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坦尚尼亞與肯亞之間,每年會有數計百萬的東非角馬大遷徙,是動物世界中一場波瀾壯闊的長徵,一場驗證適者生存的殘酷角力,自然界中的一大奇觀。而漫長遷徙路上的橫渡馬拉河,更是將這場大遷徙的艱難旅程推向高潮,一次又一次悲催的天國之渡。(攝影:春笛)
2012年CCTV拍攝並直播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節目,讓大多數國人得知了這一自然奇蹟,飽眼了動物大遷徙的悲催,從此也有更多的國人踏上了東非。
遷徙過程: 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動物散布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從東南面一直延伸到恩戈羅戈羅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充足的雨水為它們提供著充足的食物。
5月中後期,隨著旱季來臨,塞倫蓋蒂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漸消耗,漫長旱季讓動物飢腸轆轆,溫度高達35℃。約150萬匹的角馬、蹬羚、斑馬等數百萬食草動物為了生存,從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北上,跋涉1000多萬公裡,星夜兼程每天行軍近16公裡,有時隊伍綿延至40公裡了,展開近250萬年的動物大遷徙,追趕青草和水源。
6月是動物哺乳期,幾十萬角馬在遷徙路上降生。途中有一群特殊的護衛隊,以角馬為食的獅子、老虎、豺狼獵豹和豺狗等,虎視眈眈地緊跟其側,致使部分角馬「出師未捷身先死」而命喪黃泉!而新出生的小角馬更是成了他們的捕獵對象
7、8月,持續的乾旱令動物紛紛越境,在逃過埋伏在草原的獅狼虎豹後,他們又穿越馬拉河,從隱藏在水中的鱷魚口裡逃生後,它們來到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的自然保護區。一直待到9月,短短兩三個月後,它們再次不辭辛苦,追尋青草返回塞倫蓋蒂。
10月,塞倫蓋蒂的草原在雨水的滋潤下開始返青。同時,面積只有塞倫蓋蒂約十分之一的馬賽馬拉並不足以維持數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動物們再從東線南遷到塞倫蓋蒂,回遷一直持續到11月。
12月,動物各自回到故園,休養生息,繁殖後代,補充途中喪失的大量同類。飢餓、乾渴、體力不支、被天敵獵食......只有30%的幸運者能回到出發地。而跟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旅途中「製造」出的新生命。
遷徙主角: 斑馬:遷徙數量約20萬隻,是軍團的先鋒,善以鋒牙齒咀嚼草莖頂部。 角馬:約150萬隻,是最令人矚目的主力軍,所以,動物大遷徙又被稱作「角馬大遷徙」。 蹬羚:約50萬隻,是軍團的壓陣官。角馬離開後,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是後面蹬羚的美食。
角馬的大遷徙,周而復始在坦桑尼塞倫蓋蒂草原、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肯亞馬賽馬拉草原三大草原之間的遷徙。三個大草原上的遷徙旅途中,需要穿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河流,其中以橫渡河道最寬,水量最大,河中充滿著兇猛的尼羅鱷和河馬的馬拉河最為艱難,最為慘烈。
馬拉河流發源於肯亞多雨的山區,在馬賽馬拉草原中央與塔雷克河匯集後流經坦尚尼亞,向西注入維多利亞湖。3-6月的雨季,河水會陡然上漲,水流異常川急,河道寬至30餘米,馬拉河最主要的過河點有的河段更是兩旁陡峭的坡度,而河對岸便是動物們最後的目的地。湍急的河流對於動物是一個強大的無形殺手,水中稍有體力不支便會溺水而亡;水中隱藏著的還有蓄勢待發的鱷魚,他們是上億年的活化石,牙齒異常兇猛。
年復一年的遷徙也多少讓很多角馬有了過河的經歷和經驗,顯然他們也知道這裡充滿著險惡和危機。但即便知道有危險,即便知道腳下有兇猛的鱷魚,危險的河馬,也會奮不顧身,衝下河去。
角馬過河前,角馬首領首當其衝試探各個河流段水流深淺,眾多角馬聚集到河邊靜觀其變,當角馬首領試探出合適的過河點,便縱身一躍跳入河中,其他的角馬緊隨其後紛紛跳下河去。角馬一旦開始過河,即便是赴湯蹈火,也已經沒有回頭的餘地,只有盡洪荒之力,以最快速度奮力遊向對岸。
悲壯的過河開始了……狂奔的斑馬與角馬
大批的過角馬襲擾了沉睡中的河馬群,河馬的嘴大,在陸地上屬於食草動物,性格較溫和;吃飽喝足,喜歡潛水到河裡休息,在河中的領地意識很強,凡是侵犯其領地著必「殺之而後快」,過河大軍危險無處不在。被河馬咬死的角馬
大批死亡的角馬屍體,屍橫遍野……
過到河對岸的角馬,他們成功了,他們躲過了一次死亡危險,等待他們的是岸上的綠草和其他動物一起相處的和諧環境。 東非角馬大遷徙,是一幅氣壯山河,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巨幅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