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是古人在詩句中描述的畫面。
12月21日,在桂林市區中心也出現了這樣的美景,但不是一行白鷺,而是一群群白鷺。
在灕江市區段淨瓶山與淨瓶山大橋之間的這塊水域的水草植被上,棲息了大量白鷺,它們成群結隊的在水中捕魚,在枝頭休息,在天空翱翔,一眼望去十分壯觀。
從灕江活動壅水科學試驗項目水壩沿江往上遊行去,江水清澈、山水相映,成群結隊的白鷺繞江飛翔,風景優美。
灕江城市段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麼多白鷺的?家住灕江邊,以前長年撐竹排打魚的55歲的黃師傅給出了答案,「這些鳥去年就開始大批量住在這裡了,前些年也有但也只是三五隻沒有這麼多。」住在附近,每天都在灕江兩岸散步的黃師傅作為旁觀者倒是很清楚這回事,因為附近就是灕江壅水堤壩,自建起來使用後灕江水量逐步豐盈,水中植被也多了起來,小魚小蝦也多了,鳥兒就有了合適棲息地。
加上現在灕江水上管理很嚴了,沒有了私自亂撐船撐竹筏捕魚等現象,這一段水域也沒有遊船,自然鳥就多了。「這鳥十分警覺怕人的,只在樹木多的地方停留,一有船靠近就會飛走,好多年前還見過有捕殺來吃的,現在都沒有了。」
環境變美水鳥出現這一變化,作為該段灕江水域的主管責任部門,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綜合執法支隊一大隊大隊長鬱亮總結為四點:其一規範管理了自用排筏的航道和時間,二為對電魚非法捕魚行為大力打擊,三是雍水壩的作用使得水位上升,最後是灕江的保潔施行聯動機制,對衛生死角及時清理。
為了保護好灕江,鬱亮表示將不予餘力:「全隊今年以來共開展「四亂一髒」整治行動132次,收繳地籠170條約3020米,清理私墾菜地40處,拆除釣魚平臺131個約180平方;拆除亂搭建鐵棚、傘棚9處約260平方;清理了灕江沿岸垃圾40餘噸約2100平方等。」
灕江活動壅水科學試驗項目自2017年啟動建設實施以來,灕江城市段常年保持碧波蕩漾、山水相映的景觀,極大緩解了灕江城市段枯水狀況,生態景觀環境明顯改善,實現了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
來源丨記者唐侃 通訊員唐舒之
值班校對丨全 元
值班編輯丨邢 剛
值班主任丨黃凌豔
桂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