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遺址(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其意為「古老的山」)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蹟,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馬丘比丘距當時的都城庫斯科120公裡,坐落在安第斯山脈最難通行的老年峰與青年峰之間陡峭而狹窄的山脊上,海拔2400米。一般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徵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
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它佔地13平方千米,包括太陽神廟、軍事堡壘、祭壇、貴族庭院、平民住房、市場、作坊、廣場、浴池等近200座建築和連接山坡與城市的約3000級臺階,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山脊斜坡和後山闢有百餘層梯田,用於種植糧食、蔬菜。遺址境內分布著許多「衛星城」,處處可見花園、通道、宮殿等宏偉建築。公元16~17 世紀之交時,遭到廢棄。在大多數印加城市被西方殖民者破壞的情況下,此處遺址還保留著印加時代的風貌。
謎樣的馬丘比丘
西班牙人佔領了印加後,大肆劫掠,無惡不作。1536年,當時的印加傀儡皇帝藉機組軍起義,事敗後逃到安第斯山谷中的維爾卡邦巴。不久,那裡藏有印加皇帝寶藏的傳聞亦不脛而走。1911 年,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希望尋找印加人最後的避難所維爾卡邦巴,卻機緣巧合地發現了更宏偉壯觀的馬丘比丘。馬丘比丘像是忽然間在地球上出現的一座古城,它的真正歷史至今仍未有定論。也正由於這個原因,謎樣的馬丘比丘,每年都吸引無數遊人到此一窺印加文明的神奇。
熱烈的太陽崇拜
印加人的宗教信仰是太陽崇拜,他們自稱是太陽的子孫,甚至把自己的城市修建在高高的山巔上也是為了更接近太陽。太陽崇拜是整個馬丘比丘的靈魂。在印加人的城市中都建有一個神聖的日晷儀,用來標明太陽的運行情況,以便象徵性地捆住太陽,防止它墜落。在馬丘比丘城中心處的「捆日石」,就是他們這種信仰的體現。這塊石頭是直接用山頂的巖石刻成一塊高約2米的長方形大石盤,石盤上有刻度,盤中心有一個突出的石樁,石樁隨著太陽的運行在盤上投下陰影,指明一天的時間。印加人還通過它來確定季節。
人們相信捆日石有狙擊日月精華的力量(上圖)
眾多的印加神廟
馬丘比丘有著眾多的神廟,其中的太陽神廟不僅是印加人祈祭太陽的場所,更是一座天文觀測站。近年有考古天文學研究發現,每年夏至時分,太陽光正好由神廟東窗射入,十分準確地投影在廟中用來測量太陽升起點的「捆日石」上。另外,主神廟、三窗廟和聖器收藏室都是最主要的神廟。主神廟是一座三面圍牆一面開放的建築,其東西兩側石牆皆以巨石為底,並以打磨精細的石塊壘砌而成,廟中還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壇。三窗廟位於主神廟旁,因有三扇巨石疊成的大窗而得名。廟中立有一根石柱,據說是用來支撐屋頂的,石柱邊還有一塊代表天地宇宙的階梯石刻,是印加神廟的重要標誌之一。
太陽神廟(上圖)
建在一整塊石頭上的三窗廟(上圖)
唯一屬於平民的神鷹廟
神鷹廟是下城區唯一的神廟,其地面上有類似鷹頭的石刻,神廟後面的巨石就像是神鷹展開的兩翼,造型有如自然天作,栩栩如生。曾有人發現,在神鷹廟背後的「羽翼」裡有造型獨特的石龕,石龕中安置著木乃伊。
龐大的祭祀規模
馬丘比丘,是為了祭典活動而建於山巔的「祭典之城」,城市功能與普通的印加民居城市不同。馬丘比丘的神廟建築中有許多用於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石刻,是印加時代宗教祭典中心及天文觀測中心。觀測天文不僅對宗教教儀,而且對農事活動都非常重要。因此還有一些這方面的專長人員住在這裡。這裡曾經住過的一兩萬人中大部分是專門從事祭祀或與之相關的手工操作的婦女,她們或是紡線織布,或是釀造玉米酒。這些婦女是從全國選來充作印加王的女僕或祭司的助手。她們中的一些人也參加宗教儀式,但大部分人終日在作坊、房舍或神廟中忙於活計。除了這些女僕外,城中還有許多祭司,他們分別掌管某座神廟,主持宗教儀式。
馬丘比丘主神廟廣場
高超的建築技術
馬丘比丘城內有神廟、王宮、堡壘、民宅、街道、廣場等建築,它們由縱橫其間的臺階連接起來,有的石階多達160層。並且,這些建築全部用大塊花崗石砌成,石塊之間結合緊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們使用簡單工具拼接壘築而成。幾個世紀以來,這裡發生過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偉的古城卻安然無恙,絲毫未損。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在此得到了極好的印證。
中心廣場將馬丘比丘分成了上下兩個城區
分明的城市格局
馬丘比丘古城建在烏魯班巴河邊2500 米高的山脊上,整座城市大致分為以花崗巖巨石圈出的一級級梯田的農業區、貴族住宅與神廟齊聚的上城區、民居與倉庫並存的下城區。農業區位於城市東南,佔總面積的一半多一點,有一條溝壑將它與城市區隔開。農業區約有一百塊梯田,此外還有排水渠、牆壁和其他農耕設施。整個城市格局呈現功能分明的區域劃分。
馬丘比丘梯田(上圖)
上城區
上城區即城市區,位於遺址的西側,以神廟、祭壇和貴族宅邸為主。城市區的西部分為男子區和宗教區,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宮和大塔樓。這兩處建築的石牆非常精美,堪與庫斯科的太陽神廟和貞女廟媲美。城市區的東部也分為兩個小區:服務區和婦人區。服務區主要建築有磨房區,是印加人為了加工糧食而建,此外還有相配套的房舍和倉庫。位於婦人區的三門廳,是整座古城最大的建築群之一,內含16 個小區。帕查媽媽神廟也位於婦人區,是印加人供奉象徵豐產的大地女神——帕查媽媽神的地方。
神聖的大廣場
上區和下區之間有一座巨大的廣場——神聖廣場。這裡地勢開闊,古城全貌一覽無餘。神聖廣場與庫斯科城中的大廣場一樣,是舉行最重要的宗教儀式的場所。只有在這種場合,方圓5千米內的農人才從八條山間小路,甚至涉過烏魯班巴河來到這座神聖古城。
下城區
馬丘比丘的下城區是普通居民區和儲物倉庫區,這裡的石造建築材料和上城區相比,粗糙許多,建築也不如上城區的宏偉高大,因此下城區又有「平民區」之稱。平民區的盡頭有一座研缽屋,這座石屋的地面上有兩個類似研缽的圓坑。有學者認為這裡曾是印加人用來研磨食物的加工廠。但是,後來的考證發現,印加人所用的研缽形狀和這兩個圓坑很不同。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兩個圓坑在儲水之後,是印加人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儀器」,研缽屋是設在下城區中的天文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