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人類語言之前,先看看動物們的「語言」。許多動物可以通過發聲進行交流,但是比起人類語言要簡單得多,一般稱之為「聲通訊」。
雀形目鵯科小型鳥白頭翁,能發出至少5種不同的叫聲:求偶時婉轉花俏,宣布領地時清脆悠遠,抗議時粗糙嘈雜,嬉耍時輕鬆活潑,聯絡同類時叫聲短促。蝙蝠、海豚、大象也都有著獨特的「聲通訊」技能,且只能在同物種間進行。
人類語言的誕生則可以追溯到30萬年前,當然我們不可能聽到原始人的對話,只能尋找與語言相關的大腦痕跡——人類語言相關腦區是左右不對稱,並且這些腦區的溝回常常在顱骨內側面留下壓跡。在尼安德特人(距今3萬至5萬年前)和北京人(距今30萬至50萬年前)的顱骨化石都發現了顱骨內側面不對稱的壓跡。
關於語言的起源有手勢假說和發音假說兩種學說。手勢假說認為,人類最初使用的是手語,隨後開始用聲語言,這使得手可以解放出來做其他的事。由於大多數人使用右手,右手由大腦左半球支配,因此語言的優勢位於左半球。發音假說認為,語言由種類繁多的本能叫聲演變成模糊、不確定的音節,並逐漸固定下來。由於地域阻隔,導致了不同語言系統的發生,形成過5600多種語言。不同地域的語言具有差異,也具有相似性,比如表達正面情緒的語音多為比較響亮的開口音,表達負面情緒的語音多為比較低沉的閉口音。
人類也嘗試過教其他動物說話。1967年,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的心理學家加德納夫婦,領養了兩歲的雌性黑猩猩瓦舒。加德納夫婦把它當成一個聾啞孩子對待,和研究小組的其他成員使用手語與它交流。黑猩猩瓦舒學會了大約350個手語詞彙,並用這些詞彙與人交流。
加德納夫婦也曾嘗試教它使用聲音來交流,但是很快發現這對於黑猩猩而言太困難了。大猩猩科科和齊姆斯基也曾在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的帶領下學習人類的語言,它們都只會手語,不會發聲,看來要像《猿球崛起》中的凱撒那樣說「人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鳥類中的鸚鵡、鷯哥、八哥是極少數會說「人話」的動物。曾經有一隻名叫亞歷克斯的非洲灰鸚鵡,被譽為「全世界最聰明的鸚鵡」。它是美國麻薩諸塞州布蘭德斯大學副教授艾琳·佩普伯格,在1977年從一家寵物商店中隨意買來的。
此後30年裡,艾琳經常教亞歷克斯「學知識」。雖然亞歷克斯的大腦只有胡桃般大小,但它的智力卻相當於一名5歲兒童,情商則和兩歲兒童相似!亞歷克斯至少能說150個人類的單詞,不但能夠理解英語,還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願望,譬如會說「我想要某某東西」,或「我想去某某地方」。
人類能夠說話來源於兩大得天獨厚的優勢:靈活的口腔肌肉和發達的大腦。類人猿的口、頜、聲道等解剖結構上的變化,使有意識地控制各種發聲成為可能,位於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為語言發育提供了專門的「指揮部」。顳平面的解剖不對稱性(左半球顳葉較右半球顳葉大)在胚胎31周即已存在,更說明語言中樞由先天決定,而非後天經驗發展而來。
嬰兒對各樣語言的學習有廣泛的適應性,他們成長到一定階段,學會了某一種語言,對其他語言中的一些細微差異就不再敏感(例如聽不出ru和lu的區別)。全世界的兒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發展階段非常相似,半歲開始咿呀學語,1歲開始理解語言及使用單詞,兩歲可以理解語法,3歲達到1000個左右的單詞量,能完整表達意思,4歲接近成人的語言能力。
自從人類學會了語言,知識可以傳承、技術可以迭代,文明就進入了突飛猛進的快車道,只要用心思量就會發現,語言深刻地改變著歷史、譜寫著人生,作用之大值得我們一生修煉,當然,「好好說話」的前提是「好好思考」,遠不只一個個跳動的音節。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欣
編輯:吳桐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