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1月05日訊元旦期間,微信朋友圈流傳著這樣一條消息:有位醫生在患者眼中取出3條活蟲。微信裡還附有兩張從眼中取活蟲的驚悚照片。昨天,記者採訪浙大明州醫院眼科主任周谷平證實,這條微信所發內容是真實的。
疾控專家表示,這名患者應該是結膜吸吮線蟲入眼,能夠寄生人體的其實不光是吸吮線蟲,肺吸蟲、裂頭蚴絛蟲、鉤蟲、蟯蟲……能夠寄生人體的蟲子多種多樣,大家不得不防啊!
3條細線般白蟲困擾患者2個月
提醒:養貓養狗者要勤洗手
記者看到,一位醫生朋友在微信裡轉發:「養狗養貓的進來看下(轉自一位醫生師兄的發布,膽小慎點)。今早門診一位患者眼睛裡,發現活的會動的3條那麼長的寄生蟲!目前看,可能是結膜吸吮線蟲,養狗養貓的易感染!幸虧頭顱CT顯示腦子裡沒有……此外,不能排除絛蟲裂頭蚴,所以吃沒煮熟的青蛙、蛇肉,也要當心!」
配發的圖片中,醫生用專業工具撐開眼瞼,從眼中夾出一條半透明的白色蟲子,照片看起來十分驚悚,如同恐怖美劇《血族》裡的場景。
周谷平告訴記者:1月2日上午,眼科門診來了一名57歲的貴州婦女,她說自己眼睛一直不舒服,發紅,流淚,有異物感,有兩個多月之久,實在不行了,才來就診。
因為她有沙眼、淚道阻塞等症狀,周谷平讓護士為她進行淚道衝洗,衝洗進行到一半時,細心的護士發現她的眼裡似乎有東西在蠕動,趕緊找周谷平匯報。
周國平進一步診治,竟從這名婦女眼中夾出3條細細的白蟲子,這可把周圍的醫護人員都嚇了一跳,「這蟲子靈活得很,一碰就遊走到結膜囊深部。」
蟲子取出後,她表示眼睛立即舒服了許多。但為了防止還有遺漏,周國平又為這名婦女仔細檢查了眼睛,還拍了頭顱CT,所幸蟲子還沒有鑽到腦子裡。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還約了這名婦女過兩天做進一步複查。
從醫40年,周谷平第一次見到這種病例,他把現場拍攝的視頻發到寧波眼科醫生的微信群裡,引來陣陣驚嘆。這裡聚集了寧波190多位眼科醫生,大家都說從沒遇見過。
經過會診,周谷平初步判定可能是結膜吸吮線蟲或裂頭蚴絛蟲,看起來更像是前者,但具體是什麼還要做進一步鑑定。
昨天,記者把取蟲的照片發給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與地方病防治所所長張劼楠。他仔細辨別後表示:初步判斷是結膜吸吮線蟲,因為多流行於亞洲地區,故又稱「東方眼蟲病」,它通過果蠅傳播,傳染源一般是貓狗,在寧波比較少見。
他提醒,預防結膜吸吮線蟲的關鍵在於注意個人眼部衛生,不要玩弄犬、貓和兔等家畜,同時做好防蠅、滅蠅工作,以防止病原的傳播。
吃蛇、蛙肉容易感染裂頭蚴病
提醒:一些民間偏方千萬別嘗試
在採訪中,周谷平提到一個細節:這名婦女說她只在幾年前養過狗,但平時有吃蛇和青蛙的愛好,所以當時首先考慮的裂頭蚴病。
裂頭蚴病又是什麼?張劼楠說,這也是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曼氏迭宮絛蟲的幼蟲———裂頭蚴可在體內移行,並侵犯多種組織器官,眼部、皮下、內臟、腦部都是它喜歡的地方,不及時診治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曼氏迭宮絛蟲成蟲也可能寄生人體,但幼蟲的破壞力更大些。
「吃未煮熟的蛇肉、青蛙肉,吃蛇膽、喝蛇血,還有民間偏方裡生吞蝌蚪,在傷口上貼蛙肉、蛙皮等,都有可能感染這種疾病。」張劼楠說,在寧波,這類疾病零星可見。
記者百度後發現,不少地方有關於裂頭蚴寄生人體的報導,最嚴重的是侵犯腦部,導致身體萎縮。張劼楠說,寧波還沒有發現這麼嚴重的病例,但前兩年他曾遇到過一名慈谿患者,裂頭蚴寄生在小腿部位,在皮下鼓起一個包塊,只得到醫院動了手術,取出包塊,患者說平時很喜歡吃青蛙和蛇類。
張劼楠提醒:市民不要生吃食物,或吃未經煮熟的蛇肉、蛙肉、雞肉等,因為蛇類與蛙類攜帶裂頭蚴的機率非常高;避免飲用生水或者湖水;如果在身上發現有遊走性的、硬度不等的腫塊或絮狀物,治療後症狀依然會反覆,長期不能痊癒的,就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肺吸蟲病寧波每年都有數10例
提醒:喜生吃淡水蝦蟹的小夥伴要當心
在寧波,有一種寄生蟲病比吸吮線蟲和裂頭蚴更常見,它就是肺吸蟲病。
風靡一時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眾多喜愛美食的人看到了鮮美的醉蟹,紀錄片中一名上海中年女士用活螃蟹加黃酒,醃製出的醉蟹蟹肉白嫩、蟹膏流油,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但肺裡面的活蟲和這種美味有直接關係。「寧波每年都會查出數十例肺吸蟲病,其中大部分是吃醉蟹、醉蝦導致的。」張劼楠說。
「肺吸蟲也會在體表遊走,我曾遇到過一個6歲的小女孩,背上有個比雞蛋還大的腫塊,更恐怖的是,這個腫塊竟然會走路,今天在背部下面,明天就自己走到背中部了,把家長嚇了一跳,送到我們這裡,懷疑是肺吸蟲感染,再一問,原來小女孩近期有生吃小溪裡螃蟹的情況。」說到這裡,張劼楠很感慨,虧得送來及時,肺本身就是比較嬌氣的器官,裡面有了寄生蟲,肯定會影響其功能,除了常見的咳嗽、胸痛、有胸腔積液等,如果任其遊走到大腦,會有癲癇、失語等神經系統症狀。
肺吸蟲病本身不太可怕,確診後吃殺蟲藥兩三天就好了,但由於其肺部症狀與結核病、肺炎等相近,臨床上往往容易誤診。有兩個提示可懷疑是肺吸蟲感染:一是血常規檢查後,患者「嗜酸性細胞數量明顯上升」;另一個是飲食習慣,是否常生吃蝦蟹類食物。
肺吸蟲的幼蟲喜歡寄生在淡水蟹中,如一些山區、峽谷裡的河蟹、溪蟹,而一般的海蟹(如常吃的梭子蟹)是沒有肺吸蟲的。
記者了解到,這幾年小龍蝦盛行,醫院也接診過多例因小龍蝦沒有煮熟或清理不乾淨、肺吸蟲進入體內導致胸腔積液的病例。
張劼楠提醒:市民平時飲食應儘量避免生食、半生食山區的溪蟹、淡水蝦及其製品,以免感染肺吸蟲病;喜歡生食溪蟹、河蝦的市民若出現咳嗽、咳痰、胸腔積液、頭痛或遊走性皮下包塊等症狀,血常規檢測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升高,應考慮到專業機構做肺吸蟲檢測,及早診斷,避免誤診、漏診。
孩子不停抓屁股原是蟯蟲作怪
提醒:不要給孩子穿開襠褲,飯前便後勤洗手
還有一些寄生蟲病,多發生於特定的人群,例如多發於兒童的蟯蟲病。
6歲的悠悠(化名)突然在家哭鬧不止,還不停地用手抓屁股,說屁股很癢,晚上解大便時,媽媽發現她居然拉出很多密密麻麻細線狀小蟲,於是趕緊把她送到寧波市婦兒醫院。醫生考慮到可能是發生了寄生蟲感染,又讓她轉院至寧波市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防治所。蟲體壓片後放在顯微鏡下檢查,醫生果然發現了大量的蟯蟲卵。
蟯蟲病是以引起肛門、會陰部瘙癢為特點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世界各地流行極廣,全世界感染人口300萬~500萬,我國南方、北方普遍流行,兒童感染率高於成人。在衛生條件差的家庭往往多數成員同時患病。
「蟯蟲喜歡在肛門周圍的皮膚上產卵,引起奇癢,小兒用手指瘙癢,就沾染上蟲卵,在進食或吃手指時把蟲孵吞進肚子裡。蟲孵寄生在腸道裡,就引起感染,輕度感染可造成腸黏膜受損,重度感染可引起營養不良和代謝紊亂。」張劼楠說。
預防蟯蟲病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要讓孩子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玩具定期清洗,衣物被褥定期燙洗和暴曬,孩子去幼兒園和遊樂場所儘量不要穿開襠褲。
光腳下田鉤蟲病反覆發作
提醒:「都市種菜一族」下田請穿膠鞋
自己播種,自己施肥,到菜地裡幹農活……如今不少城裡人也當起了農夫,在城郊租地,做起了「都市種菜族」,體驗播種、施肥、澆水、收穫的喜悅。
但在體驗種菜樂趣的同時,大家也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不要光腳下田。因為泥地裡有可能「埋伏」著一種能夠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鉤蟲。
60多歲的餘姚張伯(化名)就不小心中了招。前幾年,他曾因中度貧血到餘姚人民醫院檢查,當時血色素只有8克多,醫生確診為鉤蟲病。用腸蟲清和補鐵劑治療,可貧血症狀一直沒有改善,經常頭暈目眩,呼吸急促。此後他又多次到餘姚人民醫院和浙一醫院住院檢查,懷疑有其他病因,還抽骨髓檢查,結果顯示都正常。
此後,他又到寧波疾控中心檢查,鉤蟲卵再次陽性。家屬表示不可相信,因為自從第一次查出鉤蟲後,他們每年都會服腸蟲清治療一次,為什麼還是殺不掉呢?是腸蟲清沒有療效嗎?
經過調查,原來這位老伯整天都在田裡光腳走動,種植蔬菜,也經常用自家的糞便施肥,有時候甚至將大便直接解到田裡。
由此分析,患者是因為體內的鉤蟲被藥物打掉後,不久又重新感染,如此反覆,形成循環圈,沒有有效切斷傳播途徑。
醫生讓他用腸蟲清治療,補服鐵劑,加強蛋白質,同時暫時不要下田,下田也要穿膠鞋,戴膠手套,不要用自家的糞便去施肥。張伯按照醫囑,病很快就好了,而且沒有復發。
「寄生蟲多種多樣,每個地區的生活習慣不同,發病種類也有所側重,以上給市民列舉的是在寧波多發或發生過的寄生蟲病,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並通過有效的途徑,合理預防。」張劼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