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0後大專生巫小成因控制十幾萬個攝像頭、出售會員供人偷窺,被北京市朝陽區法院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罰金人民幣十萬元。此事件又引發了幫尼菌對市場輿論影響的擔憂!
通過別人的攝像頭進行偷窺
巫小成生於1991年,2018年4月,他開始經營「上帝之眼」APP。「上帝之眼」的推廣語極具誘惑性:「家庭攝像頭破解,看最真實的畫面,滿足你的偷窺欲望……」
巫小成判決書顯示,在APP裡是一些人家裡安裝的攝像頭的監控畫面,有人花368元購買半年會員,就可以看到16個畫面。
(某軟體下載網站上的「上帝之眼」下載頁面介紹)
由於這款軟體在國內影響比較大,很多人去破解伺服器,巫小成又將『上帝之眼』內攝像頭的數據全部轉移到『藍眼睛』APP裡。據巫小成供述稱,「APP 的註冊用戶大概有1萬多,按照充值會員收費有68、368、668三個層次,普通會員一次能看到4個畫面,高級點的能看到8個畫面,最高級的一次能刷出16個畫面,純利潤大概50多萬元。」
「上帝之眼」和「藍眼睛」涉及攝像頭18萬餘個,攝像頭地區分布在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
初始密碼便可入侵攝像頭
巫小成是如何做到控制數量如此之多的家用攝像頭的?
據巫小成供述稱,「藍眼睛」APP裡有一個資料庫,APP裡的數據是他從其他人的的APP中通過反編譯軟體獲取的,主要是一個品牌攝像頭的用戶名和密碼,「在這個基礎上我搭建了自己的APP,通過指令調取數據裡的用戶名和密碼就能實現入侵並控制相關攝像頭」。
判決書顯示,巫小成案中有3名被害人稱,他們使用的攝像頭都是「EASY N」品牌的,但攝像頭的密碼和帳戶沒有外洩過。
據幫尼菌查詢,EASY N屬於深圳市普順達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攝像頭品牌。曾有媒體在網絡安全開源資料庫中隨機搜索20臺「EASY N」攝像頭進行測試,其中有11臺僅僅通過guest帳號(guest帳戶為來賓帳戶,用戶權限一般有限)和默認密碼便可以登錄觀看「現場直播」。
該公司一位工程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存在該款漏洞的產品系「好多年以前的產品」,「用戶如果沒有改guest和user的密碼,是可以通過IP位址進入攝像機」。
事實上,家用攝像頭的信息安全問題早已見諸報端。新華社今年1月曾報導,在「雲視通」「有看頭」「360攝像機」的百度貼吧裡,存在大量售賣家庭智能攝像頭破解方法和家庭生活視頻的帖子、留言,售賣價格從20至300元不等。
隱私安全再探討
攝像頭原本是人員安全、生產安全以及經濟安全的產物。這兩年,特別是家用監控攝像頭關於信息安全的問題報導的不少,本來民用安防是極好的市場,但一個「隱私信息安全」問題就足以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經過了這麼多洩密事件的發生,也讓大家不得不去關注到更具體的個人隱私問題了。
當下,很多攝像頭在實際使用中,確實存在被黑客破解、攻入的可能。尤其是一些沒有品牌保障的小廠商設備,原理在於這種設備使用公開的網絡埠或者只是通過弱口令進行加密,讓黑客有可乘之機,通過一些掃描軟體,攻破攝像頭的IP位址,之後只要將被破解的IP位址、帳號、密碼等輸入播放軟體,就可以實現偷窺,不被覺察。現在甚至有專門的分享網站,以類似直播的方式公開畫面,這些非法手段是對用戶個人隱私的極大侵犯。
從產品設計上說,要應對這種隱私洩露,首先是攝像頭出品方的產品不採用任何公開的網絡接口,同時在數據傳輸上採用高強度的動態加密系統。這就要求出品方在成本上需要更多投入,顯示在前端的效果是攝像機的綁定和登錄,由伺服器隨機生成的令牌,無任何默認的用戶名密碼。另外通過雲端儲存等技術手段,也能夠做到更高的安全級別。
但對大多數用戶來說,很難直觀感知和判斷後臺的數據安全級別。所以在購買時,應該優先選擇有品牌的攝像機,設置帳號時,參考其它保護個人隱私的常識,即避免使用拼音、單詞、生日電話等公開信息,畢竟網絡黑產始終是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除此之外,最簡單的防範措施是在使用攝像機的時候,調整合適的擺放位置,避免攝像頭視野中出現臥室、洗手間等過多私密區域,減少隱私洩露的風險。或者乾脆通過攝像機的設置,在需要時選擇性開始攝像機監控。
新痛點也是新機會?
人類歷史上的各種社會形態,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一種風險社會,但當下不僅是風險社會,還是高風險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幫助我們化解多少來自大自然的風險,而人為的,也就是社會化的風險,例如偷盜、家人安全等等,通過視頻等監控技術手段來防範和化解風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因此,家用攝像頭的普及仍是大勢所趨。
不過,對於監控攝像頭的品牌廠商來說,隱私安全的痛點或許也意味的著新的商機。
當下,連蘋果手機也敏銳嗅到市場新的商機,推出了主打個人信息隱私安全的蘋果手機。
市場痛點讓很多監控攝像頭生產廠商開始回到攝像頭安全的本身去思考產品,去研發新的產品。
目前,在AI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具有安全加密功能的攝像頭產品或將是未來市場一個新的亮點。
部分參考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新京報、36氪,圖片來源網絡
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