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肥牛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原始人和現代人
腦子開發程度相差甚大,難道真與兩者飲食相關嗎?生吃肉真的會沒腦子嗎?原始人的飲食一直是血淋林都嗎?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質條件之一。古人云,「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飢,故食為至急」。
人類在原始時期,主要是以吃植物性食物為主,食物來源包括天然漿果、殼果、塊莖、塊根、嫩葉、幼芽和菌類。此外。還捕食一些小動物,如昆蟲、龜、蜥蜴、鴿鳥、兔等。約從舊石器時代起,原始人的食物結構中,動物的比例顯著升高。
由於早期的原始人尚未開始用火,所以只能將捉獲到的飛禽走獸、蚌蛤魚蟲生吞活剝,採集到的根莖果實,也是生吃的。《禮記禮運》中講道,「古者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茹毛飲血的典故也由此而來。眾所周知,生食有害於健康,未經熟化的食物中,含有許多病毒、細菌,很容易致病。
正如《韓非子》所記:「上古之世……民食果爾、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
茹毛飲血雖有不利於健康的一面。但食肉促進了人體的發育,特別是腦的發展。恩格斯曾指出,肉類食物在幾乎是現成地包含著為身體新陳代謝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縮短了消化過程以及身體內其他植物性的即與植物生活現象相適應的過程的時間,因此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來過真正動物的生活。
既吃植物也吃肉類的習慣,大大地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體力和獨立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肉類食物對腦子的影響;腦髓因此得到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為本身的營養和發展所需。製造石器是人類文化的源頭,它不僅劃開了人與動物間的界限,而且成為徵服自然的最初的武器。
生活在距今約八十萬年前的藍田人的文化遺存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現已發現的約有五十多件,包括尖狀器、砍砸器、石錘、刮削器、石片、石核等。尖狀器是切割獸肉及挖掘植物根莖的工具,刮削器用來刮削木棒和剝取獸皮,砍砸器用於砍砸食物。這一時期的石器雖然還十分粗糙,但已可以對食物進行初步的加工處理,為原始烹飪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人類用火起始於何時
古希臘神話中講述了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火的故事,「他摘取木本茴香的一枝,走到太陽車那裡,當它從天上馳過,他將樹枝伸到它的火焰裡,直到樹枝燃燒。」這雖屬神話,但是已表明人們非,常重視火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十分敬仰火的發明者。
《周禮含文嘉》載:「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獸。」《夢粱錄》云:「寒食第三日, 即清明節,每歲禁中命小內侍於閣門前,用榆木鑽火,先進者賜金碗,絹三匹。」《古史考》亦云:「古者茹毛飲血, 燧人氏鑽火,始裹肉而燔之,日炮。」
這些關於燧人鑽火的記載儘管是傳說,但要阜於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傳說,而且更具現實性和說服力。我國從二百五十萬年前的元謀人遺址,至六、七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遺址,都留有用火的印記。在元謀人遺址的地層裡,炭屑的厚度約有三米;北京人遺址中的灰燼和灰屑更多,有些成堆,有些成層,有一處灰燼層厚達六米。這兩處遺址相當於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前期和中期。
火的使用是人類第一次能源革命的開端,它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使人類生活進入了一個文明的新時代。其次,利用自然火改善了原始人的生活狀況。夜間,原始人在其棲息的地方燃上一堆篝火,解決了晚上的照明問題,並可防止各種野獸的偷襲,從而能獲得安逸的睡眠。另外,火又可防潮禦寒。
原始人掌握了生存領域的拓展提高了原始人的生存適應能力
當原始人掌握了生存領域的拓展提高了原始人的生存適應能力,同時使他們的體質和智力(特別是智力)得以顯著發展。過去原始人只能撿拾一些礫石和風化石來打制石器,自從懂得了用火之後,他們就可用火燒水潑的方式從巖層中剝落大量的片狀石塊,源源不斷地打制所需的石器。
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廣東南海縣的西樵山、四川漢源縣的富林鎮和內蒙古大青山南麓的大窯村發現了石器時代火燒水潑開採石料和打制石器的遺蹟。用火可以制舟,即在一段整木上燒出一道深槽,製成獨木舟,實現了水上捕撈。木棒是原始人的重要生產工具之一,用火可以使木棒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如將木棒變尖、彎曲切斷,而且,經過火烤的木棒防腐耐用。此外,火的使用和複合生產工具的發明共同提高了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擴充了食源。
這些工具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獵取陸棲動物的效力,而且擴大了對水生和空中動物的獵獲範圍,從而使原始人的食源不斷地得以擴充。北京山頂洞人(約一萬八千年前)的食源包括狗獾、刺蝟、狐狸、鼠類、鴕鳥、鹿類、野兔、野牛、野豬、蝸牛、河蚌、青魚等。獨石仔人(約一萬六千年前,廣東陽春縣獨石仔洞穴出土)的食源也很豐富,他們經常可捕到犀牛、水牛、水獺、水鹿、巨貓、黑熊、雲豹、豪豬、金貓、小靈貓、麝香貓、獼猴、鼠類、鯉魚、蜆、田螺、蚌等。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