者之路來說,還僅僅是個開始

談吐也是一種「外包裝」

作為公眾人物,一旦常常在鏡頭前露面,必須要保持一種言行一致的形象,才好持續走紅而不翻車,飯圈對此有特定詞彙,俗稱保持「人設」。

仍然以臭名昭著的美籍公知高曉松為例,先前在節目中保持「理中客」的言論,自以為客觀公正,為群眾帶來不為人知的真相。可事實證明,他所說的許多關於歐美國家的「真相」純屬虛構,而抹黑國內的部分其性質與造謠無異。值此風口浪尖,卻妄想搭上《人民日報》的便車反轉形象,「吃相」實屬難看。

可梁文道難道不曾這般?怎麼可能,雖然不如高曉松那樣高調出格,但反轉形象這點他也是做過的,為了淡化網絡記憶,他也曾積極策劃葡萄酒「年華」,參與到商界掮客的身份轉變當中,也曾言行不一前後矛盾漏洞百出。

在兩地媒體分別扮演「雙面人」,但都不曾被輿論重視和放大。這與他一貫的愛惜羽毛有關。只要牽涉自身名譽,無論是誰,一概劃清界限,撇得乾乾淨淨。

況且觀察商業風向、體味輿情變換是媒體人刻在骨子裡的精明,他們最懂得跟隨網絡大勢的導向轉變態度。梁文道的態度也在悄無聲息地變化著,那些與先前截然不同的觀點在諸多優美詞彙的陪襯下變得溫暖動聽。

梁文道的「身邊人」許子東久處圈中深諳此道,《鏘鏘三人行》中有一集,在說到某個話題的時候,許子東就忍不住調侃梁文道這些年的態度變化,實可謂「包裝」精明,不露聲色。

如果梁文道有人設,那這人設一定是溫和儒雅、淡泊名利,思維清晰、知識淵博、無所不知並且憐香惜玉的,這也是他在網友們心中的印象分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雖然在知識文化的範疇內並無多大的建樹,但梁文道在做人方面的成功的確值得分析,他從不以學者身份標榜自己,更不曾宣稱自己說的就一定對。

同時不忘拉近與人們之間的距離,就連節目下的評論也會挑著回復、熱情互動,面對粉絲要合影籤名欣然答應,與老前輩見面態度恭敬謙卑,因不忍見到女孩們臺下落淚,乾脆拒絕去當選美節目嘉賓。

梁文道之所以獨獨被大眾放過,除了為人低調之外,修養作風上也挑不出太大毛病,不僅沒有改換國籍之類的黑歷史,反而還有個人背景的加持,由於梁文道是貧苦家庭出身,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就更顯得發自內心。

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站在玻璃窗前往下看,看到建築工地上忙忙碌碌的工人們,無奈感嘆記者所提到的關於「精英」一詞,他說,自己本是為了替底層工人發聲,卻不料在身份上已然成為與他們遙遙相望的所謂「精英」,這並非本意。

網友們只知道,天生擁有著悲天憫人情懷的梁文道後來選擇了皈依佛教。還有更多人認為,無論是否為商業所困,他藉助媒體所發出的部分聲音、寫出的部分文字,是可以令人從中受益的,這就夠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許子東:香港反高鐵的人其實被忽悠了
    許子東:我們的節目真是13點。竇文濤:把我們變成13點,完全是午飯後睡覺的時間。梁文道:我們基本上這個節目也希望走向,我們今天所說的久持肉林的狀態。竇文濤:網絡。許子東:以後簡單說就是13點之《鏘鏘三人行》。
  • 梁文道:富豪徵婚不談愛情只為「配種」
    許子東:蘋果日報的頭版是千億童話,說她可能是香港人,可能是香港人的移民的後代。竇文濤:我跟你說人家這個還是學醫的對吧,而且還懂英語,懂西班牙語。梁文道:她怎麼會不懂英語,她是美國人,天吶,你不能誇我們中國人有一個人懂漢語。竇文濤:那她的第三外語跟我的第二外語是一樣的,這廣東話吧,她會說廣東話,而且這個女的長的那就是,不知道怎麼說。
  • 胡錫進說過,中國沒公知不行,公知太泛濫太能帶節奏同樣不行
    還是當公知好」在胡錫進看來,公知就是那種批評中國政府、表揚美國與西方,遇中外衝突光會說一堆風涼話的。但清華名教授孫立平對胡錫進說:「這公知你還真當不了。因為公知除了知識,還需要人格、尊嚴、獨立的思想等等,你有嗎?」
  • 他是《風箏》裡影子的原型,為一場暗殺潛伏9年,暴露後全身而退
    前段時間電視劇《風箏》幾乎火遍了各大衛視,這部電視劇的播出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風箏》中講到一個代號為「影子」的國民黨高級特工潛入我黨內部執行特殊任務,暴露身份後又全身而退。那麼在真正的歷史中究竟有沒有「影子」呢?按照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小編還真找到了一個歷史原型,他就是沈之嶽。
  • 梁文道:政府應該如何處理負面新聞
    文章摘要:梁文道介紹香港暢銷政治科普書籍《新君王論》這書在香港受歡迎是因為蔡子強常常跟大家講現代領導無論是商界或者是政界,他們應該具備的某些知識跟手段是什麼。同時主持人梁文道也通過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例證來說明,作為政府的負責人該如何面對負面新聞、醜聞和突發事件。
  • 慕容雪村 我是被逼成公知的
    但在國內和國外講的尺度不太一樣,我在中央民族大學有個演講叫《梨花飄落的瞬間》,這在國內算尺度較大的,但也只是講如何愛國、如何做一個好公民等等。5月份在嘉興學院也做了一個演講,但之後的交流環節取消了。大城市還好一點,越小的地方越敏感。人物周刊:你如何選擇話題?慕容雪村:主要是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 「黑色眼睛」視野下的抗疫中國——方方們的公知話語邏輯
    歷史的反轉太富戲劇性,太出人意外了。無論川普還是中國公知,他們這個自打自的嘴巴,打得太響亮了。一位網友仿方方日記代美國公知擬寫了一封給川普的信,讀畢不禁使人啞然失笑。建議方方去西方朝朝聖,再給我們奉獻一部《紐約日記》《倫敦日記》或《佛羅倫斯日記》,那一定會比《武漢日記》更出彩!敘事話語無需多少改變,換一下敘說著客體就行。
  • 連嶽稱公知必亡遭港作家反駁 公知討論公知亡不亡
    微博、大V、公知,似乎是三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概念。微博日益式微,引諸多大V競相關閉微博,公知又將何去何從?騰訊《大家》欄目11月14日發布原《南周》記者連嶽的文章,《「公共知識分子」必然死亡》。連嶽認為「公知」因無私的「犧牲」而受到公眾青睞,但這樣的犧牲本身是反人性的。而事實上公知替公眾發聲早已不是公益事業。
  • 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潛伏在你的食品包裝中
    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潛伏在你的食品包裝中 2019-12-12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染水痘病毒潛伏,再度發病影響全身
    初次 感染水痘時,病毒會潛伏在脊神經及腦 神經中,當機體抵抗力再度下降時被激 活,即為帶狀皰疹。出疹前偶有低熱、 全身不適、食慾缺乏等全身症狀,局部出現瘙癢、灼熱、神經痛等;少數患者發 疹後才出現痛癢感。在出現症狀1~4天 後,發病部位出現紅斑,繼而長出集簇 性的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疹,後變為水 泡,在數日內破裂,露出糜爛面,後乾燥 結痂。
  • 梁文道做客B站「宅現場」:講述好奇與思想實驗的那些事
    而來到首日場直播間的出席嘉賓,正是身為「看理想」的策劃人梁文道先生。慕名來到「B站宅現場」活動現場的觀眾們,通過彈幕與梁文道先生熱情互動,並對道長的皮膚、書架產生了濃厚興趣——人氣在短短的半小時內,就迅速突破60萬。梁文道先生一直活躍在兩岸三地的文化界,其著作和原創類節目收穫擁躉無數。
  • 「公知」「法律黨」與臺獨、帶路黨
    在會後,被記者詢問如何看美軍不排除在臺灣部署薩德的消息時,原南京軍區副司令王洪光中將說,「他敢!我今天把話撂在這,美國在臺灣部署薩德之日,就是解放軍解放臺灣之時!不光是薩德,包括F35之類的進攻性武器,他敢在臺灣落地!」
  • 梁文道:日本把很多小孩愛看的動畫片都改編成AV
    核心提示:本期節目竇文濤、王蒙、梁文道從電影《灰姑娘》談起,談到《灰姑娘》在全世界有一千種原始版本,很多童話故事的原始民間版本是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各國文學都有自己的特點,梁文道談到,日本把很多的小孩愛看的動畫片都能夠把它改編成AV,你比如說有很流行的動畫,像《新世紀福音戰士》什麼,他們就有色情版、黃色版,他們很喜歡把這些東西扭邪、扭曲,有的很黃很暴力。
  • 梁文道讀《彌勒會見記》 大師的「吐火羅文之謎」
    鳳凰衛視8月6日《開卷八分鐘》 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所以為什麼我們前面今天的彌勒佛的形象,或者佛經講的彌勒佛總是講到它那種光芒四射的感覺,那這個神又為什麼會跟未來有關係呢。這又要回到中東和晉東了,這是因為在當地總有一種關於未來救世主的信仰。這種信仰,信基督教跟天主教的人就很熟悉,就是彌塞亞對不對?彌塞亞最後會降臨到大地上面,在世界末日的時候,拯救我們或者救贖我們,然後開啟一個未來的美好世界。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十大謠言,2020年全部被打臉
    「美國十艘醫療船論」  中國公知吹噓:美國有10艘醫療船,美國真不愧是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疫情會被輕鬆擊垮!美國公司關懷員工  都說國內996,公知們吹捧著美國的企業文化,輕鬆、愉快,  仿佛在美國上班不是討生活而是在度假。  事實上呢,就連像亞馬遜這般的超級大公司,也會有「隨便找理由就把你開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