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這一天是由世界氣象組織於1960年6月確定
2020年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
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
意在引導人們審視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
關注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
以及厄爾尼諾、拉尼娜等自然發生的氣候驅動因素
關注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
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
管理氣候資源和水資源
氣候危機下的2019:損失慘重
考拉在澳大利亞的大火中奮力前行。
數千企鵝因為南極海冰破裂幼崽被淹死。
枯瘦嶙峋的北極熊因為棲息地遭融化闖入村莊乞食。
亞馬遜雨林與非洲的山火燒遍了整個大陸。
印度尼西亞因為首都逐漸沉沒,被迫遷都。
2019年3月,颶風過境後的莫三比克。
2019年是氣候危機的元年。牛津詞典將「氣候危機」列為2019年的年度詞語。
2019年,在至少15起損失超十億美元的事件中,氣候問題扮演了關鍵角色。其中,過半的事件都造成了百億美元以上的損失。
在過去的一年裡,洪水、暴風雨、乾旱和野火等極端天氣席捲了每一片有人類棲息的大陸,破壞嚴重,死傷無數。基督教救助協會(Christian Aid)研究了2019年由氣候災害造成的破壞,認為人們可能低估了這些事件中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一月,阿根廷和烏拉圭爆發的洪水迫使11000人離開家園;三月,颶風導致辛巴威、莫三比克和馬拉威境內1300人喪生;五月和六月,印度和孟加拉國也受到颶風襲擊,比往年更強的季風導致印度1900人喪生。
發達國家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去年三月,埃伯哈德風暴襲擊了歐洲,而颱風法茜和海貝思分別在九月和十月衝擊日本,擾亂了橄欖球世界盃賽。加州的野火將農田化為焦土,造成了超過250億美元的損失。颶風多裡安席捲了美國東岸,導致673人喪生。
氣候危機離我們很近,很近。
無數觸目驚心的畫面似乎在告訴我們,一種永久性、不可逆、全球性的改變才剛剛開始。
目前,全世界有8億人生活在宣布氣候危機的國家。科學家甚至警告,氣候變化可能威脅人類文明,已有可能突破某些臨界點。
全球變暖,讓澳大利亞在40多度的高溫下,天空呈現怪異的橘黃。
讓北極變暖,降雨增加,雨水在地面結冰,馴鹿無法挖碎厚厚冰層找草來吃,沒有食物,只有餓死,20年間,它們減少了56%。
CBS記者拍下,成群馴鹿倒在北極冰雪融化的綠色草地,夾雜著白骨森森,一片死寂。
全球變暖的後果像滾雪球,越來越大,它從山坡滾下,碾碎了咖啡、蘋果、北極熊、考拉、馴鹿,下一個輪到誰?
不可能是蚊子。高溫潮溼的環境是蚊子繁衍生息的好環境,蚊子傳染登革熱、瘧疾,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現在登革熱已經在100多個國家流行。2050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暴露在這些疾病傳染源之下。
是帝企鵝嗎?南極升溫9度,今年南極海冰跌至有史以來最低點,數千帝企鵝幼仔被淹死,如果繼續升溫,本世紀末帝企鵝數量將減少80%。
是珊瑚嗎?全球已經有一半以上珊瑚因白化死亡,建在珊瑚上的南太平洋島國也在慢慢沉入海底。
會是人類嗎?存放在北極,原以為最安全的「末日種子庫」2016年已經進水——50年來,北極升高了整整4度,永久凍土層融化。
目前,中國人正在受到極端高溫的威脅,而且威脅程度越來越高。報告指出,2018 年中國 65 歲以上人群有三分之一遭受著熱浪暴露的威脅,暴露於熱浪的人數比 2015 年增加 5200 萬,比 2017 年增加 200 萬。此外,中國的高溫脆弱性指數比 1990 年增長了 25%,雖然整體來看仍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差距正在迅速縮小。高溫也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損失,還有可能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我國勞動法規定,戶外工作在氣溫超過 35 ℃時必須停止,研究團隊通過氣候模型預測了未來可能會出現的高溫天數,發現2018 年高溫造成中國的勞動時間損失超過 200 億個小時,這相當於全國勞動人口一年勞動時間的 1.5%。一篇 2016 年發表於 PNAS 的研究指出,如果未來氣溫升高 4 度,並且高溫補貼標準會隨著工資提高,到 21 世紀末中國支出的高溫補貼將佔全國 GDP 的 3%。作為對比,近年中國教育總支出約佔 GDP 的 4%,醫療總支出約佔 5%,由高溫和熱浪帶來的經濟負擔可想而知。氣候變暖對人群健康產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不容忽視。人體核心溫度超過一定水平後會帶來不適感,有可能導致中暑,再嚴重一些則會導致熱射病。同時,高溫還會提高基礎疾病人群的發病風險。例如導致血管擴張、血液粘稠度增加,從而造成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作。此外,高溫導致的微生物繁殖增加也會造成傳染性疾病多發。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系統性的。報告指出,1950 年以來中國蚊子的繁殖能力和叮咬頻率出現了系統性增加,疾病攜帶和傳染能力增加了 8%,這增加了中國人罹患傳染病的風險。氣候變化也與空氣汙染存在緊密關聯。儘管目前我們對空氣汙染的治理主要關心當下能取得的結果,但也不應忽視氣候變化這一「背後推手」。氣候變化會導致大氣的靜穩現象,汙染物不能順利擴散。即使未來能夠保證排放量不再增加,但靜穩天氣的增多仍會讓空氣汙染更加嚴重。
聯合國發出報告,2100年全球升溫1.6度,為控制減排,各國減排目標需要提高5倍。
在漫長的時間旅程中,人類一直和自然生物站在同一邊,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於是限塑令、人造肉、電動汽車、垃圾分類出現。對抗氣候變化,不該始終把希望寄託於,有強大話語權的利益相關者作出決策,因為普通人的日常抉擇或許影響大得多。
全球「水危機」:讓人觸目驚心!
你所揮霍的,也許是別人奢求的……
▲敘利亞大馬士革,一個男孩在管道旁邊喝水。
▲一頭饑渴的野牛趕到以前經常飲水的池塘時,發現裡面的水已經乾涸見底,這隻野牛靜靜地站在池塘邊。
▲中國雲南石林,一個村民走過泥土結塊的受旱池塘。
▲在肯亞北部的加布拉,婦女們每天要徒步5個小時,背負著沉重的水罐將飲用水從水源點運回住處,該地區水荒由來已久。
▲菲律賓的馬尼拉灣,一男孩在垃圾漂浮的海面上遊泳。
▲緬甸北部若開邦的一個臨時避難所,來自孟加拉國和羅興伽的移民乘船漂浮在海上收集雨水。
關於水 這些真相你知道嗎?……
●超過70%的面積為水所覆蓋的地球,僅有2.5%的淡水資源能夠供人類、動物和植物使用!
●世界近1/5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7.48億人無法獲得淨化改善的飲用水來源。
●每年約350萬人的死因與供水不足和衛生狀況不佳有關。
●每8秒就有1個兒童因水汙染死亡。
●據估計,全世界超80%廢水未經收集或處理。
●中國被列為世界上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但人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
●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小時內能流掉3.6公斤水。
●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要流掉3至25立方米水。
據科學界證明,地球表面超過70%面積被海洋覆蓋,但只有2.5%的淡水能夠供人類活動使用。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汙水排入江河湖海,汙染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國徑流總量的14%以上,且數據年年增加。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汙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每年約350萬人的死因與供水不足和經濟狀況不佳有關,每8秒就有一個兒童因水汙染而導致死亡。
在撒哈拉沙漠南部乾旱的國家,由於水資源缺水,農田荒廢,幾千萬人掙扎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每年大約有20萬人餓死。
據統計,中國每年發生腫瘤病例達160萬人,每年出生嬰兒中出現崎胎、畸形和各種先天缺陷也有100萬多人,均與水質汙染有關。
我們平時,在發生什麼重大的事情的時候,都會笑稱「見證歷史」。
但或許,我們真的在見證歷史。
見證真正會被記載到地球厚重史書中的歷史。
滅絕,火山,海嘯,地震,大自然的每一個警示,都並不是為了她自己。
因為地球不會在乎,她經歷過無數的興衰,她見證過無數物種的源與滅。
人類不必喊著保護地球,人類能夠做的,人類需要做的,只是保護自己。
我們將66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大滅絕,叫做恐龍大滅絕。
警鐘早已敲響,氣候變化已是無法阻擋的進程。
人類如果繼續視而不見無度揮霍,那麼當這一次滅絕真的到來時,
地球未來文明或許會管這一次滅絕,叫做人類大滅絕……
—END—
共享生態之美
生態中國 你我共建
中國生態 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