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研團隊自主開發出高性能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體系

2020-11-04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王健高 通訊員劉佳 宋德朋

11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武建飛研究員帶領的先進儲能材料與技術研究組,立足前沿,針對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發展瓶頸開發了多項改性策略和關鍵技術,取得了重要成果(Journal of Alloys andCompounds, 744 (2018):41-50,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online;專利CN201911201192.1,CN201811106607.2,CN202010098277.8),為解決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的發展難題奠定了研究基礎。

隨著電動汽車的持續發展,對於長續航動力鋰電池的需求日益增加。富鋰錳基鋰電池正極材料因其高比容量、高工作電壓、熱穩定性好、低成本等優點一直備受關注,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動力型正極材料。但是其本身在循環中首效低、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差、電壓衰降嚴重、無相匹配的高壓電解液等缺點阻礙了其進一步商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

作為動力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鈷起到穩定材料結構和提高循環、倍率性能的重要作用。然而,鈷作為不可再生金屬,資源量稀缺,有限的鈷資源無法支撐新能源汽車無限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鈷對正極材料本身的成本影響也很大。由於鈷需求的增加,鈷的價格在過去幾年持續增長,這對電池行業的低成本是一個挑戰。鈷的稀缺和高價格將逐漸限制電動汽車市場的未來,如果將電池中的鈷成分降低甚至取消,電動車將會更具性價比。因此,開發鈷含量較低的正極材料至關重要,低鈷甚至無鈷逐漸成為了電池發展的趨勢,無鈷電池正是基於這一現實情況而誕生。自從特斯拉提出「無鈷電池」的口號之後,牽出了業界在無鈷電池上的多方面努力。眾所周知,正極材料中去鈷或者少鈷,面臨的技術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解決鋰鎳混排以及金屬溶出的問題,否則正極材料的穩定性、循環性能、倍率性都非常差。普遍的「無鈷」概念是將正極材料中的鈷含量降低,進而用摻雜包覆其它元素的方法來「補償」,從而保證正極材料的結構穩定性。

武建飛研究組不斷跟進行業發展動態,在高性能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基礎上繼續開展了無鈷正極材料的研究。近日,該研究組在富鋰正極材料的基礎上實現無鈷化,成功開發出高性能無鈷富鋰錳基正極電池體系,這不僅降低了正極材料的成本,而且進一步提升了富鋰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可謂是一舉兩得。該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首次放電比容量達到250 mAh·g-1(圖1A)的同時,去鈷後的富鋰正極材料反而其循環壽命得到大幅提升,在0.5C倍率下經過300次充放電循環後仍有96%的高容量保持率(普通富鋰正極材料只有50%,圖1B)。倍率性能也獲得極大地改善而且回復率高(圖1C)。更重要的是,該無鈷富鋰錳基體系對抑制循環過程中的電壓衰降表現非常出色,經過100圈循環後幾乎沒有明顯的電壓衰降(圖1F);即使經過大電流的長循環,正極材料的結構也能保持很好的穩定性(圖1L)。同時,該體系使用了比普通體系更低濃度的鋰鹽電解液(<1M-LiPF6),在大幅度提升無鈷富鋰材料的電化學性能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電池體系的成本。

據介紹,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體系的開發,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正極材料無鈷化,大大降低了正極材料的成本,而且突破性的提高了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並且更好的抑制了循環過程中的電壓平臺衰降,這將更加凸顯富鋰正極材料在與其他正極材料中的競爭優勢。對於電池行業而言,這不僅可以使鋰電池成本降低,壽命提升,同時可以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為長續航動力鋰電池提供了關鍵的材料解決方案。該體系的開發將豐富無鈷電池市場,進一步推動無鈷電池發展,並且有望實現無鈷富鋰錳基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應用,具有很大的商業化前途和應用價值(專利CN202011120181.3)。


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體系的電化學性能(A-F)和相關結構表徵(G-L) 宋德朋 供圖

編輯:張琦琪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高性能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體系
    近日,該研究組在富鋰正極材料的基礎上實現無鈷化,成功開發出高性能無鈷富鋰錳基正極電池體系,這不僅降低了正極材料的成本,而且進一步提升了富鋰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可謂是一舉兩得。該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首次放電比容量達到250 mAh·g-1(圖2A)的同時,去鈷後的富鋰正極材料反而其循環壽命得到大幅提升,在0.5C倍率下經過300次充放電循環後仍有96%的高容量保持率(普通富鋰正極材料只有50%,圖2B)。此外,倍率性能也獲得極大地改善而且回復率高(圖2C)。
  • 【SNEC峰會】江特鋰電常務副總胡偉: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現狀及...
    我來自江特鋰電。陳博士前面講到富鋰錳基電池的應用情況,我今天的匯報題目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產業化現狀及應用前景分析》。今天的匯報內容分四個層面展開。第一方面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概況,第二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現狀,第三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應用前景分析,第四是公司情況。
  • 新一代動力鋰電池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研究獲進展
    從技術層面看,採用更高比容量的正負極材料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在目前已知正極材料中,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放電比容量高達300mAh/g,是當前商業化應用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等正極材料放電比容量的一倍左右,因而被視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動力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理想之選。
  • 富鋰錳基動力電池將有望成為未來鋰電必然趨勢
    在已知正極材料中,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放電比容量達250毫安時/克以上,幾乎是目前已商業化正極材料實際容量的兩倍左右;同時這種材料以較便宜的錳元素為主,貴重金屬含量少,與常用的鈷酸鋰和鎳鈷錳三元系正極材料相比,不僅成本低,而且安全性好。因此,富鋰錳基正極材料被視為下一代鋰動力電池的理想之選,是鋰電池突破400瓦時/公斤,甚至500瓦時/公斤的技術關鍵。
  • 曹餘良&夏定國:表面質子化和包覆雙功能粘結劑抑制富鋰錳基正極...
    目前商業化的正極材料如鈷酸鋰、三元材料、磷酸鐵鋰等,它們的比容量都不超過200mAh g-1,因此,發展高比容量的正極材料是打破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瓶頸的首要任務。富鋰錳基正極材料(LRMO)可釋放出250mAh g-1以上的比容量,因而被視為構建新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最佳正極材料選擇。
  • 對話新能源|富鋰錳基電池會是未來鋰電的發展主流嗎?
    在這種情況下,富鋰錳基材料電池就應運而生。然而,富鋰錳基電池會是未來鋰電池的發展主流嗎?而目前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比容量很低,在電池中的質量非常大。而在已知正極材料中,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放電比容量達250毫安時/克以上,幾乎是目前已商業化正極材料實際容量的兩倍左右。同時,這種材料以較便宜的錳元素為主,貴重金屬含量少,與常用的鈷酸鋰和鎳鈷錳三元系正極材料相比,不僅成本低,而且安全性好。因此,富鋰錳基正極材料被視為下一代鋰動力電池的理想之選。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28 星期三
    科研進展1、空間中心提出激波再形成證據2、海洋所培育出水產新品種「海蠣1號」3、合肥研究院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4、青島能源所開發出高性能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體系
  • 上海大學魯雄剛教授團隊開發出高性能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
    由於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空間有限,隨著對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大幅提升,動力電池向鎳鈷錳NCM三元材料轉換已成為必然選擇。然而,安全性較差的有機系電解液仍舊阻礙了鋰離子電池邁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鑑於此,發展安全係數高、易於製備、離子電導率高的水系電解液展現出巨大的競爭力。
  • 頂尖期刊《Adv Mater》:美國開發出新一代無鈷正極材料
    在過去的十年中,大量的研究致力於改進這些系統中的正極材料,以產生安全、低成本、高容量的正電極。從第一個商業化的正極材料鋰鈷氧化物(LiCoO2)到現在的主力鋰鈷錳鎳酸鹽(NCM)和鋰鈷鋁(NCA)鎳酸鹽,大部分的研究和開發都圍繞著含鈷材料。鈷開發研究所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58%的鈷產量已經用於眾多不同的工業和國防應用,如超級合金、催化劑、磁體和顏料等。
  • 盤點未來10大最具潛力的鋰電池新材料
    5、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高容量是鋰電池的發展方向之一,但當前的正極材料中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為580Wh/kg,鎳鈷錳酸鋰的能量密度為750Wh/kg,都偏低。富鋰錳基的理論能量密度可達到900Wh/kg,成為研發熱點。富鋰錳基作為正極材料的優勢有:1、能量密度高;2、主要原材料豐富。
  • ORNL開發新型無鈷正極 有望提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
    據外媒報導,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全新系列正極,有望取代目前鋰離子電池中常用的昂貴鈷正極,為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提供動力。(圖片來源:ORNL)新型正極名為NFA(鎳、鐵和鋁基正極)。這種材料是鎳酸鋰的衍生物,可用於製造鋰離子電池的正極,並具有充電速度快、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和壽命長等優勢。
  • 石墨烯/碳納米管最具潛力材料藏大招
    矽碳複合材料作為未來負極材料的一種,其理論克容量約為4200mAh/g以上,比石墨類負極的372mAh/g高出了10倍有餘,其產業化後,將大大提升電池的容量。現在矽碳複合材料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膨脹可達300%,這會導致矽材料顆粒粉化,造成材料容量損失。同時吸液能力差。 循環壽命差。
  • 2019年中國鋰電池正極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下遊產業鏈驅動行業...
    由於我國正極材料產能主要集中在低端產品,在一些高端產品,比如高性能三元材料等領域目前產能仍有不足。因此,鋰電正極材料行業目前整體來看處於供大於求的階段,未來主要驅動力來自於動力電池的需求增長情況。並且在產品分布方面,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
  • Small:同構陰離子取代的高性能鈉電磷酸鹽正極材料
    鈉離子電池表現出的自然界中鈉儲量豐富等優點,使其成為了低成本大規模化儲能的最佳電池體系之一。為了開發優異的鈉離子電池,高性能正極材料的設計製備是關鍵,決定著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等主要儲能參數。
  • 研究人員開發了全新系列正極 有望取代鋰離子電池中常用的昂貴鈷正極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全新系列正極,有望取代目前鋰離子電池中常用的昂貴鈷正極,為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提供動力。新型正極名為NFA(鎳、鐵和鋁基正極)。這種材料是鎳酸鋰的衍生物,可用於製造鋰離子電池的正極,並具有充電速度快、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和壽命長等優勢。
  • 未來10大最具潛力的鋰電池新材料
    矽碳複合材料作為未來負極材料的一種,其理論克容量約為4200mAh/g以上,比石墨類負極的372mAh/g高出了10倍有餘,其產業化後,將大大提升電池的容量。現在矽碳複合材料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膨脹可達300%,這會導致矽材料顆粒粉化,造成材料容量損失。同時吸液能力差。循環壽命差。
  • 超穩定錳基正極材料助力鋰離子電池可持續性|《自然-可持續性》論文
    《自然-可持續性》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LiMnO2stabilized by interfacial orbital ordering for sustain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報導了一種用於鋰離子電池的超穩定的錳基正極材料LiM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