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0年11月德國巴伐利亞州慈善家Heri訪問中國,被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感動,回國後他在自己修建的亞洲國家文化園林中,闢出兩千多平方米,興建了一座中國園。採用的中國元素主要有蘇州園林景觀、磚砌雲牆、青銅響鐘等。他們經過對我國多地提交的鑄鐘方案進行篩選,最終北京鍾鈴學者提出的「五鍾知中華」方案為首選。2011年8月19日,本版編輯隨中國鑄造協會分會負責人親臨5尊銅鐘出國前的驗收和測音現場,目睹了這5尊精美、標緻、古樸又新穎的青銅鐘。洪亮、優雅、打動人心的鐘聲,震撼了每一位親臨現場的人。
五鍾知中華
現場懸掛的5尊響鐘別致之處,在於用同一爐青銅響鐘合金成分溶液,對造型各異的4小1大響鐘標準件鑄型同時進行澆注。4尊小鍾重量相同,都是一百公斤,鐘體結構分別歸納南北朝、唐、明、清後期的標準鍾型,適當對其鐘壁厚度優化設計,再進行響鐘模具的製作,第5尊鐘的重量是600公斤,鍾型設計又是對前4種鐘的優化。如此鑄造出來的5尊鍾,它們的音響差異如何,具有可比性的這種嘗試,勢必填補上千年以來,中國響鐘可控性設計製作發展歷史的空白,令不少好奇的人翹首以待。同時,這些鐘體造型中特有的中國元素,涵蓋了商周以來的鐘文化。南北朝鐘標準件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梵鐘的放大版,鍾肩較平,鐘體外觀為袈裟紋,平口,撞鐘點在鐘的鼓腹(中間部分),原物取自於南朝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佛教弟子沈文殊鑄,重二十斤,現藏日本奈良博物館。該鐘鐘體承載了秦朝鎛鐘鼓腹平口的特點,但為了使鐘聲的尾音變長,鐘體橫截面已由鎛鐘的橢圓形改變成響鐘正圓形,鍾肩還保留了商周鐘的平肩特徵。陳太建鍾還是公認的日韓梵鐘的祖型。唐鍾是唐寶室寺鐘和景雲鐘的縮小版,陝西富縣寶室寺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鍾是現存中國內地最早的佛鐘,陝西西安唐景雲鍾(公元711年)是中國北方的早期唐鍾之一。它們的造型,既保留了先秦編鐘的一些文化符號,如鐘壁上鑄有乳釘「枚」,又都對中國唐宋遼金元時期的古鐘產生了長期的影響,直到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700多年間,各朝古鐘基本上保留了唐鍾風格。與南北朝鐘的造型相比,平肩改為圓肩,平口改為「荷葉邊」波形口,鼓腹已向桶形直腰演變,鍾肩至鐘腰呈弧線光滑過渡,鐘腰至鐘口略微外張,鍾裙至鐘口壁明顯加厚,呈反翹音弓結構(像弓箭的弓),撞鐘點下移至鍾裙處。明朝鐘是永樂大鐘、明正德三十五佛名鍾結構的縮小版,對比唐鍾,主要變化在於鍾裙部位的趨於外張,就鐘體容積而言,鍾腔(鐘腰內腔)呈相對緩慢縮小趨勢。清後期鍾較明代古鐘出現了明顯的改進,最突出變化在於鍾腔的縮小,其次是鐘體高度相對於口徑呈緩慢降低的趨勢。如大鐘寺現藏清道光佛像鍾、清道光「秦晉會館鍾」等,清後期鍾標準件是這一趨勢的客觀寫照。在此基礎上,創新設計製作的2008年奧運紀念鍾,保持了中國鐘的文化元素,鍾腔明顯縮小,鐘體明顯降低,鍾裙至鐘口內壁軸向設計出音弓結構,各項鑄鐘行業指標與聲學特性顯著提升。600公斤重的優化鍾標準件在鐘體結構上,採用了現懸掛於奧運村龍王廟奧運紀念鐘的設計原理。
上述方案一舉數得,自然得到重視工程質量、科技含量的德國慈善家青睞,他似乎更鍾情於中德兩國在鍾文化上的相同之處,不僅很快肯定了做這樣四口小鐘的方案,而且選中了以奧運紀念鍾為600公斤鍾標準件的方案,在他看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在響鐘銘文區,這位老人加上了他非常喜歡的一句箴言「永不放棄」。中德兩國人民崇尚的「箴言鍾文化」,在這裡心心相印。
五鍾奏出和弦共鳴
為德國鑄造5尊響鐘的大連嘉華藝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說:「我從事青銅藝術鑄造行業30年,一百公斤以上的響鐘鑄過三百多口,當德國方面的代理人拿出系列響鐘設計方案時,我覺得這是一個對中國古鐘及傳統文化研究具有深情厚誼的創新方案,5件差異化的響鐘造型設計方案絲絲相扣,鑄造還原來不得半點差錯,一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又充滿激情,躍躍欲試,志在必成,我們動員全公司的行家裡手,一定做出精品。」
他們成功了。在測試現場,中央民族樂團的資深「金耳朵」測音師來了,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聲學測試開始了。這些標準件系列鐘的鐘聲,有的像君子發出的金石之音,落地有聲;有的像銀鈴般的歡笑,輕盈快樂;有的像在莊嚴殿堂裡發出的正聲,德音悠悠;有的像大自然發出的雷鳴,振聾發聵;「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挕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敬」。在對每口鐘進行單體的測音後,又依次敲擊這些響鐘,音響差異化變化總趨勢明顯,金耳朵與聲學儀器測試吻合,測試數據為今後響鐘設計頻率的可控性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奠定了重要基礎。
北京科技文化實力與大連雄厚鑄造實力完美結合,設計鑄造出的5尊中國青銅響鐘,完全達到了設計預期,能夠成功地向公眾提供我國響鐘聲學演變規律的直觀感受,既是科學的普及,也是可聽可視可以互動的文化享受。最後,興致勃勃的工程技術人員,手握撞鐘杵一對一同步敲響系列標準件響鐘,發出的鐘聲宛如交響樂隊的和弦共鳴;繼而又改變節奏歡快自如地共同敲擊系列響鐘,像慶典的號角,直衝雲霄。
如何讓響鐘更響
響鐘屬於非定音打擊樂器,我國歷史上的更鐘(報時鐘)、朝鐘、壇廟鍾、禁鍾(警鐘)、佛鐘、道鍾、紀念鍾等,都具有響鐘屬性。響鐘鑄造的行業標準應該有4個要素,第一、響鐘要響,遠處能聽得見,行業術語是響度感覺明顯,這和鐘聲的能量與頻率的構成都有關係;第二、要有比較明顯的拍聲,專業上叫拍頻;第三、近聞鐘聲時,有效延時音應在1分鐘以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尾音。尾音短了,鐘聲發緊,也會產生不好聽的感覺;第四、鐘聲要好聽,專業上是指響鐘的鐘體往往自然生成若干分音,這些分音的頻率屬於較和諧就行。對鐘聲是否好聽,也不能一概而論,當遠處需要鐘聲報警或報信時,鐘聲的好聽與否處於從屬地位。
關於什麼樣的鐘聲能夠遠聞,往往有誤區:一是認為鐘體大、聲效能就大,傳得就遠;二是認為大型響鐘頻率低,低頻音衰減得慢,傳得就遠。過去可能是這樣,現在卻恰恰相反。《長安客話》記載,昔日永樂大鐘「聲聞數十裡」。另一尊北京鐘鼓樓的60多噸永樂大「更鐘」鳴響時,鐘聲號令啟閉城門,「內九外七」各座城門均能聽到。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大多數傳統鐘聲傳不遠了,日間撞擊大鐘寺永樂大鐘,山門外都聽不到。需要在大範圍利用鐘聲資源時,曾輔以電動和氣動揚聲器,但還是不成功。這是什麼原因呢?僅僅歸結到城市噪聲等客觀原因上是不夠的,同樣條件下,歐美城市中心教堂的鐘聲照樣可以傳至四五公裡。加大鐘聲的能量遠不如提高鐘聲的頻率更有利於其聲遠聞,這是因為人耳對1000赫茲左右的高頻音較為敏感,在300赫茲至600赫茲範圍,也是鐘聲遠聞的可聽聲。而我國古代大型響鐘的基頻音大多在幾十赫茲左右,較高的泛音也很少超過300赫茲。通俗地說,就是我國古代的大鐘大多屬於低音大鐘。
此次系列響鐘的研製和測試中,一個重要的規律再次被證實:鐘體的體積、重量,與其基頻音及鐘聲響度的提升呈「負相關」關係,同類型鐘的體積越大、鐘體越重,其基頻音越低,響度感覺越不明顯。新鑄優化型600公斤大鐘標準件的基頻音,比同等重量的響鐘要高出很多,但比4尊100公斤小鍾要低。由此看來,鐘的體積、容積、重量是決定鐘聲固有頻率中能否有中高頻音的主要前提。夏明明
後記
昨天,5尊新研製的中國青銅響鐘已在前往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貨輪上,欣聞5尊鍾已經啟程,德國方面發來的簡訊所說:「這樣的經典創作,加上Heri中國園自身所帶有的文化傳播功能,一定是中國響鐘史上的漂亮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