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亞信會議)第四次峰會將於5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加強對話、信任與協作,共建和平、穩定與合作的新亞洲」。
據介紹,此次峰會預計共有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負責人或代表與會,其中包括11位國家元首、1位政府首腦及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各方對會議的重視反映了當前亞洲安全問題引發的關切,也表明亞信作為泛亞安全論壇的作用正在不斷上升。
當前,亞洲地區安全形勢複雜,有不少不穩定因素。如何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與威脅,是亞洲各國都在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觀察人士指出,藉助接任亞信主席國之機,中國將為亞信機制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消除亞洲傳統爭端。此次峰會對於提高亞洲的安全水平,特別是促進阿富汗穩定、推動伊核問題和巴以問題的解決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亞信會議
作為亞洲地區在安全領域最大的多邊論壇,亞信現有24個成員國、13個觀察員國和組織,橫跨亞洲各次區域,涵蓋不同社會制度、宗教、文化、經濟發展階段,具有廣泛代表性。
當前,亞信內部機制也日益完善,已建立起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峰會)、外長會議、高官委員會會議三級機制,建立了秘書處和主席國工作組等常設機構和機制,搭建起了各國間多層次官方對話平臺。「從1992年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倡議成立至今,亞信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考慮到其廣泛的代表性,由亞信擔負起建立亞洲安全合作機制這個重任是順理成章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劉古昌說。
亞洲:安全威脅和衝突動蕩的「重災區」「高危區」
亞洲是全球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又是安全威脅和衝突動蕩的「重災區」和「高危區」。
巴以衝突、伊朗核問題、朝鮮半島核問題、敘利亞危機、海洋權益爭端……傳統安全領域,舊挑戰和新問題並存;恐怖主義、跨國犯罪、自然災害、經濟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網絡安全……非傳統安全領域,各類挑戰同樣嚴峻。
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建超說,亞洲既有歷史遺留問題,又有現實利益磨擦;既有領土權益爭端,又有地緣政治博弈;既有亞洲一國自身和地區內部的問題,也有域外國家帶來的影響。
「在一個形勢如此複雜的地區,的確需要有一個集體安全合作機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說。
當前,安全合作是亞洲的一塊「短板」。特別是與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相比,安全合作機制建設明顯滯後,仍未形成一個完善的泛亞洲安全合作架構。
這固然與亞洲各國差異性較大有關,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思想還有一定市場,亞洲各國安全互信還有待加強。
缺少安全合作保駕護航,未來亞洲的經濟合作和可持續發展必然受到不利影響。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認為,加強安全合作已成為擺在亞洲國家面前的一個緊迫課題,亞洲新安全觀的提出無疑將有助於推動各國進一步達成共識,為亞洲安全合作機制建設打牢思想基礎。「多樣性是維持亞洲國家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積澱,而不是構建安全合作機制的阻力。」阮宗澤說,亞信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來開展對話、加強協作。
推進泛亞安全合作,需要各方加強溝通、凝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