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不斷有網友發布一些所謂「名人名言」,並被標上「魯迅說過」。近日,「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已經上線,由於查的人實在太多,網站一度出現崩潰狀態。據官方介紹,魯迅博物館資料查詢在線檢測系統,由北京魯迅博物館開設,包括著作全編、譯作全編及研究月刊三個子系統。(5月7日 中國新聞網)
《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賈寶玉第一次和她相見,便給黛玉取了個字,叫作「顰顰」。別人問他這兩個字的出處,賈寶玉隨口杜撰了一本叫作《古今人物通考》的書,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實際上,無論是引用古書上的話,還是引用名人名言,都不過是為了增加自己所說的話的權威性。換言之,即是靠前人和名人來為自己加持。魯迅的名言受到如此熱捧,甚至是杜撰,其原因也正在於此。
同樣的話,無論出自誰的口,無論在古書上有沒有出處,其所蘊含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但是,在聽者看來,其權威性卻很不一樣。這種現象,用一句話來概括,其實就是「人微言輕」——反過來講,則是「人重言重」,人變得重要了,說的話也更有分量。所以,之所以大家都喜歡引用名人名言,問題並不是出在引用者自己身上,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麼幹,而是因為聽的人喜歡這麼聽。
古書《增廣賢文》裡有一句話,叫作「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意思是說,同樣的一句話,從有錢人的嘴裡說出來,大家就相信,從沒有錢的人嘴裡說出來,大家就可能不信。把這裡的「錢」替換成「名」,「有名道真語,無名語不真」,表達的,就恰好是很多人熱衷於搜索、引用魯迅等名人的名言的心態。
實際上,如果講出處,上面那句「人微言輕」也是有出處的,它出自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文章——你看,不知不覺之中,我也引用了好多名人或古書裡的話,來讓自己說的話聽起來顯得更有道理。這說明,引用名人名言的「毛病」並非個例,誰都不能免俗。
名人說過的話之所以成為名言,說明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對人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能夠帶來很大的幫助。所以,常讀讀、常看看這些話,倒也沒什麼壞處。不過,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凡事都要去名人的書裡去找說法、找答案,甚至將其視作人生指南什麼的,也難免不會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一團糟。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即是此理。
原因很簡單,有些話,不管是誰說的,有道理就是有道理,沒道理就是沒道理。遇到什麼事都要去名人那裡找依據,從名人名言裡尋找心理安慰或者所謂的人生哲理,只要冠上某個名人的名字說啥都覺得有道理,只能說明這樣的人還不夠成熟,還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者通常無法把握自己的人生,容易被別人的話語所左右,缺乏主見,容易被人忽悠,吃虧上當,如此一來,不把生活搞成一團糟都很難。
文/張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