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諾獎季,不少國人仿佛患上了「諾獎焦慮症」,有關的反思與出招兒文章連篇累牘,但鮮見有真知灼見的高論。那麼,拿諾獎有章可循嗎?有「譜」可依嗎?介個嘛,真的可以有。
愛因斯坦以劃時代的科學貢獻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基礎——相對論和量子論。當有人問及愛因斯坦成功的秘決時,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22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Y代表正確的方向(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一樣有用。」經常拿到諾獎,既是國家科技政策的成功標誌之一,也是個人科研生涯的成功標誌之一。既然愛因斯坦按照這個「公式」,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那麼對其他人取得成功乃至收穫諾獎,也應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要想得諾獎,首先得作出有重大價值的原創性成果,這無需爭議。下面,咱逐條剖析下,看看這樣做能否增加拿諾獎的機會。
1、首先,勤奮幾乎是通向成功的必備要素,這是每個人可以通過意志力達到的。著名的科學發明家愛迪生也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的天才,而大家所看到的天才,實際上需要99%的汗水加1%的靈感。由此可見,就算再有創造力的天才,也需老老實實地勤奮努力,如今年的物理學諾獎得主Donna Strickland,沒有那次的「偶然加班」,恐怕接不到來自瑞典的電話。再者,靈感通常光顧有準備的人——長期耕耘的勤奮者,而非期待天上掉餡餅的人——懶散者。大家曉得,因為容易摘的「蘋果」被「牛頓」們摘走了,在科研上留給我們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了,在任何領域要想取得一點重要突破,談何容易。科學是一門實證主義哲學,需要自由開放的創想和勤勤懇懇的工作,沒有豐富的多學科知識做鋪墊,沒有長期的科研積累,何來捅破那層「窗戶紙」的靈感呢?解決或突破任何科技難題,需要科學家夥經歷長期艱苦卓絕的探索才有可能實現,任何懈怠都可能功虧一簣。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就強調過勤奮鑽研和知識積累的重要性,他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好奇心而非功利心是科學家夥產生無窮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它能激發人們去探索奧秘,獻身科學,享受科研樂趣,取得科學成就。
2、其次,是正確的方向。對國家政策層面而言,一是制訂的任何科研評價舉措,得符合科學自身發展規律,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倡導以成果內涵而非論文發表的期刊檔次論英雄的價值導向,決不能助長急功近利的歪風邪氣;二是制訂的任何人才選拔舉措,得有益於人才在合適「土壤」中的自然成長,而不是「拔苗助長」。對個人層面而言,勤奮只能說明比其他人跑的長久而已,但若科研方向不對,可能距成功的目的地越來越遠。當然,「跟風」雖在某種程度上保證科研方向不會「跑偏」,但這樣的研究意義不大,拿諾獎勢必比登天還難。為了使科研方向基本保持在正確軌道上,得獨立深度思考,不斷凝練關鍵科學問題,如此可減少走彎路的機會。
3、最後,是少說廢話。少說多做,勤於思考和嘗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若耐不住寂寞不能靜心科研,整天想著「名利」而頻頻「灌水」,有一點微不足道的進展就沾沾自喜,在媒體上廣而告之故弄玄虛,甚至吹噓成「諾獎級」成果,乃自欺欺人耳,在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庫中留不下一點痕跡,最終悔之晚矣。
若我們按照上述「公式」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有望不斷湧現一大批重要原創性成果,正所謂「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則拿諾獎的機會就會大增。至於某項成果能不能拿得到諾獎,要以平常心待之,管那麼多幹嘛,拿到更好,拿不到也沒關係,反正「槓槓」的成果實實在在擺在那兒,只要能真正提高科技水平和促進社會進步,地球村人民絕不會吝嗇讚美滴!
文/秦四清
來源:科學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