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36002827例
世界衛生組織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36002827例。世衛組織網站最新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8日15時24分(北京時間21時24分),全球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338779例,達到36002827例;死亡病例增加5514例,達到1049810例。
中國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
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籤署協議,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中國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優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將以實際行動促進疫苗公平分配,確保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同時帶動更多有能力的國家加入並支持「實施計劃」。通過加入「實施計劃」,中國也將同有關國家加強疫苗合作。
福奇稱美新冠死亡數今冬或達40萬 再勸民眾「這不是騙局」
頂級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周二的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虛擬活動中說:「這些模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在寒冷的秋冬季節做這些我們正在談論的事情(遵守公共衛生指導原則),我們可能會有30萬到40萬人死亡……這不是騙局。當你看到這樣的情況是很不幸的,因為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城市空氣汙染可能加重新冠肺炎病情
在近日發表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he Innovation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埃默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長期接觸城市空氣汙染可能使COVID-19更致命。分析結果顯示,NO2與COVID-19致人死亡的易感性的獨立相關性最強。空氣中NO2每增加4.6ppb(十億分之一),COVID-19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分別增加11.3%和16.2%。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長期接觸NO2的人群中,只要降低4.6 ppb,就可以避免14672人死亡。
澳大學開發可攜式核酸提取技術有望快速測新冠病毒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實驗手冊》雜誌上。由昆士蘭大學教授吉米·博泰拉和麥可·梅森博士開發的「檢測棒技術」可在非實驗室環境下,在30秒內從樣本中提取核酸,在總共40分鐘內拿到完整的樣本分子檢測報告。博泰拉說,該技術可在多種場所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關鍵步驟,即純化新冠病毒的核糖核酸(RNA)。
冠狀病毒二次感染是常態新冠病毒或具相同特徵
最近,一項跨度為35年的研究表明,冠狀病毒的免疫力不會持久,再次感染通常發生在大約12個月後,有時甚至更早。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少數情況下,再次感染最早發生在首次感染後的6至9個月。其他專家此前也曾預測,大流行結束後,新冠肺炎可能會像季節性流感,每年都傳播。
視網膜受損或不再需要移植人類擁有視網膜修復基因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黃桑(Thanh Hoang)及其同事通過觀察斑馬魚,雞和老鼠的Müller神經膠質細胞中的基因,目前已經探明了這些細胞在視網膜受損後的修復過程。所有具有骨幹的生物,例如人,在眼睛的感光部位(視網膜)中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細胞。參與了上述研究的科學家也表示,用於修復的「相同的基因也存在於我們人類的基因組中」。
大腦如何找到不顯眼的物體?
近日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在大腦清醒時,視覺系統存在一些特定模式的神經信號——腦行波,能幫助感知記憶模糊或難以發現的物體。他們利用一項新的計算機技術,跟蹤並記錄了視皮質神經元的實時神經活動。研究顯示,大腦感知物體的能力與視覺系統中出現腦行波的時間和位置直接相關。
能通用的流感疫苗誕生
據一項《細胞系統》上的研究,科學家用計算機建模發現形狀是影響抗體與HA頭部或主幹結合的關鍵,並證明一種攜帶低密度、呈Y型的HA主幹蛋白的納米疫苗,更易與B細胞表面抗體結合,促使免疫系統產生更多針對HA主幹的抗體。此外,對一種流感免疫後,再接種攜帶不同毒株HA主幹部分的納米疫苗,有望誘發針對流感的廣泛抗體。
破譯大型類人猿Y染色體演化之謎
近期,一個由生物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對猩猩和倭黑猩猩的Y染色體進行了測序和組裝,並將這些序列與現有人類、黑猩猩和大猩猩的Y染色體進行了比較。研究團隊發現,進化模式似乎與物種之間的行為差異相吻合,並重建了所有大型類人猿祖先可能的Y染色體模型。這個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團隊於10月5日,將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科學家發現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
近期,美國和德國研究團隊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24顆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溫暖些、可能更溼潤。它們圍繞旋轉的恆星壽命比太陽長且變化更慢,生命體因而可能更容易在這些星球生長。「超宜居」判斷標準包括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新研究改寫行星形成過程
過去的理論認為,恆星會先進入成年期,隨後其周圍的行星開始形成。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觀測了距離地球470光年、位於蛇夫座L1709星際雲深處的原始恆星IRS 63。他們發現,由於距離原始恆星中心較遠的行星更易形成,原始恆星很可能與行星一同演化。
人類導致了島嶼的鳥類滅絕或外遷
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表明,許多鳥類(如阿巴科鸚鵡)如今只生活在巴哈馬群島的1-2個島嶼上,但就在更新世晚期(約1.1萬年前),它們遍布大多數巴哈馬島嶼。研究表示,除人類的到來以外,任何環境因素都無法解釋這樣大規模的物種消失。
科學家揭示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過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發展了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識別了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這一研究成果於10月7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鈣鈦礦預應力工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團隊,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應變工程與各向異性耦合性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類權威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石家莊鐵道大學為第一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博士焦憶楠、本科生王漢文和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博士易聖輝為共同第一作者。
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形成的寶石
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收集的樣品晶體進行了數百次實驗室測量,精確繪製了樣品的化學成分等,建立了能將晶體的化學特徵轉換為其生長速率的數學模型。根據該模型,晶體的生長速率從每天10-100毫米增加至每天1-10米,若在整個偉晶巖形成過程中保持這一速率,數天之內就可能形成長達幾米的晶體。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的數據混亂」
10月9日,《科學》因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論文。該論文,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論文作者在撤稿聲明中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2022年起資助論文需免費開放
當地時間10月1日,著名生物醫學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宣布,自2022年1月1日開始,將要求其資助的科學家在論文發表後立即實現開放獲取(OA):這是對其現行政策「允許成果在發表最多一年後實現開放免費閱讀」的改變。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完成關鍵測試
近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消息,宣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完成了環境測試,通過了從火箭發射到太空運行的多個嚴苛測試。JWST是NASA、歐洲航天局(ESA)和加拿大航空航天局(CSA)聯合研發的紅外線觀測用太空望遠鏡,是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和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ST)的繼任者。
世界首套城軌交通地面式混合儲能裝置問世
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楊中平的項目組研發混合儲能系統,利用超級電容和鈦酸鋰電池的儲能特性,將列車制動能再生的電能,同時儲存在超級電容和鈦酸鋰電池中;當列車牽引時,再將儲存的能量釋放出來,使再生能量得以充分利用。經研究人員在北京地鐵的實際測算,每周工作日期間,該裝置課使地鐵系統的節能率提升超過13%。
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公布
經過各學科領域專家推薦、初評遴選、終評審定並向社會公示,中國科協組織開展的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最終確定96篇入選論文(詳見附件),現對入選論文及作者、發表期刊名單予以公布。
廣東科學中心國慶8天迎客近10萬人次
在嚴格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下,廣東科學中心國慶中秋雙節8天假期累計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日平均遊客1.2萬人次,創疫情以來客流量最高紀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也使得廣東科學中心新推出的3個科技戰疫主題科普展和食品藥品科普體驗館在國慶期間倍受觀眾喜愛。不少家長專程帶孩子前來體驗,在遊玩中學習科技戰疫相關知識,認識新冠疫情和病毒的科學真相,了解食品藥品方面的健康知識。
美國高校STEM學科新教職數量比去年減少70%
根據《科學》報導,該網站招聘板塊的廣告數量顯示,相比去年,美國機構發布的STEM專業教職招聘數量下降了70%:今年7-9月,該板塊只發布了173個美國本地職位,而去年同一時期,該板塊發布了571個職位。此外,非美國本土招聘發布下降了8%。教職短缺可能導致人們延長博士後聘期,而這將對準博士生群體造成消極影響。
高校畢業生「就業第一槍」提前開打
秋季新學期開學伊始,在按下線下「重啟鍵」的滬上高校,面向2021屆高校應屆畢業生的「空中宣講會」、企業「搶人大戰」已經開打。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電機學院等高校,從企業首場秋季校園招聘會舉辦,到由行業專家走進校園指導的求職能力提升訓練營、「訂單式培養」等校企多模式合作籤約,無不為新一屆畢業生就業彈出響亮的「前奏音」。
澳大利亞公布研究預算大學將獲10億澳元額外資助
當地時間10月6日,澳大利亞政府公布了2020-21年研究領域預算計劃。該計劃顯示,該國大學將獲得10億澳元的追加預算以支持明年的研究,而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將在未來4年內額外獲得4.59億澳元。
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頒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科學家陸朝陽,以獎勵其「對光量子信息科學,尤其是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的突出貢獻」。
著名物理化學家劉若莊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劉若莊先生在我國開創了電子結構計算並持續推動我國計算量子化學的發展,也是國際上最早進行電子結構計算的學者之一。
諾貝爾獎公布愛因斯坦成績單:高中是個學霸,文理俱佳
諾貝爾獎官方於10月3日公布了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數學成績,以此來回擊那些質疑愛因斯坦數學不好的聲音。成績單顯示,愛因斯坦在代數、幾何、投影幾何、物理、歷史這5科全部得6分,德語語言文學、義大利語語言文學、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5分,即使是地理、繪畫、工業繪圖也取得了4分,最差的是法語語言文學,只有3分。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