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壽命(Maximum life span)是指一個生物群體中壽命最長的個體所達到的壽命長度。
大多數物種細胞的分裂次數有一個上限,影響了生物壽命的長短。對於人類,這一上限被稱為海佛烈克極限 。
在動物學研究中,最長壽命通常取為給定隊列(cohort)中壽命最長的10%個體的平均壽命。不過有時也會將最長壽命定義為一個物種或實驗組中已知的存活時間最長的個體的年齡。後一種意義上的最長壽命取決於初始的樣本大小。
與平均壽命(或預期壽命)不同的是,平均壽命會受疾病、事故、自殺、謀殺等因素的影響,而最長壽命僅取決於「衰老速度」(rate of aging)。
----
海佛烈克極限(Hayflick limit),又稱海佛烈克現象(Hayflick phenomenon),指的是一個正常的人類細胞群體,在細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數限制。經驗證據顯示,每個細胞的DNA所相連接的端粒,在每次新的細胞分裂後會略微縮減,直至縮減至一個極限長度為止。
海佛烈克極限的概念是在1961年,由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威斯達研究所的美國解剖學家列奧那多·海佛烈克提出。海佛烈克證明了一個正常的人類胎兒細胞群體,在細胞培養下可以分裂40─60次,而此細胞群體將會進入衰老期;這駁斥了諾貝爾獎得主亞歷克西·卡雷爾「一般正常的細胞具有永生性」的論點。每次有絲分裂會略微縮短細胞中附著於DNA上的端粒,而人體中端粒的縮短最終會導致無法進行細胞分裂;這種細胞群體衰老機制的出現,會和整個人體的生理性衰老有所關聯。此機制似乎也能夠防止基因體不穩定;端粒的縮短會限制細胞分裂的次數,也就可以預防人類衰老細胞中癌細胞的發展情況。然而,端粒的縮短會傷害免疫功能,因此可能同時增加了患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