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鐘早在原始社會作為禮器鍾就出現了。當時的鐘或以木質、或以竹製、或以陶製,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鐘。

常見的大鐘有三種類別,唐朝時期的"平直形」鐘口銅鐘,唐宋時期的"淺波形"鐘口銅鐘,以及明清時期的"喇叭形」鐘口銅鐘。明清時期大鐘的鐘壁在鐘口處都有外擴,呈出現所謂的"喇叭形」;銅鐘的壁厚,由唐鐘的均勻分布演變為從上往下逐漸增厚,避免了早期大鐘重擊易裂的確定。
中國是鐘的故鄉,流傳於世、難以盡數的古銅鐘作為中國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給大家列舉幾個。
一、普陀六和鍾高2.7六米,口徑1.76米淨重4.9噸,鐘上鑄有五方五佛,寓意世界和諧,鐘體鑄有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的手辦。

二、廣西省蓮音寺青銅鐘高2.2米,口徑1.5米,淨重4噸,銅鐘上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數千字排列整齊,清晰,鑄造水平可謂國內屈指可數。銅鐘餘音能響140秒之久。

三、坐落於河東區大直沽的薦福觀音寺的大鐘為純銅鑄造,直徑2米,高3米,重約5噸,比新建鼓樓上的大鐘還重1.5噸,每天大鐘鳴響的時候,連一公裡以外的海河西岸都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