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總是不缺少新聞,在iPhone5風潮逐漸過去之後,新的MacBook又馬上佔據了人們的視線,除了13吋Retina屏的MacBook Pro之外,有傳聞稱蘋果已經開始訂購大量的碳纖維材料,這不免讓我們與下一代蘋果MacBook聯繫起來。
蘋果在今年9月已經申請了碳纖維專利,同時也已經開始招聘碳纖維材料的研究工程師,種種跡象表明,蘋果將碳纖維材料用於新產品將成為必然,碳纖維與筆記本的聯姻已經不是第一次,早先的ThinkPad 在T系列的頂蓋就部分採用了碳纖維材料,另外,超極本也成就了碳纖維,其中東芝的Z830憑藉碳纖維複合機身,重量達到1.081kg,成了目前最輕量的超極本,此外戴爾的XPS 13和索尼的高端VAIO Z系列也都紛紛開始部分採用碳纖維材料。
一些網友開始自製碳纖維版蘋果MacBook筆記本
不得不承認的是,蘋果MacBook對目前的筆記本工藝起到了一定的啟示作用,MacBook Air藉助SSD固態硬碟推動了輕薄型筆記本的火爆,而Unibody一體成型技術已經在超極本領域開花結果。MacBook在今年升級了Retina屏幕,但核心工藝仍然是Unibody一體式鋁合金,而MacBook Air也已經走過了快5年的時間,必須要拿出能夠刺激消費的新東西來,1.36kg的MacBook已經算不上輕,蘋果希望在下一代對其進一步的減重,碳纖維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蘋果或在下一代電腦中採用碳纖維材質(圖片來自Appleinsder)
但蘋果一直對Unibody引以為豪,不大可能整體更換MacBook的外殼,筆者認為更換底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方面碳纖維原色為黑色,可以和黑色轉軸(Pro)和鍵帽顏色實現調和,不影響整體外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整塊底蓋的重量將有150g降到50g左右,從而使整機重量從1.36kg降至1.26kg。除了Air之外,而另外一種可能是新版的MacBook Pro 13,目前瘋傳搭配Retina顯示屏會在年底的時候發布,碳纖維會不會借著這個東風一同而來呢。
ThinkPad X1 Carbon已經將碳纖維作為核心賣點
對於多數OEM廠商來說,使用碳纖維的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力手段,在鋁合金工藝泛濫,用戶審美多少已經開始有些審美疲勞,超玻纖是目前在成本和工藝上都非常有競爭力的材料,但一方面面向低端領域,而作為一款新型材料,其耐候性還需要市場的考驗。
碳纖維材料本身的優勢和缺點都非常明顯,首先碳纖維是一種導電材料,可以直接起到類似金屬的屏蔽作用,而且相對於金屬合金來說其重量更輕,延展性也不輸給金屬材料。
碳纖維在導熱能力上也要明顯優於ABS塑料,散熱能力是目前常見筆記本材料中最好的,碳纖維外殼摸起來最不燙手,而強度更是金屬和ABS塑料的數倍。
碳纖維材料的索尼VAIO X系列只有驚人的681g(圖片來自癮科技)
如果是這樣,碳纖維為什麼沒能在筆記本上普及呢,這有同樣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碳纖維的外殼目前還沒有ABS工程注塑那樣容易成型,一般來說的形狀都比較單一,加工一塊碳纖維筆記本外殼所花費的時間要更長,筆記本早期的硬體成本較高,在外觀工藝上採用碳纖維顯然會帶來更長的生產時間,所以我們早起只能在ThinkPad T系列、Voodoo等高端筆記本上見到過碳纖維。
2、碳纖維的著色都比較困難,相對於工程塑料和鋁合金豐富多彩的顏色來說,碳纖維單一的黑色和黑灰色顯然不符合人們對時尚筆記本的要求。
3、另外一個缺點是接地不好,容易引起輕微的漏電感,早起的ThinkPad筆記本外殼上都覆蓋了一層絕緣塗層,就是為了防止這些輕微的漏電,這也無形中提高了製作成本。
4、環保壓力大。由於環保法規和標準日趨嚴格,碳纖維生產所產生的廢水和廢氣處理成本也逐漸增加。
5、然後就是用量管制,碳纖維主要應用在航空、軍事國防領域,一些魚竿、豪華汽車等市場也才少量用到,如果放開使用,則可能會對上述行業和領域構成影響。
目前來看,碳纖維用在民用消費電子領域仍然有些不切實際,針對碳纖維工藝核心的特種原絲技術並沒有掌握在國人手裡,只有少數日本和美國少數採用批量生產碳纖維的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國內的主要製造商和代工廠商不敢貿然嘗試在筆記本中大量採用碳纖維材料。
汽車領域的碳纖維材料加工(圖片來自網絡)
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家在十一五綱要中提出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的規劃,把事關國家產業安全的高新纖維材料作為重中之重,其中碳纖維被列為首位,是國家迫切需要短期內突破的高新技術纖維品種。
市場因素也不容忽視,從價格上看,戴爾XPS 13的價格都在9800元左右,東芝Z830價格也已經降到了7000元以內,隨著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消費者的熱情也會逐漸提高,加上未來如果蘋果的推波助瀾,超極本和筆記本上使用碳纖維的成本也會逐漸下降,這樣會形成良性循環,未來在消費電子鐘的碳纖維材料依然有著比較光明的前景。
· 延伸閱讀:從碳纖維X1談筆記本創新
從多年前開始,碳纖維就已經被證明是比金屬更好的外殼材質,它更輕薄、有韌性,而且散熱效果更好,但價格也往往比較昂貴。通過碳纖維增強的複合材料,通常出現在軍用、醫療等高端領域,比如火箭和飛機的外殼,人工韌帶等等。而在民用領域,跑車改裝愛好者有時會選用碳纖維的引擎蓋,從而減輕車身重量,同時更好的為發動機散熱。除此之外,極少數的高端筆記本也會在部分位置採用碳纖維,比如索尼 VAIO Z 、華碩 VX7、戴爾 XPS 13 。
因此,當我們看到 ThinkPad X1 Carbon 機身頂蓋採用碳纖維材質時, 著實為它的成本控制捏了一把汗。事實上,碳纖維除了成本過高外,也因為其特殊材料的性質,不易大量運用在消費電子產品,有業內人士指出,碳纖維主要應用在航空、軍事國防領域,因此是用量受到管制的材料,若是運用在熱門的主流消費電子產品,則恐會排擠到國防、航空需求。
據市場預測,2012 年世界碳纖維需求量將增加 16%,今後三年的年均增長率將達 20% ~ 30%,臺灣第二大高爾夫球桿和磁頭製造商 AIM 也已經與多家超極本廠商進行洽談,有望在 2013 年大批量生產碳纖維機殼。因此,當碳纖維隨著產量的增加而產生規模效應時,製造成本也會呈現出走低的趨勢。不過在近兩年內,我們仍然只能在高端機型上見到碳纖維的身影。
目前,世界碳纖維每年產量達到 4 萬噸以上,但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美國等少數企業手中,每一臺碳纖維筆記本都需要向它們支付高額的材料費,因此製造成本始終居高不下。長期以來,中國碳纖維研製生產水平較低,國外技術和產品嚴格封鎖。
值得一提的是,為徹底扭轉中國碳纖維受制於國外的狀況,國家在十一五綱要中提出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的規劃,把事關國家產業安全的高新纖維材料作為重中之重,其中碳纖維被列為首位,是國家迫切需要短期內突破的高新技術纖維品種。
通過請教業內人士,我們得知碳纖維的生產工藝主要包括原絲生產和原絲碳化兩個過程。目前,中國碳纖維發展的瓶頸主要在於原絲生產技術,原絲佔總成本的 50% ~ 65%,它制約著碳纖維的生產成本和市場競爭能力。因此筆者認為,碳纖維筆記本在近幾年內很難實現國產化,主流超極本的外殼材質仍將以鋁合金和高玻纖為主。
ThinkPad X1 Carbon 採用超窄邊框,在 13 英寸機身中塞入 14 英寸屏幕
· 小身材大屏幕,超窄邊框日趨流行
ThinkPad 的產品經理向我們透露,X1 Carbon 採用了和一級方程式賽車一樣好的碳材料。事實上,碳纖維的等級也是有千差萬別的,目前已經出現很多非常強韌的碳纖維,最高等級的碳纖維是用在釣魚竿上的那種,有的釣魚竿成本甚至高達數萬元,它甚至比飛機和一級方程式賽車所用的碳纖維更優秀。當然,這種堪稱奢侈品的頂級材質並不適合消費電子。
另一方面,超極本的厚度幾乎已經控制到極致水準,金屬合金材質雖能給超極本帶來很好的保護,但模具纖細的條形打孔處(類似於風扇的出口),一旦遇到外力衝擊與摔落等情況,合金材質的堅韌程度就不 及碳纖維了。而且熱量長期集中在散熱窗位,機體也有可能會因為受熱而產生變形。
碳纖維的重量只有鋁合金的三分之 一,抗衝擊能力卻是鋁合金的兩倍,在研發過程中,ThinkPad 內部曾進行了一項嚴苛的鐵球測試,讓鐵球從高處自由落體,砸到筆記本頂蓋的中央。在這項測試中,所有鋁合金以及鎂鋁合金的筆記本頂蓋都產生了凹痕,但 X1 Carbon 的頂蓋卻依然完好,沒有一點痕跡,體現了良好的堅固度和韌性。
「擊敗蘋果」是 ThinkPad 在 X1 Carbon 設計之初放出的豪言壯語,要較量當下工業設計的標杆產品—— Macbook Air 絕非易事,除了勇氣,還要考驗設計師在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方面的底氣。和以往的 T 、X 兩大經典系列一樣,Carbon 依然由日本大和團隊研發設計的,保持著著嚴謹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設計思想。
與 Macbook Air 追求極致簡約的風格不同,ThinkPad X1 Carbon 依舊是一款務實的純商用超極本,它既要讓外觀變得更纖薄,又要將 ThinkPad 獨有的設計和功能傳承下來,比如「黑色飯盒」造型、紅色指點杆、背光燈、防滾架和指紋識別器等經典特質依然是那樣的熟悉。
如果把 ThinkPad T 系列比作西裝革履的經理人,那麼 X1 Carbon 更像是穿著夾克但是沒有打領帶的商人,這和當前 IT 業流行的商務休閒風格可以很好地吻合。 ThinkPad X1 Carbon 的設計理念,也許可以用「一雙精良的筷子」來形容,因為當本本半張開倒立在桌面上時,它採用的楔形造型從側面觀察宛如筷子型,而且 C 面與 D 面前緣的結合處是無縫的。
ThinkPad X1 Carbon 具備鍵盤背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X1 Carbon 還是首款擁有下拉式鉸鏈的電腦,轉軸開合角度與經典的 ThinkPad 系列保持一致,都可以張開到 180°,相比之下,多數下拉樞軸設計只能打開到 135°,而能做到 180° 的開合足以滿足用戶觀察屏幕的特定角度需求。
相比之前裝有 13 英寸屏幕的 X1 筆記本,ThinkPad X1 Carbon 13 英寸的模具放入了一塊 14 英寸 IPS 霧面顯示屏,解析度為 1600 × 900,並採用了時下流行的窄邊框造型,同時機身 A、B 面的內部空間也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利用。最終用戶不僅可以獲得更為良好視角體驗,而且便攜性方面也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事實上,今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開始採用超窄邊框,比如三星 700z、揚天 V480s、戴爾 XPS 13 等等,這種能夠確實提升的用戶體驗的設計,相信會逐漸成為筆記本的標準設計,畢竟誰都喜歡本本身材儘可能的小,但屏幕儘可能的大,而且老實說,超窄邊框會讓畫面看起來比實際更大,讓本本顯得更有魅力。
· 設計回歸本質,鍵盤手感至關重要
ThinkPad X1 Carbon 沿用了孤島式鍵盤,與目前已經同期上市的 ThinkPad 其他筆記本產品保持一致。對於這一點改變不少老用戶都無法欣然接受,他們還是懷念以前的那個老樣式。這裡當然不能怪怨老用戶的固執,因為畢竟堅持了多年的老鍵盤讓大家愛不釋手,不僅僅是帶來了舒適的敲擊體驗,更重要的是不少「小黑迷」已經把這一標誌性部件當作判斷是否存有 ThinkPad 血統的依據。
ThinkPad X1 Carbon 的實際表現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無法接受,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新舊兩種小黑鍵盤架構都是由日本大和研究所設計的,因此掉血統論是站不住腳的。實際上通過按壓感受來判斷,鍵盤還是非常舒適的,而且比X1表現要更好,按鍵彈性反饋也明顯,增大的接觸面積令手指貼合程度控制的十分到位。
值得一提還有,為了保證鍵盤手感和整機輕薄度,工程師們也是絞盡腦汁。在平衡觸摸板和電池重疊部分的傾斜度方面採用了從未使用過的特殊技術。ThinkPad X1 Carbon 楔形造型對鍵盤面的材質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因此設計師決定鍵盤底板使用鎂合金框架,而觸控板則改用更為纖薄的玻璃材質。
設計團隊開發出了「高阻膜」,從而解決了使用多年後掌託掉漆的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這一點在 X1 Carbon 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C 面掌託這個看似很平常部位,卻給設計師提出了新的難題。就是掌託上塗漆脫落的問題需要妥善處理,由於用戶手掌上的汗液會穿透漆面後直達金屬鍍層而導致脫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團隊開發出了「高阻膜」,在塗上足以抵擋強酸汗液的底漆後再塗上面漆,從而解決了多年後掌託掉漆的問題。測試後觸控板能抵擋 pH 為 1 的強酸或高濃度鹽酸。
對於便攜性良好的超極本而言,14 英寸在國內用戶眼裡並不是最適合的尺寸,但對於歐美用戶看起來則更為受歡迎。X1 Carbon 便攜性在 14 英寸超極本陣營中處於一個什麼地位呢?通過下面這張表可以一目了然。
14英寸超極本機身厚度(最厚處)對比
目前已經上市 14 英寸超極本中有東芝 U800W、Acer M5、三星 530U4B、聯想 U410、惠普 ENVY 4 和神舟飛天 UI47。對比數據可以看到,ThinkPad X1 Carbon 機身厚度(最厚處)18 mm,而裸機重量為 1.36 kg,應該算是 14 英寸超極本中便攜性表現表現最好的一款,甚至成績放在 13 英寸中也是數一數二的。當然,這些極限數據都要歸功於工程師精湛的設計功底。也離不開碳纖維、金屬合金和玻璃材質的完美的組合形式。
14 英寸超極本便攜性(裸機)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ThinkPad X1 Carbon 的電源接口與充電技術也採用了創新性設計,充電接孔從傳統圓針形改為長方扁型設計,這樣的接口類型可目的是為了幫助筆記本機身打造的更為纖薄。不過在通用 性方面會給用戶帶來一些不便,如果旅行中忘記佩戴電源適配器的話,面對這樣的特殊接口你可能會遇到很尷尬的局面。
充電技術已經得到了改進,X1 Carbon 採用了 Rapid Charge 快速充電技術,利用這樣的充電方式,筆記本電腦可以在 35 分鐘快速充滿 5 小時電力,大大縮減了充電時間,對於商務人士而言這項技術非常實用。筆者認為,筆記本電池技術的發展,在未來幾年中大有可為。
· 評測編輯觀點:我眼中的 X1 Carbon
王楊:我們忽略了一點,ThinkPad X1 Carbon 採用了英特爾博銳技術,這意味著 X1 將是一款純商務筆記本,對於它的目標用戶來說,極度的輕量化設計其實卻是一把雙刃劍,重量厚度總是與體驗「互相背叛」。商務本畢竟是一個提高生產力的工具,就像剪刀、車把、手電筒一樣,我們需要他有一定的厚度來充實手掌,也不能像卡片那樣給用戶很不結實的感覺,同時它也需要有一定的重量感,去提醒用戶這不是一個廉價貨。1.36 千克 14 英寸是個漂亮的數據,但背後高昂的用料成本,所損失的續航時間都是難以迴避的問題。
李仰潤:ThinkPad 也出超極本這件事,其實算在意料之內。作為晚到的超極本成員,X1 Carbon 可以說是在造型設計、機身用料甚至於整體均衡性上都做足了功夫。這或許算是遲到者對用戶們的一個補償,當然,這些優點能否被消費者接受,還需看市場的情況。不可否認,X1 Carbon 被 TP 風格渲染得夠徹底,有 Think 情節的用戶或許會對此愛不釋手。但是,回歸理性的時候還是想問一句:你敢再便宜點嗎?
安琪:X1 Carbon 確實在很多地方花了心思,比如重新研製的掌託漆面(多年使用後也不會掉漆),下拉式鉸鏈(屏幕可張開180度)等等,能夠感覺到設計團隊所付出的心血。但眾口難調,部分用戶可能依然不夠滿意,比如屏幕比例未能免俗的採用了 16:9 ,這讓那些期待 16:10 的用戶感到有些失望,他們也許不得不去買 Macbook 了——因為目前只剩蘋果還在提供 16:10 比例的屏幕。
ThinkPad X1 Carbon
· 寫在最後:X1 給筆記本行業帶來了什麼?
在與 ThinkPad 產品經理的交談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在聽取許多客戶的反饋和建議之後,我們想辦法對某方面做出了改進」。從 X1 Carbon 的諸多細節中,我們也親身體會到了這一點,Think 的設計師確實在認真聆聽用戶的實際需求,並付出努力將它們實現。比如更輕薄的碳纖維材質,超窄邊框的 IPS 霧面屏,使用多年也不會掉漆的掌託塗層,以及快速充電技術等等。
真正從用戶體驗出發,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這就是 X1 帶給我們的啟示。筆記本的發展確實已經進入瓶頸,但這並不意味著用戶的需求都已得到滿足。在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筆記本行業,多數用戶其實並不奢望總有重大的技術創新出現,影響最終購買決策的往往是一些小細節,比如是否有鍵盤背光,是否換成了 IPS 霧面屏等等。與其重新開模創造一款全新的產品,不如將現有的成功產品做的更好。
· 延伸閱讀:透過宏碁S7看產品設計
宏碁近期發布了新一代超極本 S7,這款被很多網友認為是最漂亮的超極本身上,有著太多可以討論的東西,為了配合迎接 Windows 8 的到來,宏碁 S7 使用 了支持多點觸摸的新型屏幕,這樣的變化本來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普通人眼裡,無非就是換一塊觸控螢幕進去,可是,真的只是這樣嗎?
之前的筆記本上的 3D 視覺技術和上下雙屏技術都成了反面教材,逐漸的消失正在大眾視線裡,是說這樣的技術就不能放在筆記本上嗎?當然不是,新技術在商品化 過程中,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都搞清楚,才能讓技術真的具備使用價值,這需要在設計之前就具備完整周密的思維體系。
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1、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2、滿足想法需要什麼樣的硬體。3、軟體與硬體應該如何配合來實現想法。4、軟硬體與用戶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把這些都想清楚,再開始動手吧。
1、筆記本需不需要觸控螢幕?
· 觸摸功能
觸摸功能,在筆者看來是通過手指的單點/多點、直線/曲線軌跡的萬向變化來實現替代滑鼠的技術,未來可能會通過指壓力的梯度變化來豐富操作,用指紋和體溫 來提高產品的私密性,這可以看做是人機互動「去工具化」的第一步,未來的眼神軌跡追蹤、腦電控制都將沿著這個方向展開。
· 只要一條路
我們在筆記本上到底需不需要觸摸功能,觸控螢幕到底給我們能帶來什麼,更好的人機互動體驗?那麼我們就要找目前體驗最好的iPad來進行對比。純粹增加一個賣點?那麼我們就要考慮這個賣點是否會對其他功能重疊,並造成影響,同時也要考慮成本的問題。
如果你給一個孩子一部Pad,他會很輕鬆的知道這個東西應該怎麼用,因為整個硬體部分只有一個平面,除了觸摸沒有別的方式操控,但是換到筆記本上就不是這 樣,同時擁有鍵盤滑鼠和觸控螢幕,兩個輸入設備和一個輸出設備並存且重疊,會讓用感覺陌生和無從下手。在iOS和Mac OS X上,完成一個操作通常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通過約束用戶行為的方式來降低操作的複雜性,用戶無需面對兩條以上的分岔路來引發思考:到底哪一條路是對的呢?
到底用觸控板還是觸控螢幕?
我們在遇到不熟悉的東西的時候,會產生緊張和恐懼,別人家裝飾的再怎麼溫馨,我們住進去也可能會失眠,觸控螢幕給我們帶來的陌生感不僅是多了一種人機互動路徑所帶來的選擇性困難,更多的是來自使用體驗。
· 容易疲勞
人在鬆弛狀態下站立時,雙手自然垂落在身體兩側是最舒服的,這時我們的手指肚的發力方向在平行於身體時最容易,這一點在平板電腦上體現的最明顯。筆記本的 觸控板與身體垂直,這樣就非常好發力,而筆記本屏幕與身體基本平行,手指需要抬起一定角度來適應,會容易產生疲勞,如果調整屏幕角度就多了一步操作。對於 留指甲的人來說,會帶來更加崩潰的體驗。
我們要假定【觸摸技術成熟】是普及的必要條件,而且消費者需要這樣觸屏筆記本。要不然我們後面的討論沒法推進下去。
2、滿足觸摸操控需要怎樣的硬體?
筆記本的翻轉屏+鍵盤的設計已經用了30幾年,這種構造雖然經歷過幾次小規模的改進,但總體上是沒有太大的變化,說明這樣的設計從一開始就做對了。
目前來說,筆者認為筆記本上觸摸體驗做的最好的是Magic Trackpad,可以說是大號的MacBook觸控板通過指點、輕掃、滾動、拉伸就能完全操作電腦了,這款硬體是Mac OS與iOS進行融合的重要一步,因為Magic Trackpad的作用在於讓iMac和iMac Pro也開始可以體驗到Multi-Touch觸控操作,而Windows平臺上,是沒有這樣起到溝通作用的硬體的。
Magic Trackpad可看做一個大號觸控板 也可看做是間接觸控螢幕
筆記本很早就有觸控螢幕產品出來,像惠普的TC系列、ThinkPad X2xxT系列等,這些筆記本其實更應該叫手寫電腦,卻不是觸屏電腦,因為他們通常都需要一支筆,通過電磁感應和數字墨水技術在屏幕上完成書寫,繪畫,用手指操作時的精度極差。
相對來說電容屏更容易實現多點操作
觸控螢幕被消費者普遍接受並快速普及,是電阻屏和電容屏兩種技術的成熟之後的事,原理上,前者利用壓力感進行控制,後者則是通過人體帶走屏幕電流所移動的距 離來定位。相對來說,電容屏的優勢更突出,特別是技術上允許加入高硬度的外殼,可以很好的保護設備,對筆記本和手機等行動裝置來說很重要,不出意外的話, 未來的觸屏筆記本還將大範圍的採用電容屏技術。
3、軟體與硬體應該如何配合來實現想法
我們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Windows7系統在使用觸摸功能時,右上角用來關閉窗口的「X」點了好幾次也沒有反應,這個確實非常尷尬,對於早期的觸摸 技術(硬體)和Windows系統(軟體)來說,這個角落是一個死角。為了消除死角,軟體和硬體互相配合是必須的。
結合Windows 7的觸摸操作體驗並不好
· 適應觸摸的圖形界面
微軟帶來了全新界面的Windows 8系統,其中,動態磁貼界面是完全為觸摸設備所打造的,界面的圖標變成了1:2長方形或1:1的直角矩形,並且面積很大,即便是在Full HD解析度的宏碁S7屏幕下,手指也可以準確的點到,但是直角矩形對於用戶來說,可能沒有圓角矩形受用,尖銳的東西對於用戶來說是有敵意的,圓角矩形可以 一定程度的消解用戶緊張,蘋果甚至拿著圓角矩形做專利去和三星打官司,可見圓角矩形的重要。
動態磁貼界面的色塊和直角矩形
· 人機互動中的存在感
對於人機互動來說,沒有了觸感是個退步,人和機器應該相互意識到對方的存在,這是交互,是溝通的過程,就像我們和朋友在聊天,會觀察對方眼睛和表情的變 化。目前的觸控螢幕普遍沒有物理反饋,一些廠商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加入了震動反饋這個很有嘗鮮意味的創意,但效果肯定沒有突起的按鍵更好,振幅大小、強度、 時長的變化都缺少指向性,與軟體和系統沒能結合起來(可能是避免增加用戶的學習成本),後來觸摸輸入法出現了「按鍵後浮出放大」的功能,但用戶不會看到字 母浮出後再進行下一次輸入,這樣效率太低了。
· HOME鍵的意義
很多手持設備上都有Home這個按鍵,這個詞非常好,家讓人覺得很親切很熟悉,這是一切開始的地方,當我們迷惑時,回到原地是不錯的辦法。Windows系統之前有一個Start鍵,也是一切開始的地方,與Home鍵不同的是,一個是軟體一個是物理按鍵。
iPad原本打算設計成這樣(圖片來自網絡)
早期的iPad模型是沒有任何一個物理按鍵的,這樣最大化的避免了視覺汙染,但為什麼最終安排了一個Home鍵呢,有可能是為了增加物理反饋,但筆者認為 Home鍵更重大的意義在於它是以一個坐標的身份出現的,iOS用戶都有一個習慣:不知道怎麼辦時就按Home鍵,它讓我們覺得放心。Windows鍵 (Start鍵)也是一樣的,雖然在功能上與Home不同,但我們進入Windows系統時,會首先找到它,這是去往其他功能的最可靠通道。
取消Home鍵和Start鍵意味著我們不再擁有坐標,一切無從開始,更關鍵的是,廠商白白失去了好不容易培養的用戶習慣,當用戶一旦按照你給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時,他們是很難回頭的。
觸控螢幕筆記本需不需要一個類似Home按鍵的設計呢?如果說是iOS和Mac OS X的融合給了Windows 8靈感,那麼至今沒有MacBook採用觸控螢幕操作,所以OEM廠商們似乎沒有能夠借鑑的對象,這時的產品的軟硬體結合會牽扯到作業系統的通道設計,這個 不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內。但有一條是必須堅持的,給用戶歸屬感,有依靠,讓用戶覺得可以充分掌握。
· 穩固的轉軸
當給筆記本增加觸控螢幕意味著我們經常需要對屏幕進行指指點點,那麼如果親身體驗過,就應該知道,普通筆記本的轉軸是活動的,屏幕在被觸摸的時候會前後顫 動,手指會有「被洩力」的感覺。在宏碁S7上,屏幕的轉軸部分是經過特殊設計過的,當我們開合到一定的角度時,屏幕就像被鎖死了一樣,這時上屏是十分穩定 的,不會有晃動,然後當我們以更大的力氣轉動時,屏幕才會繼續翻轉。
宏碁經過重新設計的轉軸
現在大家都在談用戶體驗,想做出好的體驗就必須充分的了解設計,充分深入到背後研究,一個功能的誕生要考慮的更加周全,而不能將功能實現當做終點。這需要你有敏銳的洞察力,懂得欣賞,熱情洋溢,跟隨內心。
四、軟硬體與用戶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這部分可能與觸控螢幕和觸摸技術沒關,只是一些關於筆記本設計的延展性討論。
筆記本與我們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得到很多答案,有人說是生產力工具,有人說是供娛樂功能的玩物,也有人說是供我們了解科技發展的途徑, 還有一小撮人認為是體現身份的奢侈品,這些都對,但這個關係是建立在筆記本的用途上,本質上我們一直將筆記本「物化」了。但是我們想一想,在這個網際網路塞 滿生活的時代,我們每天需要與筆記本相處的時間有多少,就知道筆記本扮演的角色,遠比一些「物」所帶給我們的影響更大。
· 與產品做情人
也有多少人是一靜下來就要打開電腦或者手機的呢?以筆者自己為例,每天與筆記本打交道的時間超過5個小時,屏幕、揚聲器、鍵盤、掌託會時刻衝擊著感官,如 果一個人,能和我們每天相處,能夠與自己相互被感受被關懷,那她應該與自己是什麼關係呢?沒錯,情人!姜文曾把導演的工作比喻成與觀眾調情的過程,這是對 待藝術創作的態度,筆者認為這也應該是產品設計的態度。
好的設計應該是經得起歲月的考驗的
德國工業設計大神迪特拉姆斯的10個「好的設計」理論裡曾經有一條是:好的設計應該是經得起歲月的考驗的。為什麼我們現在來看一些經典的雕塑和繪畫作品的 時候,依然能從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他們身上的美學價值是亙古不變的,為什麼我們會憤怒的面對ThinkPad的改變,因為他打破了人們原本的認識,這裡的 「恆」和「破」並不是絕對的,只不過這種「破」不是讓作品成為短暫時尚的一次性商品,改改顏色,讓屏幕邊框更薄這種工作ThinkPad會做,索尼會做, 神舟也會做,如果大家都會做,那麼這樣的工作是廉價的,是懶於思考的。
· 箱庭理論
為什麼要費這麼多口舌來談產品與用戶的關係,因為宏碁S7身上引發了筆者一些思考,一些關於產品身上的戲劇衝突的思考,不吵架的夫妻不會天長地久,衝突反而成了夫妻關係穩固的調和劑。
如何在軟硬體上實現戲劇衝突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馬裡奧之父宮本茂先生的箱庭理論,當年孤獨自閉的宮本茂在上大學時,經常在街道上對著燈光閃爍的窗戶背 後產生奇特的憧憬,窗戶背後的家裡到底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後來宮本茂將玩家的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心理,臨摹在了其作品上,《馬裡奧兄弟》中,當主人公鑽進 水管達到另外一個關卡時,場景的切換都會產生巨大的視覺落差,宮本茂認為,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有獨立而封閉的世界,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相遇就好比兩個完全不同 的箱庭世界的相互碰撞,那種奇妙的感覺絕非輕易可以言傳……
硬體與軟體形成強烈視覺落差
回頭看看宏碁S7,上蓋採用康寧強化玻璃製作,機身則採用鋁合金材質,玻璃和金屬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材料,外觀部分只有兩種白色和銀色兩種冷色 配色,這樣的設計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誇張炫耀的成分,如果我們把機器看成是運算的部分,那麼外觀給人的感覺是謙虛的,冷靜思考的。那麼根據箱庭理論,內部就 應該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當我們打開S7時,直接映入眼帘的就是Windows 8的動態磁貼界面,這個界面幾乎全是熱情洋溢的配色,而且純度都很高,給視覺上帶來強烈的衝擊,我們會發自內心的發出「哇!好漂亮」的感嘆,這就是一種戲 劇衝突。
屏幕轉軸處的直線和曲線同樣構成了戲劇衝突
筆記本的物理尺寸很小,想在一個小場景展示自身的構想,必須形成戲劇衝突,這樣才能讓人印象深刻,屏幕就是一道門,門外的世界冷靜,而門內的世界卻無比感性熱情。
反過來我們看看諾基亞Lumia和Surface上Touch Cover的做法,二者都有很多種顏色可選,並且與Windows動態磁貼界面的顏色高度契合,但是大家可以去諾基亞體驗店試一下,短暫興奮之後,會迅速的陷入疲憊。
諾基亞Lumia系列手機與Windows動態磁貼高度契合 但視覺衝擊力較弱
迪特拉姆斯說好的設計應該是謙虛的,產品要像工具一樣能夠達成某種目的,它既不是裝飾品也不是藝術品,它們應該是中庸的,帶有約束的,這樣才會給使用者的 個性表現留有一定空間。強調硬體設計與軟體的戲劇衝突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讓使用者最大化的關注內容,使硬體具備工具屬性,這和觸控螢幕一樣,是一種隱去工 具化的思維,是進化的思維。想想為什麼iPhone和MacBook只有黑白灰,而iPod Nano、Shuffle卻有多種顏色,因為前者人們關注視覺,後者則在意聽覺。
· 投影現實
之前我們說過,用戶對待熟悉的東西不會產生敵意,在產品設計上應該如何做呢?
還是看一下宏碁S7,金屬和玻璃成為S7機身上最主要的原材料,為什麼一定是這兩種,因為用戶潛意識將金屬和玻璃投射到我們日常生活所常見的東西上來,刀 叉、咖啡壺、燈罩、自行車、杯子,眼鏡,還包括銀行的等候椅、汽車車標,這些都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而這些材料產品雖然外觀經過加工,但是都是以原色形態 出現。
宏碁S7頂蓋部分的玻璃
鋁合金的金屬原色和玻璃的無色透明,這是蘋果設計總監喬納森伊夫最偏愛的顏色,而他同樣曾在第一代iMac上採用了半透明的聚碳酸脂材料,但最新的 MacBook和宏碁S7為什麼沒用工程塑料作為主要材料呢?首先塑料是一種化工合成材料,我們日常生活見到的經過染色的塑料用品顯然更多,彩色塑料外殼 的筆記本無法準確的投射到生活中來。
觀察Win8的默認配色,紅、藍和綠三色光譜是最容易被視錐細胞接收的
早起的筆記本屏幕比例是4:3,這是最接近A4紙張和書籍比例(0.72)的整數比,筆記本被設計的要像書一樣,用戶接受起來很輕鬆。Windows 8 RTM版的動態磁帖界面的默認背景是淡藍色的,藍色有讓時間減慢的作用,意在讓用戶多停留,另外天空藍也是我們最常見的顏色之一,我們不會對它產生敵意。 當產品與我們如此的親近的時候,我們對產品的好感也就此而來,這時我們與產品的關係更像是親人,親人之間是可以消除戒備和緊張的。
· 討厭的蓋章
PC是Personal Computer的縮寫,筆記本這類產品應該更強調私有性,買來的筆記本就應該是自己的,不再是廠商的,不是微軟的,也不是英特爾的,用戶與筆記本之間應 該是佔有關係。這讓我想起蘋果店,店裡規定店員在給顧客介紹商品時,是絕對不能觸碰到商品的,當顧客遇到難題是,鼓勵用戶自己去解決問題,甚至用戶將 iPod說成iPad時,店員也要跟著顧客說iPad,這些都是為了強化用戶與產品佔有關係的行為,可惜很少有廠商注意到這一點。
多年以來筆記本左右掌託上的廣告貼紙成了標配,廠商一直在提醒這款筆記本的出身,很多用戶在買來筆記本後,第一件事就是撕掉掌託上的貼紙,或者在上面刻上 自己的名字,來給筆記本蓋個章,證明這個是私有物品。到了超極本時代,這樣的情況有所改觀,但微軟和英特爾的貼紙變成了另外一種設計形式,這是設計師在規 則允許範圍內,盡情的發揮自己的靈感。
戴爾 XPS 13的「狗牌」偽裝的很巧妙(圖片來自engadget)
LOGO被最大限度的隱藏了
最有趣的是戴爾XPS 13,在機身背面做了一個類似美國大兵狗牌一樣的東西,將windows、intel和XPS的商標鏤刻在上面,不但滿足了客戶要求,還讓筆記本有了些許 的軍工特質,這種自我調侃的幽默感是筆記本中很少見的,筆者隱約能體會到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的悲壯。宏碁S7的做法並沒那麼極端,而是在機身背後的出風口 下面,用純度很低的灰色將Windows 8和英特爾的LOGO打上,這樣讓LOGO幾乎隱身的效果也不錯。
· 導師關係
很少有筆記本OEM廠商,將「鼓勵用戶關注內容價值」的概念放到筆記本的設計中來,也就是說都將筆記本作為一次性快消品賣給了消費者,然後只要維護好售後體系就萬事大吉了。
這裡涉及到企業責任感,作為國內肩負起創新責任的企業來說,在把硬體賣給了用戶同時,是不是有義務培養用戶的審美情趣,告訴大家到底什麼是正確的,應該做的,與其說每年花大價錢在大學生中間做營銷大賽來推廣產品,為什麼不能做一個讀書俱樂部、科技小組呢?
蘋果在中國火了之後,筆者突然發現國內已經開始有很多人願意付費來購買正版內容了,甚至已經開始為自己不「越獄」而感到自豪,為什麼大家會愛上蘋果的正版 體驗呢?付款流程被簡化到人人都會,而且每次升級也只需要輸入密碼就可以了,這些「精心」的設計逐漸引導我們去以正確的心態去消費內容。
筆者在上大學的時候,經常去一家電視遊戲店,那個老闆幾乎每款大作都會玩到精通,跟每個遊戲愛好者都能滔滔不絕,大家很喜歡他,相信他,他這樣一來慢慢的 就積累了很多的潛在消費者,大家只要買遊戲機、軟體都會找他。為什麼呢?就因為他了解遊戲,消費者會對他產生信賴,任何交易的產生都需要相互信賴來支持。
未來,擁有內容的硬體廠商會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比如說暫時沉寂卻擁有唱片、影業公司的索尼,擁有圖書、電影銷售渠道的亞馬遜,擁有皮克斯的蘋果,甚至於一些現在的網際網路企業,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蝦米網做雲播放器,豆瓣做電子書,您是否會動心呢?
寫在最後:
多年以來,筆記本廠商在新技術的商品化過程中,幾乎很少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這篇文章不在於討論觸控螢幕和技術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商業價值,而是希望透過類似這樣的新技術普及的討論,來讓廠商了解到,筆記本創新不是單一的做加法,做替換。
現在大家都在談極簡設計、談產品創新、談用戶體驗,但為什麼還會出現這麼多的1999元大屏四核智能機,這麼多超極本為了那一、兩毫米的厚度打破腦袋呢?
行業裡的創新行為,說白了就是狗撒尿圈地的做法,一個有新想法新技術的產品出來了,別人再做就是山寨,是抄襲,所以大家拼的是一個快,這樣出來的產品是經 不起推敲的,不符合耐久性原則的,而上遊軟體廠商能否帶動OEM實現進化呢?這很難,由於軟硬體的控制權分屬與微軟谷歌和OEM廠商,所以微軟和谷歌不敢 貿然進行結構上的改變,要照顧到下遊OEM廠商的成本控制,這才使得創新被一再誤讀,大家的節奏是固定的,都等著微軟和谷歌發起衝鋒號,要麼就都按兵不 動,要麼一動就是一窩蜂。
其實設計這個詞含義豐富又空洞無物,蘋果首席設計師說他的團隊從來不談設計,只討論創意形成和產品製造,他們試圖做出最終具備必然性的產品。這會讓你產生 此乃唯一解決方案的感覺。如果仔細揣摩這段話,其實可以發現,設計不僅僅是針對產品的外觀來進行,更多的是針對產品如何運作展開,讓外觀為功能服務,讓每 一點、線、面都有屬於自己的用途,而這過程中,失敗的嘗試一定不必可少,偉大的設計是通過不斷的否定自己最終產生的。
庫克領導下的蘋果漸漸讓人感到有些失望,在過去一年中他們似乎被持續上漲的股價所迷惑,沒有拿出對自己變革的勇氣,在蘋果地圖上也能看出他們的自大和不知所措。蘋果本採用碳纖維算不上創新,如果改變顏色反而會讓粉絲們傷心。無論如何,我還是相信喬納森·艾維能夠為我們帶來一款有驚喜的新Mac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