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月船二號」在距離月球2.1公裡處失聯,然後撞向月球。1.4億美元的投入,幾年時間的研發功虧一簣,9月7日印度舉國悲傷。
是印度航天技術不行?顯然不是,印度雖然有點好大喜功,但就航天領域來說還是具有相當實力的。印度的火星探測器能夠先於中國升空,都說明印度在航天領域有著傲人的戰績。
不難發現印度的此次登月火箭運送能力方面是個明顯的短板,導致其「月船二號」抵達月球用了52天之久,需要通過多次變軌才能實現登月。但不可忽視的是「月船二號」進入地球軌道經過6次升軌後,再切入月球軌道,然後通過多次降軌飛向著陸點。這一系列過程印度都完美地完成了。

登月過程中最難的就是變軌操作和離軌著陸過程,印度能夠成功完成所有升降軌運動,確實在航天領域有著吹噓的資本。
而在4月份,以色列「創世紀」號同樣硬著陸月球,撇開以色列本身的航天技術不談,美國的支持就足以提供登月的技術保障,然而同樣失敗了。
顯而易見,不是印度、以色列在航天領域的技術薄弱,實在是軟著陸月球太難。而我國即將登月的「嫦娥五號」卻要完成比「月船二號」更艱難的任務。

我國下一個要完成的登月任務是「嫦娥五號」登月,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地點選擇在了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將實現赴月球採集樣品的任務,這個行動將比「月船二號」單純登月難得多,尤其是採樣後返回月球軌道與飛行器對接以及飛行器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著陸地球。
在月球採取的樣品被送入月球軌道後將與飛行器對接,而這種對接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外進行,無法人工進行控制,完全由早先植入的人工智慧完成,說難聽點就是該做的都做了,剩下只能聽天由命,也就是說月球軌道上任何一點無法預料的變化都有可能令對接失敗。
而將樣品無損地帶回地球比對接更加艱難。眾所周知,飛行器在太空高速飛行問題不大,但是一旦進入地球大氣層,與大氣層產生摩擦導致的高溫就會瞬間燒毀飛行器。
為解決此問題,科學家通過讓飛行器在接觸到大氣層後迅速彈向太空,並且重複這一運動,就像「打水漂」一樣,使其速度降低後再進入大氣層墜向地面。當然,即使通過「打水漂」讓飛行速度降低,還是避免不了與大氣摩擦導致的高溫,所以返回艙的材料要求非常高。
相較於「月船二號」只要軟著陸月球,「嫦娥五號」所要克服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不難看出,「嫦娥五號」任務相當於一次太空人登月的預演,其過程有著很大的相似度。是我國為載人登月在積累經驗和技術。

雖然「嫦娥五號」登月難度遠勝「月船二號」,但我國科學工作則對勝利完成任務充滿信心。在7月5日舉行的2019軟體定義衛星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說:「會有一大堆的技術難題,目前全部突破了,嫦娥五號一定能安全返回」。(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