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形勢嚴峻。為促進各項目有效應對疫情,加強疫情期間的生產調控及職業健康防護,特制定針對疫情期間的生產運行指導意見,供各項目參考。
自環保部印發《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來,汙水廠如何應對疫情成為行業的關注焦點,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便於執行,保障員工人身安全的的操作規範迫在眉睫。今天我們轉發一篇來自一線運營人員總結梳理的運行指導意見,對於取樣,監控,運營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供讀者參考借鑑。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形勢嚴峻。為促進各項目有效應對疫情,加強疫情期間的生產調控及職業健康防護,特制定針對疫情期間的生產運行指導意見,供各項目參考。
1取樣及化驗檢測注意事項
疫情期間,來水水質水量穩定的項目,進水指標可以在線監測設備自動檢測為主,出水指標採用人工檢測。
人工取樣化驗時,應注意:
(1)取樣前應正確佩戴防護用品,包括口罩、護目鏡、工作服(有條件建議醫用防護服)、防水手套(或者醫用橡膠手套);
(2)預處理單元應該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除臭,汙水渠道和相關設備,保持密閉,防止臭氣和病菌散發至有限空間;
(3)取樣時應避免身體部位與汙水直接接觸;
(4)檢測期間,應打開通風系統,且禁止未採取防護措施人員進入;
(5)檢測完成後,要對取樣器材、化驗室進行消毒;
如果條件允許,可採用蠕動泵取樣,參考下圖。
2消毒注意事項
建議採用氯消毒劑(次鈉、液氯)對出水進行消毒,建議投加濃度為3-5mg/L有效氯,保持出水餘氯在0.1-0.2mg/L即可。
對於採用紫外線消毒的項目,建議增加臨時管道投加氯消毒劑,投加濃度1-2mg/L有效氯。
3加強生化系統監控
進水中如存在過量餘氯,將會降低或抑制活性汙泥的活性,影響生物處理單元的正常運行,故需對活性汙泥形狀進行密切觀察。
(1)對於規模較大、醫院汙水佔比較小的項目,可監測活性汙泥比耗氧速率(SOUR)、汙泥沉降性、混合液過濾性,相關判斷指標詳見附件。
(2)對於水量較少、醫院汙水佔比較高的項目,應對進水餘氯進行監測(可採用餘氯儀或餘氯試紙),餘氯較高時可採取回流部分剩餘汙泥、嚴重時投加還原劑的措施降低進入生化系統餘氯。
(3)汙泥活性降低時,需減少剩餘汙泥排放量,提高汙泥濃度,適當增大曝氣量,必要時補充新鮮汙泥,確保汙水處理效果。
(4)疫情期間,應密切觀察進水、出水水質水量變化,提前預判並及時調整工藝參數,確保系統穩定。
4水質異常對策
當前北方正處冬季,進水溫度較低,汙泥活性較低,易出現TN、氨氮、TP超標問題,建議採取以下措施處理。
(1)氨氮超標
(2)TN超標
(3)TP超標
5膜汙染解決措施
藥劑採購充足的項目,需嚴格按照每周500-1000mg/L次鈉進行規範洗膜,維持適當的汙泥濃度(6-10g/L)及良好的過濾性(25ml/50ml.5min),並保證足夠強度和均勻的曝氣是保持膜系統可持續的基本條件。
對於因疫情導致次氯酸鈉供應量不足的項目,為延緩膜汙染,可採取:
(1)適當提高曝氣強度(曝氣量);
(2)除7-10天次氯酸鈉洗膜外,考慮2-3天清水反衝洗一次(即在線洗膜不加藥)。
(3)跨膜壓差>25kPa,要引起注意(幹預),防止膜汙染過快造成產水量不足。
(4)若產水水量滿足要求,建議每個廊道每天進行1-2小時的空曝氣。
在受水質衝擊,汙泥過濾性變差時,可適當投加藥劑進行調控,主要是PAC或多核類絮凝劑,投加量在20-50mg/L。
6人員安全防護要點
(1)常規人員防護措施
工作期間始終佩戴好防護用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出行要戴口罩,不要近距離接觸有咳嗽、發燒等症狀的病人;
由生產區到辦公區,必須先要洗手、消毒後,才能進入辦公區,避免攜帶病菌,病毒到辦公區;
格柵、砂水分離器、脫水機等易發生汙水飛濺的設備,必須佩帶口罩、防水手套、護目鏡和安全帽;
增大除臭風機功率,形成負壓;
辦公區域應每天通風至少3次,每次20-30分鐘,在辦公區,避免人員聚集,溝通時,保持距離,佩戴口罩,不身體接觸,不握手;
地下區域或各工藝設備間內應24小時開啟強制通風;
每日對門廳、樓道、會議室、樓梯、衛生間等公共部位進行消毒,儘量使用噴霧消毒。每個區域使用的保潔用具要分開,避免混用;
餐廳每日消毒,餐桌椅使用後進行消毒。餐具用品須高溫消毒。操作間保持清潔乾燥,嚴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類生食。
工作結束後,應全面清洗後離廠,不要把汙水廠內的病源性微生物帶出廠外,阻斷擴散途徑,避免生物傷害的大範圍傳播。
會議注意事項,疫情期間,除特殊情況外,只採用視頻會議。若必須採用座談會議,與會人員要佩戴口罩,進入會議室前洗手消毒,人與人之間保持1米以上距離。控制會議時間,會議時間過長時,開窗通風1次。會議結束後場地、家具須進行消毒。茶具用品建議開水浸泡消毒
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