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基帶射頻接口協議介紹及基本工作原理分析

2020-11-22 電子發燒友

兩種基帶射頻接口協議介紹及基本工作原理分析

發表於 2017-12-11 15:09:01

3G標準原先就有寬帶碼分多址(WCDMA)、CDMA2000、時分同步碼分多址(TD-SCDMA)3種,2007年WiMAX又躋身其中,使得3G標準就有4個,加上2G的GSM/CDMA、準4G的長期演進(LTE)標準等,目前在用和將要使用的無線標準有7個之多,同時支持這麼多種標準,對許多設備商來說都是個負擔,隨著設備種類的增加,開發和維護都是問題,如果能將這些標準都融合在一個硬體平臺上,那麼無疑將大大減輕設備商的研發成本和設備成本。在這種背景下,多模基站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多模基站就是同時支持多種無線標準的基站。由於多模基站既可降低硬體成本,又便於運營商快速推出新業務,所以各個廠家都在集中精力研究多模基站,以便在未來競爭中佔據先機。

開發多模基站的一個「瓶頸」就在於基帶-射頻接口,這個接口其實就是基帶單元和射頻單元的一個數據傳輸鏈路,當然還有信令、定時信號等輔助信息。由於各種標準的數據格式、速率都不一樣,因此如何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傳輸是個難題。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兩種基帶射頻接口協議是通用公共無線電接口(CPRI)和開放基站架構協議(OBSAI)接口,通過研究這兩個協議,發現 OBSAI協議特有的幀結構和分層設計的理念非常適合同時傳輸多個無線標準的基帶數據[1]。CPRI雖然也能同時傳輸多個標準的基帶數據,但是由於它的單個數據幀很大,需要拆分成很多個小塊傳輸,而且不同無線標準的基帶數據速率不同,塊的大小也不同,實現起來相對麻煩,所以需要使用OBSAI協議來搭建多模基站的基帶射頻接口。

1 協議簡介

OBSAI是由諾基亞、中興通訊、三星等知名公司發起的一個標準化組織,它致力於在基帶單元和射頻單元之間搭建一個公共接口,不同廠家的設備可以通過這個接口互聯。

OBSAI協議的最小單位是消息(Message),它包含目的地址、數據類型、時間戳和淨荷4個部分,共19個字節。消息每個部分的長度及含義如表1所示。

OBSAI協議將基帶射頻接口分為4層,從上至下分別是應用層、傳輸層、鏈路層和物理層。發送方向應用層負責將基帶數據、信令數據插入 Message;傳輸層負責將各個Message碼流交叉、求和、復用,最後合成一路碼流;鏈路層負責在這個碼流上插入規律的特殊碼,用來標記鏈路的好壞;物理層則負責8b/10b編解碼、串並轉換和串行傳輸等。接收方向是發送的逆過程,每一層把自己提取的數據傳給上一層,最後提取出基帶數據和信令數據。接收時沒有求和處理,而發送時可能有,CDMA/WCDMA有求和,而WiMAX則沒有。整個協議的結構如圖1所示。

基帶單元和射頻單元都包含完整的4層,因為它們要把基帶數據提取出來,而中間的傳輸單元則不需要提取數據,只有底下3層就足夠了。

OBSAI規定了3種光纖速率,分別是768 Mbit/s、1 536 Mbit/s、3 072 Mbit/s,通常以1x、2x、4x來表示,兩個1x碼流可以通過Message交叉復用的方式變成一個2x碼流,2個2x碼流也可以同樣的方式變成一個4x碼流,由於1x碼流速率低,處理方便,所以對於2x、4x的碼流通常先解復用成幾個1x碼流,處理後再把相應的碼流復用成2x、4x碼流。

光模塊有幾個固定的速率等級,如1.25 Gbit/s、2.5 Gbit/s、3.125 Gbit/s等,所以OBSAI的3個速率只能從這幾款中挑選。由於不是恰好匹配,存在一定的帶寬浪費,造成OBSAI傳輸效率較低。而CPRI的幾個速率等級恰好跟光模塊的速率匹配,所以傳輸效率高。實際開發時,通過調整參數也可以使OBSAI工作在CPRI的速率等級上,從而提高傳輸效率。開發時內部結構並不發生變化。

2 基本原理

目前業界基帶處理單元-射頻拉遠模塊(BBU-RRU)分離基站的基帶-射頻連接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基帶單元自己通過光口連接射頻單元,另一種是多個基帶單元將自己的數據送給交叉單元匯總後再通過光口連接射頻單元。如果需要一根光纖上傳輸多種標準的數據,只能使用後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各種基帶數據混在一起。兩種連接形式如圖2所示。圖中光纖也可以是高速電纜。

從資源共享、布線方便等角度考慮,多模基站很可能會採用後一種連接形式,所以本文就以這種連接形式為例講解基於OBSAI協議的基帶射頻接口原理。

一個基帶單元支持幾個扇區,每個扇區的數據速率、格式都相同,但是不同無線標準的基帶數據的速率、格式不盡相同,如果要讓它們使用相同的傳輸鏈路,不可能按照它們原有的格式傳輸,必須把它們封裝在相同的容器裡才有可能共用一個傳輸路徑。OBSAI裡的Message就可以作為這樣的容器,存放不同標準的基帶數據。各個Message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任意交叉轉發,真正脫離無線標準。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蘋果安卓手機射頻電路工作原理分析及故障排除技巧3
    手機射頻電路故障分析3今天我們來繼續深入學習射頻電路工作原理,今天重點說說一個重要名詞「基帶」。不論蘋果手機維修還是安卓手機維修都繞不過「基帶」這個關鍵詞。大家也知道,現在的蘋果基帶基本都是外掛,或許目前的技術還做不到集成,因為外掛基帶的不穩定性也造成了手機信號差的問題。安卓機器以華為為代表,基本做到了基帶集成。也就是說一個處理器晶片完全可以承擔所有的任務。
  • 射頻識別技術工作原理和分類
    射頻識別(RFID)技術相對於傳統的磁卡及IC卡技術具有非接觸、閱讀速度快、無磨損等特點,在最近幾年裡得到快速發展。為加強中國工程師對該技術的理解,本文詳細介紹了RFID技術的工作原理、分類、標準以及相關應用。  RFID技術利用無線射頻方式在閱讀器和射頻卡之間進行非接觸雙向數據傳輸,以達到目標識別和數據交換的目的。
  • 手機射頻電路的結構以及詳細分析工作原理解析
    目前手機的射頻電路是以RFIC 為中心結合外圍輔助控制電路構成的,本文檔詳細介紹了射頻電路中各典型功能模塊工作原理和電路特點,對於設計設計者來說非常實用。   射頻簡稱RF射頻就是射頻電流,它是一種高頻交流變化電磁波的簡稱。每秒變化小於1000次的交流電稱為低頻電流,大於1000次的稱為高頻電流,而射頻就是這樣一種高頻電流。
  • 基帶、射頻,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現在都流行「端到端」,我們就以手機通話為例,觀察信號從手機到基站的整個過程,來看看基帶和射頻到底是幹什麼用的。當手機通話接通後,人的聲音會通過手機麥克風拾音,變成電信號。這個電信號,是模擬信號,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原始信號。
  • 深度分析射頻電路的原理及應用
    我們以普通手機射頻電路為例來詳細介紹射頻電路的原理。1、接收電路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接收時,天線把基站發送來的電磁波轉為微弱交流電流信號,經濾波,高頻放大後,送入中頻內進行解調,得到接收基帶信息(RXI-P、RXI-N、RXQ-P、RXQ-N
  • 乾貨科普:基帶、射頻,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今天我們來聊聊基帶和射頻。說起基帶和射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們是通信行業裡的兩個常見概念,經常出現在我們面前。不過,越是常見的概念,網上的資料就越混亂,錯誤也就越多。這些錯誤給很多初學者帶來了困擾,甚至形成了長期的錯誤認知。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文章,對基帶和射頻進行一個基礎的介紹。
  • 915MHz電子標籤射頻接口電路的總體設計
    它主要由射頻接口部分和控制部分組成 ,射頻接口部分是研究的重點,具體設計如圖1所示。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55399.htm  對於電子標籤,射頻接口部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非接觸式電子標籤能量和數據的無線傳輸都是由這 部分電路來完成的。
  • 射頻讀寫系統的構成和基本原理
    射頻讀寫系統基本原理如下:讀寫器向卡片發一組固定頻率的電磁波,卡片內有一個LC串聯諧振電路,其頻率與讀寫器發射的頻率相同。在電磁波的激勵下,LC諧振電路產生共振,從而使電容內有了電荷。在這個電容的另一端接有一個單向導通的電子泵,將電容內的電荷送到另一個電容內存儲。當所積累的電荷達到2 V時,此電容可作為電源為其他電路提供工作電壓,將卡內數據發射出去或存取讀寫器的數據。
  • 射頻識別應用系統的運行環境與接口方式介紹
    本文主要詳細介紹射頻識別應用系統的運行環境與接口方式,具體的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射頻識別應用系統簡介   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幹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並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籤, 操作快捷方便。
  • 一文詳解射頻信號源的工作原理
    一文詳解射頻信號源的工作原理 測試那些事兒 發表於 2020-11-19 09:44:27 射頻信號源顧名思義就是產線射頻信號的一個源,或者說是一臺儀表。
  • 射頻晶片有哪些公司_基帶晶片與射頻晶片的區別
    什麼是射頻晶片?   射頻簡稱RF射頻就是射頻電流,是一種高頻交流變化電磁波,為是Radio Frequency的縮寫,表示可以輻射到空間的電磁頻率,頻率範圍在300KHz~300GHz之間。每秒變化小於1000次的交流電稱為低頻電流,大於10000次的稱為高頻電流,而射頻就是這樣一種高頻電流。
  • 射頻功放基本線性化技術的原理與方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射頻前端元件如低噪聲放大器(LNA)、混頻器(Mixer)、功率放大器(PA)等都已經集成到一塊收發器之中,但其中對性能影響最大是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是一種將電源所提供的能量提供給交流信號的器件,使得無線信號可以有效地發射出去。根據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模型(泰勒級數模型),可知到當輸入信號的幅度很小的時候,對於功率放大器的非線性特性影響較小。
  • 混頻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作用解析
    打開APP 混頻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作用解析 steve 發表於 2018-10-06 14:59:00 2.混頻器的工作原理 兩個不同頻率的高頻電壓作用於非線性器件時, 經非線性變換,電流中包含直流分量、基波、諧波、和頻、差頻分量等
  • SDR技術原理深入解析
    USRP早期的產品的都是用的USB2.0接口,因為當時通信系統的吞吐量較小,所以不會限制使用。現在大部分外設都是用USB3.0或者乙太網網口作為外設接口。USB3.0的接口速度可以達到500MBps,基本能滿足大部分通信系統的需求。接著筆記本電腦通過USB3.0把數據傳輸給USRP B200。USRP最底下的兩個模塊是發送控制模塊和數字上變頻模塊(DUC)。
  • RFID射頻識別技術詳解之RFID系統構架與基本原理
    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幹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 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並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籤,操作快捷方便。短距離射頻產品不怕油漬、灰塵汙染等惡劣的環境,可在這樣的環境中替代條碼,例如用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跟蹤物體。
  • 矢量信號與射頻信號源有何區別?
    矢量信號與射頻信號源都可以做為測試信號源,下面我們分析下有各自的特點。配圖:來源於網絡一、矢量信號源介紹矢量信號發生器出現於 20 世紀 80 年代,採用中頻矢量調製方式結合射頻下變頻方式產生矢量調製信號。
  • 淺析幾類射頻通信接收機的工作原理
    淺析幾類射頻通信接收機的工作原理 king阿金 發表於 2019-10-20 10:15:06 1.超外差接收機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射頻衰落模擬器在信號衰落測試中的應用介紹
    圖1 傳輸過程中的信號衰落現象  眾所周知,對於諸如行動電話等無線設備應該在真實條件下進行測試,以確保它們的工作性能本文介紹如何配合使用帶有衰落選件功能的RS SMU200A矢量信號源和RS FSG(或 RS FSQ)信號分析儀快速和低成本地構建真實世界的測試場景。  2 衰落模擬的常見方法  有多種方法可以實現衰落模擬。通常最好的方法是在用來測試接收機的信號發生器的數字基帶部分產生衰落。
  • 大氣射頻等離子表面處理設備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種能放出像閃電一樣的大氣射頻等離子表面處理設備,包括特點、用途和組成等內容,供大家參考。排風扇:電路板工作發熱後及時散發熱量6. AC220V電源輸入:提供電源7. 主機到變壓器接線平臺:等離子發生器(主機)與變壓器的接口8. 變壓器到主機接線平臺:變壓器與等離子發生器(主機)的接口9.
  • LTE TDD測試介紹及Rohde & Schwarz 解決
    在這兩種雙工方式下,系統的大部分設計,尤其是高層協議方面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系統底層設計,尤其是物理層的設計上,由於FDD和TDD兩種雙工方式在物理特性上所固有的不同,LTE系統為TDD的工作方式進行了一系列專門的設計,這些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參考和繼承了TD-SCDMA的設計思想,下面我們對這些設計進行簡要的描述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