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15億年前,是地球的泥盆紀時代。當時,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出現,並成為了頂級的海洋掠食動物,它就是鄧氏魚。鄧氏魚沒有真正的牙齒,但它們擁有兩長條凹凸不平的刃片,這兩條刃片如同兩把鋒利的匕首。另外,鄧氏魚口腔的活動主要依靠4個關節的合力活動。由此,鄧氏魚可以產生極大的咬合力。科學家預估,當時鄧氏魚的咬合力為1.5億帕斯卡,也就是每平方米咬合力為1.5億牛頓。要知道,目前世界上現存咬合力最為強大的土狼,其咬合力僅為2000牛頓。
成年鄧氏魚的體長10米,體重為4噸左右。鄧氏魚的頭部和頸部會存在外骨骼,極為堅硬。它們一經出沒在海洋中,海水便會出現晃蕩的現象,其它魚類一旦察覺自己身處險境,必須儘快逃脫。即使是當時代的鯊魚被鄧氏魚盯上,也會死無全屍。因為體型龐大的緣故,鄧氏魚一餐攝入的食物量很是驚人。同時它們對食物幾乎沒有什麼挑剔性,幾乎是見到什麼就食用什麼。
鄧氏魚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那我們來看看恐鱷的實力如何。恐鱷生活在白堊紀的北美洲東海岸,它也是站在當時眾多動植物食物鏈的頂端。作為史上最大型的鱷類之一,成年雄性恐鱷的體長可以達到10米,體重為8噸。一隻獵物如果待在恐鱷5米的範圍內,那麼基本上它存活的機率為零。科學家曾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彎國家公園發現了鴨嘴龍的化石,而在鴨嘴龍化石上居然存有恐鱷的齒痕。此外,恐鱷喜歡在河岸邊捕殺恐龍,除了偷襲喝水的恐龍外,恐鱷還喜歡吃史前海龜,它們後半段較為粗鈍的牙齒可以將海龜堅硬的外殼咬碎。
恐鱷雖說是兩棲動物,但因為其龐大的體型在陸地上行動並不方便,所以它們更喜歡待在水中,將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如果說鄧氏魚和恐鱷在水中遇上,那鄧氏魚「百獸之王」的稱號還可以繼續保持嗎?
我們可以發現,鄧氏魚和恐鱷的體型相差不大,兩者的咬合力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兩者相遇一定是一場惡戰。但即使鄧氏魚贏了,它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可炫耀的,因為鄧氏魚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消化不良。科學家經常在鄧氏魚的化石中發現很多動物的頭甲或者外殼。而恐鱷的外皮又是極為堅硬的,所以鄧氏魚根本就消化不了。反之,恐鱷就沒有這樣的煩惱,所以恐鱷用其強大而有力的牙齒侵咬鄧氏魚,或許可以得到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