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轉春風:古詩詞中的「立春」
▌作者 廉萍
「問東風、消息幾時來」
何時立春
今年正月十一立春,聽起來很晚,有些年份臘月就立春了。可每年立春的公曆日期,大致相同,總在2月4日、5日左右。因為廿四節氣,本來是根據太陽運行周期制定,屬於「陽曆」,和體現月亮運行周期的「陰曆」,自然有些偏差。古詩經常寫到這點。那兩句著名的唐詩:「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說的就是節前立春,因為春節算「新年」。還有宋代張栻《立春偶成》「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艾性夫《檢歷即事》「歲裡春為花早計,蟄前雷是雪先聲」,「律回歲晚」「歲裡春」,都是年前立春。
立春早,草木萌動早,春天也就早一些,詩人感覺仿佛賺到,喜孜孜的。如果趕在除夕或者春節,簡直就是「雙喜臨門」。秦觀《元日立春三絕其一》「此度春非草草回,美人休著剪刀催。直須殘臘十分盡,始共新年一併來」,表達的就是這種喜悅。所以立春一旦稍晚,詩人就會很著急。如葉夢得《八聲甘州·正月二日作,是歲閏正月,十四才立春》:「又新正過了,問東風、消息幾時來。笑春工多思,留連底事,猶未輕回。」詞裡情形和今年相似,也有閏月。
當然,立春晚些也不是沒好處,再下點雪,就更好了。南宋某年正月初四下雪,王十朋就耍賴說「未到立春猶臘月,忽成三白定豐年」。姜特立《立春前有雪》則說:「春前一寸雪,春後一犁金。萬裡煙瘴息,九農和氣深。」
「梅花合讓柳條新」
立春物候
俗諺「春打六九頭」,又說「五九六九,河邊看柳」,換成詩人的語言,就是「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王鎡《立春》)。歐陽修《漁家傲》:「正月鬥杓初轉勢。金刀剪彩功夫異。稱慶高堂歡幼稚。看柳意。偏從東面春風至。十四新蟾圓尚未。樓前乍看紅燈試。冰散綠池泉細細。魚欲戲。園林已是花天氣。」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這詞裡幾乎都寫到了。乾隆的詩久蒙惡評,但他有兩首《正月十二日幸圓明園》,寫於立春次日,「雪消麥隴青含潤,喜動茅簷望歲人」,「砌苔堤柳添顏色,都報韶光次第歸」,也還應景。
「蓼茸蒿筍試春盤」
立春吃什麼
立春咬春。如今北京的春餅,卷的大都是韭菜、豆芽、蔥絲、黃瓜、蘿蔔、胡蘿蔔幾樣。忍不住查了下,古人的立春節物「春盤」裡都有什麼菜。杜甫《立春》寫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前人注釋認為這裡的「青絲」就是韭菜。除了韭菜的綠,韭芽的「黃」,在一派裁紅剪翠、青紅餖飣中,也不遑多讓。蘇軾「青蒿黃韭試春盤」,張耒「韭葉金黃雪未千」,楊萬裡「韭芽卷黃苣舒紫」……寫得最詳細的,大概還是方嶽那首《春盤》:「萊服根松縷冰玉,蔞蒿苗肥點寒綠。霜鞭行茁軟於酥,雪樹生釘肥勝肉。與吾同味蔊絲辣,知我長貧韭菹熟。」六句就是六樣:蘿蔔(別稱萊服、蘆菔、蘿蔔等)、蔞蒿、春筍、蘑菇、蔊菜、韭菜。此外,還有苦苣(野苣),見張耒「如絲苣甲飣春盤」、司馬光「玉盤翠苣映紅蓼」;香椿芽,見劉弇「庭椿摘初黃,畦韭剪柔綠」;蓼芽,見蘇軾「喜見春盤得蓼芽」「蓼茸蒿筍試春盤」;枸杞芽,見蘇過「春盤擷新芽」;芹芽,見陸遊「兒童鬥採春盤料,蓼茁芹芽欲滿籃」「剩求芹蓼助春盤」;蕨菜,見吳泳「行玉盤中揀蕨芽」;菘菜即白菜,見陸遊「韭菘飣餖春盤好」,範成大「菘甲剪翠羽」;薺菜,見饒節「春盤供早薺」,曹勳「自挑雪薺飣春盤」……字裡行間水格靈靈,真是唇齒生春。
「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立春戴什麼
我小時候,每逢打春,家長都會用布頭給孩子縫幾隻大公雞,綴在衣袖上。古人詩詞經常提到的,卻另有其物。蘇軾《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三首其二》「朝回兩袖天香滿,頭上銀幡笑阿鹹」,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張元幹《好事近》「看取鬢邊幡勝,永宜春難老」……這裡的春幡、銀幡,也都是迎春節物,用絹帛剪裁或者金銀鏤制而成。當年隨處可見,如今已成罕物。定州博物館藏出自靜志寺塔基地宮一枚鏤空小幡,正中鍍金處實地子上鏨「宜春大吉」四字,宜興博物館藏出自北宋法藏寺地宮一枚鏤花銀幡,鏨「宜春耐夏」四字,揚之水先生認為就是當日懸綴於釵頭的春幡,並說「輕巧的銀幡始終是宋元時代春日裡閃耀的喜色」。
「旋裁春帖換新詩」
立春做什麼
宋代制度,翰林學士在立春、端午等佳節要撰寫帖子詞,貼在皇宮各處,內容大都是歌頌昇平、吉祥祝福之類。立春日寫的稱「春帖子」。歐陽修、宋祁、蘇軾等都寫過。乾道八年(1172)立春,時任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的周必大,也給皇帝閣寫了篇《立春帖子》:「日向皇都永,冰從泰液融。八荒開壽域,萬國轉春風。」皇都指國都。泰液即太液池。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壽域,人人得盡天年的太平盛世。雖然一味頌詞,大都套話,但時值南宋「乾淳之治」期間,也還算得體。雖然處江湖之遠的文士不太看得上這種題材,如楊萬裡說「一生倖免春端帖」,方嶽說「野屋難為春帖子,自研冰雪寫離騷」,但這種頌祝形式依然漸漸流布民間。
「萬國轉春風」,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本來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期望。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