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相約
讀詩、寫詩、愛詩的你
是否想過,什麼是詩?
大舜說:「詩言志,歌永言」
《詩大序》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四五歲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唐詩。不覺得痛苦,詩詞押韻,和兒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著玩就是了慢慢的,就長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開的桃花,突然明白什麼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灑灑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麼是「晚來天欲雪」,什麼是「紅泥小火爐」。
夏天,跟爸媽去湖裡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麼是「水光瀲灩晴方好」。
秋天,過了天高雲淡,就是涼風乍起,梧葉飄黃,知道了什麼是「老樹呈秋色」,什麼是「苒苒物華休」。
約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月上柳梢頭」;燈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一夜魚龍舞」。
愁的時候,「佇倚危樓風細細」;樂的時候,「春風得意馬蹄疾」。
小的時候,「臥看牛郎織女星」;大的時候,「金風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
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
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
擔心孩子不了解?詩歌哪有那麼複雜!
孩子都要學說話的。最初學些什麼好呢?
小時候,記憶裡的聲音,對精神世界是有影響的。
詩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韻,讓他聽著學著背著,都比讀背些粗鄙詞句要好些。
詩歌的好處,就是純淨。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日常語言解釋起來的話:
鳥兒輕輕唱,落在河洲上;美麗俏姑娘,青年好對象。
哪那麼複雜?世上到處是清澈見底的詩。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這種句子,意思一讀就明白,有什麼難懂的呢?比日常語言難得到哪裡去呢?
當然,宋之後詩愛說理,愛用典,一言難盡。
那就教些《古詩十九首》,教些漢樂府,教些王維孟浩然。
中國詩那麼多,沒必要非讓孩子背《長恨歌》吧!
《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離開冰火島前,謝遜曾逼迫他背下許多武功要訣,還說「雖然你現在不懂,但先記著,將來總會懂的」。
許多東西記下來,就是在心裡生根。日後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我們會因為什麼想起那些詩詞?
第一次去國外留學時很孤單,經常靠睡覺打發時間。
有次傍晚不小心又睡著了,睡得正酣暢被敲門聲吵醒,第一反應是以前國內大學的隔壁舍友又來喊我起床去吃晚飯了,一躍而起用中文大喊:來了來了,一起吃一起吃!
結果打開門,一看是我那個金髮碧眼的老外舍友,一臉莫名其妙看著我,這才徹底驚醒已經身在異鄉他國,此舍友也非彼舍友。
曾經背過無數遍而從不知其味的那句「夢裡不知身是客」,瞬間在心頭大亮,方才明白其中蘊有多少感傷、惆悵和惘然。
經歷越多才越發現,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們,都已經攜帶著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在我們此後漫長的一生中草蛇灰線、伏脈千裡。
作為理科生,工作上的確用不到詩詞。但當年我情書寫的是極好的,就憑這個,就覺得很值。
@亞爾斯蘭戰記:
為了長大以後我們面對三千世界裡的無數美景時,腦子裡出現的不是「我X」、「牛X」,而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讀庫老六:
好像我們去羅浮宮,所有人都願意守在《蒙娜麗莎》面前合影一樣,因為其他名畫你不了解、不熟悉。
小時候的閱讀體驗,往往決定了你一輩子的視野和性質。
@張方 說:
小時候詩詞背多了,長大後每一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遊。
@紫煙:
這樣當TA長大戀愛的時候,腦海中迴蕩的是: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白雲灑金天心動,扇隨君子攜風流。」
而不是:
「愛情像糖,甜到憂傷。」
「離開你以後,才發現眼淚有些鹹。」
「誰為誰悲傷,誰為誰絕望。」
「為什麼,最後受傷的總是我?」
終有一天,會懂得那些詩詞
@言葉之庭:
古詩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們的存在是古人活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後留下的痕跡。
也許現在同學們不太理解詩歌的意思,但我相信總有一天,總有一處風景,總有一種心情會讓你覺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詩才能形容。
你們總會知道什麼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你們終將明白什麼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你們必定會懂得什麼又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到了那一天,你們就會發現,之前不懂得那些詩,是因為你們沒有過詩人那樣的經歷和感受。
從古至今,雖然人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但是對理想的追求,對家鄉的思念,對美好的期盼始終如一,我們和古人的精神連結並沒有斷裂。
靈魂相通的時刻,詩歌就是我們的使者。
成年後的複雜與精緻
無法替代當年的純粹與情深
@哪吒:
人長大以後會遇到更宏大的場景,讀到更多深邃並反覆修飾過的詩。
總有一天,我們會用「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來替換「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用「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來感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幼時背誦的多半是簡單通俗的詩句,可是成年以後的複雜與精緻,無法替代當年的純粹與情深。
我仍願像當年看書中配圖說意思那樣,回退這個進程。
將這些冗長的意思,復原為當年一首簡單的詩。
從前尚不懂得,因那時時節不對,人未至,雨未落,花未開。
我們沒能發現。
而多年後的某個時刻,某個場景卻令人想起往事,紛紛揚揚間,一句早就爛熟於心的詩句忽然直擊心靈。
仿佛收到一個傳遞了太久的禮物,當你拆開它時,自己已是截然不同的大人,可那詩句帶來的美好,卻一如當年。
這些美好早就根植於你的內心,是的,你發現它了嗎?」
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句子,
凝練、精緻,
最重要的是
兼容跨越千年的形色人生,
讀詩的人,懂詩的人,
自有一份看破歲月的寵辱不驚與氣定神閒。
讀詩,其實是在讀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