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黴菌幫助天文學家繪製宇宙暗物質圖

2020-08-23 探索全頻

一個簡單生物的覓食行為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追蹤宇宙中廣闊的宇宙網,暗物質及所有事物

這張詳細的計算機模擬快照(與本研究無關)顯示了宇宙網的複雜結構。暗物質(藍色)的長絲連接著星系和星系團(粉紅色)的結,而氣體(橙色)則遍及整個。通過建模和觀察宇宙網,研究人員正在獲得對早期宇宙的結構和演化的見識。

一個無腦的單細胞有機體,擁有尋找食物的訣竅,正在幫助天文學家研究宇宙中最大,最神秘的結構-宇宙網。但是首先,事情可能會變得有些泥濘。

宇宙網是由暗物質和氣體製成的相互連接的長絲組成的龐大網絡,形成了整個宇宙的基礎。這些細絲可以伸展數億光年,並且它們將星系,星系團甚至是超星系團連接在一起。但是,由於宇宙網非常暗淡-且其中的暗物質不會與光相互作用-映射非常困難。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篩選了37,000多個星系的存檔數據,然後繪製了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然後,他們使用一種複雜的算法來繪製出這些星系之間看不見的氣體和暗物質細絲,以確定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宇宙網如何影響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但這不是您的平均算法。相反,研究人員使用的是受黏液黴菌啟發的模型,特別是多頭絨泡菌。

該算法模仿了黴菌的覓食行為,該行為會發出偵察黴菌的卷鬚來尋找附近的食物。如果某個特定的黴菌線絆倒在食物上,它會蓬勃發展,從而在食物和其他殖民地之間建立牢固的聯繫。

因此,通過將單個星系替換為基於模具的算法的「食物」,研究人員能夠生成3D地圖,該地圖指示宇宙網的連接星系的細絲如何纏繞在一起。

順便說一句,星系之間的氣體也充當一種「宇宙食物」,助長恆星的形成。而且,一旦您知道宇宙網狀長絲是如何與星系連接的,您就可以猜測星系形成或不形成恆星的速率。這樣的預測是基於一個星系是否連接到宇宙網上,以及它與其他星系的緊密結合程度。如果連接太牢固,則可能會失去形成恆星的機會。太鬆散,無法獲得足夠的燃料。

研究人員播種了一種算法,該算法受黏液黴菌覓食行為的啟發,在大約37,000個星系中處於位置,這些星系被用作「食物」。這幫助他們建模並創建了連接這些星系的宇宙網的3D地圖。在上方,星系(或食物)以黃色顯示,而宇宙網以紫色顯示。

從黏液到太空

使用基於黏液的算法映射宇宙網絡的想法來自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計算媒體博士後Oskar Elek。他以前曾看過黏液模算法的工作,因此他敦促喬·伯切特(UC Santa Cruz的天文學家,新論文的主要作者)將其應用於他在宇宙網上的工作,宇宙的結構仍然難以捉摸。

「實際上,他向我發送了符合此最終算法的數據的屏幕截圖,」伯切特說。「我所看到的是宇宙網重構的痕跡,這對我對宇宙網的外觀(與以前的模型相比)的直觀感覺非常吸引人。」

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使用黏液模具繪製各種結構的圖。黏液黴菌是專業的長絲製造商,可以構建複雜的地下網絡來幫助他們尋找食物和資源。這些單細胞生物是一個大菌落,直徑可達1英尺(0.3米)。奇怪的是,它們的絲狀結構顯示出可以解決問題的傾向。

黏液黴菌擅長解決「最短路徑」問題,例如找到通過迷宮編織以找到隱藏在其中的食物的最佳方法。以前它被稱為「史萊姆模具計算」,甚至比喻為基本智力,儘管這顯然帶有自己棘手的問題子集。

西英格蘭大學非常規計算教授安德魯·亞當瑪茲基(Andrew Adamatzky)寫道:「對於黏液黴菌而言,世界是兩個領域的結合:引誘劑(它想要的東西)的梯度和驅避劑(它要避免的東西)的梯度,」西英格蘭大學非常規計算教授安德魯一封電郵。黏液模具僅遵循梯度。例如,這就是它計算最短路徑的方式。」

通過追蹤黏液黴菌算法如何連接獨立的星系,研究人員知道了在存檔觀測中要在哪裡尋找宇宙網狀長絲。Burchett在一份聲明中說:「無論在模型中何時看到細絲,哈勃光譜都會顯示出氣體信號,並且該信號朝著細絲的中央變得更強,在此氣體應更緻密。」 這意味著研究人員不僅使用該算法來有效查明宇宙網的螺紋應在哪裡,而且還可以實際找到它們。

伯切特說:「現在,我們首次可以量化從宇宙網絲的遙遠郊區到星系團團團的高溫密集內部的星際介質的密度。」 「這些結果不僅證實了由宇宙學模型預測的宇宙網的結構,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通過將其與形成星系的儲氣層聯繫起來,可以增進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理解。」

這項新研究於3月1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分享人類探索新知識,帶你領略未知的魅力,歡迎關注「探索全頻」。

相關焦點

  • 「史萊姆黴菌」到暗物質網絡,折射出人類對於宇宙探索的新思考
    而研究人員們對於研究手法的思考,讓它們找到了最基本的物質網絡:暗物質網絡人類的大腦神經元結構類似一個宇宙中的連接通道,更像是整個宇宙的暗物質網絡,本以為天文學家們能夠從人類的大腦中得到宇宙的結構,得到宇宙中暗物質的存在網絡。但誰能想到,現在研究的突破點竟然會是一個無腦的單細胞有機體。
  • 暗物質研究新突破!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藝術家對宇宙中具有不同質量的暗暈的想像圖。(喻京川 繪製)藝術家對宇宙中具有不同質量的暗暈的想像圖。(喻京川 繪製)中新網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備受關注的暗物質研究最新獲得一項重要理論突破——天文學家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物質暈(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暗物質研究新突破!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喻京川 繪製)  超級放大宇宙模擬裡暗物質密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展示的是其中的兩次放大過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  備受關注的暗物質研究最新獲得一項重要理論突破——天文學家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物質暈(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暗物質研究新突破!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喻京川 繪製)中新網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備受關注的暗物質研究最新獲得一項重要理論突破——天文學家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物質暈(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天文學家在我們的宇宙周圍繪製了巨大的空間圖
    天文學家在我們的宇宙周圍繪製了巨大的空間圖一位來自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和一個國際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更多圍繞我們銀河系的巨大宇宙結構。宇宙是由星系聚集和巨大的空間織成的織錦。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布倫特•塔利(Brent Tully)的團隊使用了與早期研究相同的工具,繪製了他們稱為銀河系邊緣局部空洞的大片空白區域的大小和形狀。通過對星系運動的觀察,他們推斷出與星系運動有關的質量分布,並繪製出我們所在宇宙的三維地圖。
  • 宇宙中的「暗物質」是什麼東西?
    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無法確定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直接觀測到暗物質,僅僅是通過觀測星系的非常規運動得出的結論!但我們無比確信存在著這樣的物質!最早提出暗物質概念的是天文學家卡普坦,早在1922年他就通過觀測星系異常運動認為星系內部存在看不見的物質在作用著,但早期的研究並未引起太多的重視,隨後不斷有天文學家介入研究,但一直未有令人信服的觀測結果!到了1939年,天文學家巴布科克相當深入的研究了M31(仙女星系)之後得出了比較可靠的結論,其外圍的運動速度遠遠要比克卜勒定律計算的結果要大!
  • 宇宙全尺度暗物質暈有了清晰照片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暗物質暈(以下簡稱暗暈)究竟長啥樣?藝術家對宇宙中具有不同質量的暗暈的想像圖。(喻京川繪製)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其物質屬性與組成恆星、行星以及我們人類世界的普通物質截然不同。這些暗物質受引力影響而塌縮,形成的結構體被稱為暗暈。普通物質的氣體通過冷卻,聚集於暗暈中心,從而形成璀璨的恆星、星系以及整個光明的世界。宇宙中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巨型星系團,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百萬億倍,它們的屬性已經被天文學家廣泛研究。
  • 宇宙中的暗物質找不到,科學家又想出了「熱暗物質」模型!
    在上個世紀,研究星系運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特性的天文學家們認識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宇宙中大約84%的物質是「黑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出任何其他已知的輻射,因此它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另一個主要特性是,暗物質只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例如,它不攜帶電磁電荷。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一,什麼是暗物質?宇宙中基本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與光子的相互作用超級弱,以至於基本不發光,因此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存在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粒子不屬於我們已知的任何一種基本粒子。1970年,天文學家Rubin等人測量了仙女座大星雲中天體旋轉速度與天體到星系核距離的關係,發現星系外圍的天體速度在很大範圍內都是恆定的,這與萬有引力計算的結果(即在外圍天體速度是要降低的)是不相符的,如下圖所示。
  • 美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所謂暗物質是指宇宙中存在的一種不明性質的物質粒子,它的電磁放射和折射非常微弱,所以不能被直接探測到。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二,既然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暗物質,那麼暗物質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第一,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計算出:宇宙物質的平均密度必須達到5×10^-30克/立方釐米,這樣全宇宙才能保持穩定。後來經觀測得出,宇宙物質密度遠遠小於這個理論值,竟整整小了100倍。這樣就可推導出存在暗物質。
  • 科學家在繪製宇宙圖後發現,我們的宇宙有些奇怪
    科學家在繪製出宇宙中詳細的物質分布圖後說,我們的宇宙比預期的更加「均勻」。這些發現可能表明,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有些奇怪,這可能需要一種新的物理學,或者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暗物質的理解。新結果來自千度調查,即KiDS,該調查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繪製了整個宇宙中物質的分布圖。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最早恆星形成證據 136億年前誕生(圖)
    中新網3月2日電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宣布首次探測到宇宙最早恆星的訊號,這些恆星誕生於136億年前,即宇宙大爆炸的1.8億年後,這比此前預期的時間早了好多年。2018年3月1日消息,科學權威雜誌《自然》公布了兩張渲染圖,顯示天文學家找到了大爆炸後第一顆恆星的形成證據,距離大爆炸僅僅1.8億年。圖為藝術家繪製的宇宙首顆恆星的概念圖。報導稱,這些恆星訊號是安裝在澳大利亞沙漠的一個無線電光譜儀偵測到的。
  • 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1/1)
    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1) "← →"翻頁 9月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消息稱,備受關注的暗物質研究獲得一項重要理論突破
  • 天文學家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成果豐碩
    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中國天文學界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據介紹,在天文學觀測研究方面,中國天文學家在宇宙物質分布、暗物質粒子性質、星系形成與演化的數值模擬、銀河系磁場的測量、銀河系化學演化,以及太陽活動機理研究等前沿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作。
  • 聽說過暗物質,知道暗暈啥樣嗎?
    圖為藝術家對宇宙中具有不同質量的暗暈的想像圖。(喻京川繪製)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其物質屬性和組成恆星、行星以及我們人類世界的普通物質截然不同。這些暗物質受引力塌縮,形成的結構體則被稱為暗暈。
  • 宇宙中部分伽馬射線可能由暗物質產生
    來源:新浪科技宇宙中充滿了爆發性的、隱形的伽馬射線(圖中以紅黃兩色表示)。一項新研究稱,暗物質或許也能產生伽馬射線。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伽馬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能量最高的光線,但人眼看不見它們。
  • 神秘的宇宙:暗物質之謎
    暗物質之謎雖然我們不知道暗物質到底是什麼,但能夠感知暗物質對浩瀚宇宙產生的巨大影響。那麼暗物質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呢?之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誕生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也沒有能量。約為一百五十億年前,一個很小的點爆炸了,逐漸膨脹形成的空間和時間,宇宙隨之誕生,並經過膨脹冷卻演化至今。
  • 科學家在虛擬宇宙中探測暗物質
    圖中的這些小圓球就是科學家所說的暗物質暈,這是一種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結構,為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圖源:王傑,博塞,哈弗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我們認為宇宙中的每個星系都被擴散分布的暗物質包圍,根據星系類型的不同,暗物質比發光物質的質量要大10到100倍不等。因為暗物質在所有方向包圍星系,所以我們叫它暗物質暈。」
  • 趣探索:暗物質是物質宇宙的骨架,沒有暗物質就沒有人類文明
    (暗物質概念圖。)(宇宙尺度上的暗物質3D分布圖)此後,天文學家通過引力透鏡效應、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可能大量存在於星系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具有以下特點。a,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因此人類無法用光學或電磁監測設備直接「看到」。b,密度小、速度快,難以捕捉。c,宇宙大爆炸時,包括暗物質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同期產生。d,暗物質貢獻引力且不與物質發生作用,高度穩定,是宇宙絲狀結構的主要支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