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恐龍,很多人都會想到霸王龍,但其實霸王龍是一種種類,並不是一種單一恐龍的名字,在白堊紀晚期,霸王龍也分為早、中、晚期,雷克斯暴龍就是晚期的霸王龍,因為它們的咬合力是史上生物最強的,因此,人們都認為,它的出現是恐龍時代的巔峰狀態,久而久之,很多不知道的人,都認為雷克斯暴龍就是霸王龍,也認為,霸王龍在恐龍時代毫無對手。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即使是在白堊紀時期,也有霸王龍會被其餘非同類動物獵殺,例如阿爾伯塔暴龍,這就是一種早期的霸王龍,雖然體型沒有雷克斯暴龍大,但是其咬合力也非常強,而且勝在靈活的速度,可以在瞬間咬碎獵物的頭顱,因此,這種恐龍的實力並不弱。說完了阿爾伯塔暴龍,我們再隆重介紹一下這種非恐龍的史前動物:恐鱷。
這是現代鱷魚的祖先,也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而且,和現代鱷魚不同的是,恐鱷擁有著粗壯的四肢,也就是說,它並不是趴著的,而是可以站起來行走的,根據資料顯示:恐鱷體長可達10米,最長的恐鱷曾達到15米,體重接近7噸,憑藉這一優勢,恐鱷在白堊紀時期秒殺大部分的同類以及恐龍,被稱為當時的頂級獵食者。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早期的霸王龍-阿爾伯塔暴龍對戰恐鱷有勝算嗎?
我們都知道,阿爾伯塔暴龍具有敏捷的速度,而且還有鋒利的牙齒和咬合力,即使體型上不佔優勢,但憑藉速度還是有取勝的機會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恐鱷的獵食名單上就有阿爾伯塔暴龍,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
經過研究化石得到的數據表明:在白堊紀時期,恐鱷的生活習性和現代鱷魚沒什麼兩樣,雖然四肢粗長,但是它們並不喜歡在陸地行走,因為身形實在太重,不利於它們捕獵食物,因此,它們更喜歡躲藏在水裡,等待獵物的到來,發起猛烈攻勢。而阿爾伯塔暴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喪命。
成年的恐鱷會一下子要種阿爾伯塔暴龍的脖頸,然後將其拖進水裡,只要到了水裡,再強大的恐龍也會失去方向,因此,在這種優勢下,恐鱷獵食了很多恐龍。當然,如果恐鱷在陸地的話,自然是阿爾伯塔暴龍吊打的對象,失去了水中優勢,自身十分負重的恐鱷,將不會是速度靈敏的阿爾伯塔暴龍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