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歲
伽利略逝於1642年1月8日
霍金生於1942年1月8日
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
霍金逝於2018年3月14日
時間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讓有趣的靈魂相遇。
霍金的時間戳
1942年,出生於英國牛津。
1959年,在牛津取得自然科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3年後前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
1963年,被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醫生當時認為,他只能存活2-3年。
1970年,和羅傑·彭羅斯將黑洞的數學原理應用到了整個宇宙,證明在遙遠的過去曾存在過一個奇點:一個時空曲率無限高的區域。
1985年,因肺炎而漸喪失說話能力,只能靠右眼的肌肉移動特製眼鏡的按鈕,操作發聲器「講話」。
1988年,霍金出版《時間簡史》,解釋宇宙、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物理學理論。
2012年,在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
2017年,預言2600年能源消耗增加,地球或將變成「火球」。
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
霍金的一生沒有大起大落,但同樣波瀾壯闊。
21歲時,霍金便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導致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從此與疾病開始了超過半個世紀的鬥爭,但這並沒有使他停下奔跑的腳步,他順利完成了博士論文,研究黑洞理論,寫作時間簡史,參與電視劇,開微博,他還結過兩次婚,並育有三個孩子。
在與疾病抗爭之外,霍金的科研成果更加耀眼。霍金1976年提出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即黑洞在形成中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但一旦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所有信息就隨之消失,與量子力學認定該類物質信息永不會完全消失的理論相矛盾。這就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之後,他將他的理論研究寫成書,就是後來在全球暢銷經久不息的《時間簡史》,主要介紹了什麼是宇宙、宇宙發展的最新狀況和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解釋了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物理學理論,至今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萬冊,但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及其艱澀,因此也被人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
2001年,他又出了一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圖解為讀者講述了宇宙的起源。
一個21歲就坐在輪椅上的人,用大腦改變了人類歷史,贏得了全世界尊重。
但如果你認為霍金的生活就只有宇宙研究,那你就錯了,霍金也會玩微博,還拍了電視劇,過了一把戲癮。
霍金的最後一條微博回復了王俊凱
霍金在《星際迷航:下一代》中客串自己,與扮演牛頓、愛因斯坦的演員一起打牌
霍金與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男主「謝爾頓」
時間會定格,但價值早已超越空間界限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任何一個節點都可以創造價值,只要他願意,他可以讓全世界都分享他所生產的信息的價值。在現實世界裡,霍金就是那個願意並始終致力於為全世界傳遞價值的人,霍金雖然逝世了,但他給全人類留下的價值財富,早已突破了空間的界限。
即使晚年病情發展,全身陷入癱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但霍金還繼續通過語音合成器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鼓勵年輕人參與科學研究,光是來中國發表演講就有3次。
霍金曾赴中國多所高校演講,發文鼓勵中國考生
1985年,第一次來中國,他在科大水上講演廳作天體物理的學術報告。
2002年,第二次來中國,他在北京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
2006年,第三次來中國,他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並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霍金從未停止過擔心人類的未來,他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險之一」,而川普帶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最讓他擔心。「我們現在正在接近全球變暖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川普的決定可能把地球推過這個臨界點,讓地球變得像金星一樣,溫度達到250度,天上下硫酸雨。」
霍金認為,要擺脫這場災難,只能去尋找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向外擴散可能是我們自救的唯一方式,我深信人類必須離開地球。」霍金對宇宙,對太空有著神一般的信仰,他始終希望能夠登上太空,維珍集團創始人理察·布蘭森已經為霍金在「維珍銀河商旅飛船」上預留了一個位置。遺憾的是,霍金最終未能實現這個心願。
2007年4月26日,65歲的霍金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乘坐一架民用飛機,體驗了夢寐以求的太空失重。
霍金還以他的堅持和執著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他有很多經典名言:
「人生如果不好玩,那就是一場悲劇。」「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我不怕死,但我不急著去死。我還有很多事想做。」「保持好奇心,無論生活是什麼樣子,總有一些是你能夠去做、並且能夠做成功的事情——重要的事,不要放棄。「第一,永遠抬頭看天上的星星,而不是你的腳;第二,永不放棄工作,工作賜予你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沒了工作,人生就是一場空;第三,如果你很幸運的找到了真愛,千萬不要忘記她的存在,更不要輕易離開」。「當你面對困難時,生氣不是個好對策。我的方法是不斷的思考問題的根本,並且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有些時候,我甚至花好幾年才看到答案,以黑洞和訊息遺失的例子來說,我花了29年才找到答案」。
評價一個人,不是看他擁有什麼,而是看他以何種方式被人記住。
再見,霍金。致敬,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