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這名字起初聽起來有些俗套,給人印象可能充其量是部《電子世界爭霸戰》之類的科幻快餐。
又或政治陰謀商業間諜之類的IT動作片。但看過之後你會發現這個原始碼的含義非比尋常,疊加了多重意義。
影片借用了多重世界的物理理論,輕而易舉將觀眾帶入邏輯漩渦不能自拔,不要說普通觀眾,就是物理學家也對這個概念雲山霧繞。
簡單來說量子多重世界是說在每一個量子結合點宇宙分成兩半,宇宙分裂過程不會停止,所有可能的世界都與我們共存。
物理學家弗蘭克曾說到「因為我們知道有無限多個與我們稍有不同的世界正過著與我們平行的生活。
我們知道每時每刻都有更多的世界出現並佔據我們的各種可供選擇的將來,這些想法縈繞心間,讓我們備受折磨」
片中博士的科學裝置可以解釋為將火車遇難者sean腦電磁餘波量子信息化,做成一個封閉的小量子信息包。
然後植入一段新代碼,新代碼可以在封閉量子包產生的無數多重小世界裡搜索目標。
但博士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量子世界擁有全部可能,那麼封閉的小量子信息包也會出現不是封閉的可能。
於是新代碼(男主人公Colter)利用這個可能成功跳躍到封閉的信息包外,延續並建立了新的開放世界。
有人說多重世界分為」先置「與」後置「,其實這是一個混淆的概念。
平分成另外兩個的宇宙前的宇宙也是無數多重疊宇宙當中的一個。
在這種情形下,每一個宇宙都像別的宇宙一樣是真實的,生活在每個宇宙中的人都會說他們的宇宙是真正的,其他宇宙是想像的或虛構的。
這就引申出一個哲學問題,主觀宇宙,或者說人擇原理宇宙。
對於《原始碼》這部影片,攝影機所跟蹤記錄的這個屏幕上的影像才是真實的宇宙。
甚至包括我們觀看這部電影的每位觀眾對於屏幕上的世界都是虛構的。
影片中男主人公始終是以直升機失事駕駛員Colter的面孔出現,這是一個絕對的主觀視角。
他的所有行為都是針對他處的宇宙。這也引發了一個殘酷的問題,那就是被他們所創造出新的多重宇宙中。
有很多宇宙中這列火車照樣爆炸,之後核彈照樣會在那個宇宙中的芝加哥成功爆炸而使大批那個宇宙中的人類死亡。
也有人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和自己對應的宇宙,over了,那個宇宙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說你沒有在那個宇宙,那個宇宙對你來講就是無。
片名《原始碼》既包含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計算機信息編碼的概念,暗示我們的世界只不過是信息的映射。
具有不確定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暗示世界的存在是由於本體或本源的主觀映射。
影片結尾Colter和christina來到芝加哥千禧公園中的英國雕塑家安尼什·卡普爾設計的cloud gate(雲門)面前。
巨大雕塑明亮的彎曲表面上隱隱映射出sean的面龐,由扭曲變成平直。
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原始碼」Colter,將在這個新分立的世界中以sean的形態延續下去。
英國雕塑家安尼什·卡普爾設計的cloud gate(雲門)
然而Colter也將面臨被捲入邏輯漩渦的風險,起碼這個時刻將有兩個擁有相同歷史的原始碼存活在一個世界裡。
當生物倉裡的只有半個身軀的Colter執行任務時,將會有兩個信息擁有同一個父親。
有點《恐怖油輪Triangle》和《時空罪惡Cronocrímenes, Los》中的疊加態的苗頭。
另外,不得不提幾個月前的《盜夢空間Inception 》,其中夢的概念可以完全轉換成多重世界的概念。
每一個進入夢境的時間點就是我們所說的量子多重世界的分化點,在《盜夢空間》中,一個人在睡覺點能分化成睡覺的人和夢中行動的人。
在量子世界中即每個量子點能分化出兩個世界。《盜夢空間》採用的是樹狀結構,而《原始碼》則是平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