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入居民小區的小貓頭鷹。熱心市民方衛東供圖
4月13日,一個普通的周末,數隻「貓頭鷹」突然「造訪」東莞東城天驕御峰小區,打破了這個小區素來的寧靜。「哇!這是『貓頭鷹』吧?」小區居民發現神秘「造訪者」的消息迅速傳開,大家紛紛跑來圍觀。
據現場目擊者介紹,這些「貓頭鷹」有一隻體型較大,面對前來圍觀的居民,絲毫沒有表現出害怕的跡象,站在樹枝上紋絲不動,還眼睛睜得圓圓的,和圍觀的居民「對視」。
它們到底是什麼鳥?來自哪裡?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記者昨日採訪了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公共實驗室主任鄒發生,以及東莞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
它們叫領角鴞,正值發情期
「這個小傢伙名叫領角鴞,是貓頭鷹家族成員之一。」鄒發生看了這些貓頭鷹的照片後告訴記者,領角鴞不像其他動物在森林或者大自然中棲息,而是喜歡與人親近,在城市農村的樹枝上安窩。
「不少人初次見到,以為它們是從森林裡跑出來的。」鄒發生笑著說,其實,這都是對它們的誤會。「這類領角鴞不算罕見,但熟悉它們的人也不多。」鄒發生幽默地說,「我在中山大學裡面,經常見到它們。它們喜歡茂密的樹枝,還經常唱歌。」
「春天是領角鴞的發情期,它們出來相親時,人類最好不要打擾它們。而且,它們也不喜歡被打擾。」鄒發生風趣地介紹,如今正值廣東的春天,是它們的發情期,它們露面的次數會比較多。
民警趕到現場,發現它們沒有受到傷害
4月14日早上7時53分,東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接警稱,東城街道天驕御峰小區11棟樓下有一隻貓頭鷹。民警到場發現這隻鳥情況正常,周邊環境綠化好,也沒有人為傷害貓頭鷹情況,認為在自然生態狀態下生存的野生動物,無需擾亂它的生存,讓物業管理處做好管理,加強巡查,保護好貓頭鷹。
記者昨日17時致電天驕御峰小區物業處,對方表示,他們一直在看護貓頭鷹,目前有幾隻已經飛走了。
野生動物救護站將於今年啟用
「領角鴞是一種益鳥,以吃鼠類為主。」鄒發生介紹說,它們是老鼠的天敵,是益鳥,應該好好保護。
另外,鄒發生介紹了領角鴞的安家環境,「領角鴞喜歡乾淨安靜的環境,當一個地方出現它們的身影時,說明那裡的環境變好了。」
根據東莞市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全市共有陸生脊椎動物241種類,其中獸類20種,鳥類151種(隸屬於13目41科),爬行類42種,兩棲類18種。東莞目前調查到的貓頭鷹(鴞形目)有四種:領角鴞、領鵂鶹、短耳鴞、黃嘴角鴞。
市林業局提醒,如果市民在自然環境下見到貓頭鷹,不要去擾亂它的正常生存狀態。如果撿到受傷無法自然生存的,應儘快聯繫移交市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科(22234791)或市公安局森林分局(22223281)進行下一步救助。
據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東莞暫時沒有野生動物救助場所,目前接到群眾移交受傷的野生動物,會被移送至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進行進一步救護。涉及未受傷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適合東莞本土環境生存的,市林業局在請示省林業局等相關部門後,直接在東莞本地放生。該工作人員透漏,市林業局將同香市動物園合作設立野生動物救護站,並於今年啟用。
現場目擊
圍觀市民熱心相助 貓頭鷹「一家團圓」
據小區物業介紹,貓頭鷹出現後,小區居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後「曬」朋友圈。圍觀的人群中還出現了一大群攝影愛好者,他們全神貫注地給這些神秘「造訪者」拍寫真。
方先生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住莞翠邨小區,離天驕御峰小區有點距離。他說白天就在朋友圈看到消息,但因為有事,晚上9點左右才到現場。
「當時覺得比較突然,我在東莞還沒見過貓頭鷹,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之前也從沒拍到過貓頭鷹。」方先生說。
方先生告訴記者,他在現場時只看到一大一小兩隻,後來才知道總共有6隻,兩大四小。「有大有小,我當時就覺得他們可能是『一家人』。」方先生說,後面發生的事更加印證他的猜測。
「到現場後,我立即拍了幾張貓頭鷹的照片,它們很可愛。但有一隻小的在樹下的草叢裡,像是不會飛的樣子。」方先生告訴記者,他拍了幾張照片後發現,除了地上的這隻小貓頭鷹,樹上還有一隻大的,像是她的「媽媽」,一直在十幾米高的樹上大叫,顯得「十分著急」,「這隻小貓頭鷹走路不穩,幾次嘗試都飛不起來,無論如何都飛不到它『媽媽』身邊。」
方先生說,他向小區物業找到一個箱子,然後把小貓頭鷹放到箱子裡,由另一個居民爬樹,將裝有小貓頭鷹的箱子放在一個離地三四米高的樹杈上。
「這招果然有效!」方先生說,小貓頭鷹的爪子無力抓住樹幹,但是可以抓住樹枝爬,「它鑽出箱子,沿著樹杈上的細樹枝一點點往上爬,一直爬到它『媽媽』的身邊。」
方先生告訴記者,小貓頭鷹找到「媽媽」後,十分開心,「媽媽」也不再大叫了。「看到小貓頭鷹安穩後,我也覺得很開心、幸福。」
(記者劉召 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