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MacBook Air 這款產品存在已有多年,可是每次的新品在外觀方面卻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變化,無非就是硬體配置的升級、內部構造的革新以及一些部分接口的重新設計。看了這麼多年的 MacBook Air,一成不變的樣貌多少讓人有些審美疲勞。不過蘋果這套模具用了這麼多年是有道理的,無論是造型設計還是重量與厚度的平衡,MacBook Air 都有著較高工藝水準。
那麼今天給大家帶來了 2013 年中款 MacBook Air 的拆解解析,產品型號是 MD712CH/A,是目前 11 英寸 MacBook Air 非定製產品中硬體配置最高的,該機配備了英特爾最新的 Haswell 處理器 i5-4250U,4GB 內存以及 256GB SSD 固態硬碟,官方提供的續航數據顯示這款產品能夠有 9 小時的電池使用時間,相比上一代產品提升還是非常大的,主要體現在硬體性能的升級與續航的延長。
相比 13 英寸 MacBook Air,11 英寸機器在機身厚度方面又有所縮減,重量也有所減少,變得更加輕薄。11 英寸 MacBook Air 同樣不會配備獨立顯卡,可以保證在不影響散熱能力的情況下使機身設計的更薄,這就是 MacBook Air 的強大之處。
輕薄工藝的秘密 2013款Air拆解一探究竟
接口配置方面,11 英寸機型相比 13 英寸機型有所縮減。一個 Thunderbolt 接口搭配上一個 USB 3.0 接口並取消了讀卡器設備,雖然看起來太過精簡,但至少還是滿足一般情況使用的。面對 11 英寸 MacBook Air 的便攜優勢,許多人都對這款筆記本刮目相看,同時也很好奇該機的內部做工。(註:本篇拆解由國外 ifixit 團隊完成,文中圖片均轉載至 ifixit 官網)
專業:拆機詮釋高品質工藝優勢
首先感謝國外著名的 ifixit 團隊為我們帶來 11 英寸 MacBook Air 2013 款機型的詳細拆解,這是對拆機事業的無私奉獻。蘋果的 MacBook 不必多說,其做工品質在業界中可算得上是頂尖的,金屬和輕薄融合工藝如此嫻熟的 MacBook Air 更是如此。
2013 款 11 英寸 MacBook Air
金屬和輕薄機身融合得十分巧妙
11 英寸 MacBook Air 顯示屏比例是 16:9
拆解的機型工程代號為 A1465
楔形設計一目了然
2013 款 11英寸 MacBook Air 相比上一代產品變化還是有一些的,不過外觀方面的變化並不大主要還是內在革新。因此對其進行拆機一探究竟還是有必要的,下面的文章我們就來評析這被拆解的11英寸 MacBook Air 2013款。
構造:各個部件之間的結構緊密
拆機的首要步驟就是卸下機身底部的外殼,因為對於蘋果本來說,鍵盤面沒有絲毫的固定模塊,也就只能將拆卸底部外殼作為拆機首要的第一步。2013款 11 英寸 MacBook Air 的用料與上一代相同,都是一體成型的鋁合金外殼。
卸除底部的固定螺絲
單手握持十分輕鬆
整體的內部布局一覽無餘
六塊鋰聚合物電池是整個在一個塑料框架中
電池重量 8.08 盎司,約 230g
11 英寸 MacBook Air 擁有與13 英寸 MacBook Air 相類似的結構設計,而機身設計也極為相似。拆機我們發現該機內部設計也與 13 英寸大體相同,為了追求極致的輕薄,如此精密的內部設計確實讓人震驚。
快閃記憶體:全新PCIe接口性能翻倍
接下來繼續拆解,先不管主板方面,首先將其他的零件拆除。那麼這就把 SSD 固態硬碟拆卸下來,還有 AirPort 無線集成模塊。2013 款 MacBook Air 機型相比上一代產品有一個非常給力的升級,那就是採用 PCIe 接口的 SSD 固態硬碟,性能更強。
與上一代產品相同,PCIe 接口 SSD 安裝在主板位置
中間是最新款採用的 PCIe SSD
該 SSD 採用SanDisk MLC 快閃記憶體顆粒以及 Marvell 88SS9183主控
AirPort 無線集成模塊同樣安裝在主板上
上為老款,下為新款
AirPort Card 集 WLAN/WIFI/藍牙為一體
全新的 PCIe 接口的 SSD 固態硬碟性能十分出色,提供了更快的讀取與寫入速度,2013款 MacBook Air 所採用的該接口 SSD 固態硬碟由 SanDisk 出品,採用 MLC 快閃記憶體晶片,使用壽命較長。另外,無線網卡與藍牙設備都集成在 AirPort Card 中。
主板:高集成度抬高成本價格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大工程了,拆卸 11 英寸 MacBook Air 的核心硬體,那就是主板。可以看得出來,這塊主板集成度相當的高,就連內存也不放過。板載內存也就是主板出廠就已經定死內存容量,用戶升級困難。
揭開散熱片與銅管就可能看見 BGA 封裝的處理器
然後卸除固定螺絲即可拿下整塊主板
主板正面樣貌
主板背面樣貌,可清晰看見集成在主板之上的內存顆粒
高集成度主板毫無疑問的抬高了整臺筆記本的成本,也毫無疑問的體現了蘋果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是的用心,每個細節都很注重。
最後:零部件整合精密數量繁多
拆解到最後的零部件主要是觸摸板和屏幕,顯示屏只需斷開屏幕與鍵盤內側防水膠之間的連接以及與外殼的固定螺絲即可取下,而觸摸板僅有一顆螺絲固定,而且觸摸板細節做工也相當不錯。至此,11 英寸 MacBook Air 就拆機完成了。
斷開屏幕與機身的連接
輕鬆分開屏幕與鍵盤
觸摸板細節做工
全部零部件
2013年秋季發布會後的感想:
蘋果產品線越漸複雜,而產品也越漸豐富。原先高端產品與低端產品之間的兩極化現如今已被打破,在各個價位都有相應的產品,這不僅僅存在於 Macbook 系列產品中。就如今新發布的iPad mini Retina 還有 iPad Air,這兩者採用幾乎相同的硬體配置,用戶只需根據對尺寸的需求來選擇購買,MacBook 產品線亦是如此,甚至開始降價銷售。可以說蘋果開始打價格戰了,即使目前定價依舊高昂,但其產品定位兩極化的狀況呈逐漸消散的趨勢。
設計的美醜,純屬主觀臆想的事物,沒有絕對性,沒有不可能,切於實際才是最後贏家。
是否還記得那些年我們熟知的輕薄筆記本,有一款產品不能不提,那是 Macbook Air 。五年前,蘋果進行了一個市場試驗,他們在容易升級的 MacBook 的基礎上,推出極其纖薄、且不可 DIY 的 MacBook Air 。Air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為了達到極致輕薄,它犧牲了性能,而且無法擴展——它的內存是焊接在主板上的,這意味著如果要升級配置就必須更換整個主板。
曾經犧牲掉的性能,似乎就現在看來已經不算什麼。五年來低功耗處理器的性能越發強勁,時代在進步,硬體發展同樣迅速,如今的 MacBook Air 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輕薄玩具,足夠使用的硬體性能已然使她成為可以勝任大部分使用環境的便攜筆記本,即便是她預裝了 OS X 作業系統。
現實主義創新 設計師眼中的 MacBook Air
OS X 作業系統好用與否關聯到最多的還是用戶使用習慣,其實許多 Windows 應用程式在 OS X 都有相應替代軟體,而 OS X 系統對硬體與軟體的結合以及對電源管理的優化,使得 MacBook Air 既能有輕薄的產品造型,又兼顧了續航表現。當然,這一切現在已經不是蘋果本的優勢了,如今超極本在功耗與續航控制上有著十足進步,因此才會需要 Mavericks 來拯救或者說捍衛她的地位。
慣性思維難以逾越的鴻溝
其實 MacBook Air 並沒有大家所說的那樣神話,使用過這款輕薄本之後會認為她的實際大於傳說。從2008年首次亮相到今天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如果按照一年一次的更新速度也該有五次大變化了,而 MacBook Air 在這五年乃至五次的更新中都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硬體配置簡單升級,尤其是外觀甚至可以說基本不變,變的是工藝和細節。
當一款產品的完成度十分高時將很難有新突破比如MacBook Air
當產品設計到一定程度之後,也就是設計趨於成熟化之後,想要再對其進行巧妙的修改,難度是非常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蘋果 MacBook 整個產品線的產品在這五年的更新中,Unibody 一體成型工藝機身卻幾乎沒有變化,Retina MacBook Pro 是一個例外,然而她也逃不出 MacBook Air 一成不變的死循環。
Retina MacBook Pro解析度是硬體發展的結果,而結構設計才是創新
這種設計美學的共性存在於許多產品中,OS X 系統甚至是 iOS 系統都在此列。iOS 7 交互界面上的改頭換面已經讓許多人大呼難以接受,這就是當墮入慣性循環時難以自拔。這種反應,不單是蘋果的產品才有,ThinkPad 之改變、VAIO Z 之改變、Alienware 之改變等等,這些都是相通的,甚至說你今天換了一套以往都沒有穿過的服裝,身邊的朋友肯定會以或驚訝或詫異的目光對付你。
IBM 與 Apple 擁有共同概念:Think
前些日子還碰到一位朋友,他還在嘆息 IBM ThinkPad 曾經的光輝歲月和如今讓他感覺慘不忍睹的改變。我這樣告訴他:小時候,我們學習知識、學習交際、學習生活,這都是為了能夠在這個大世界裡生存下去;長大後,我們依舊要經歷這些,為什麼?適者生存,產品不也一樣嗎?ThinkPad 需要生存,那就必須要改變來適應世界,堅守固本難有將來,因為這個世界跑得太快。
實用主義色彩的創新思路
那麼回到 MacBook Air 話題,她那種切於實際的態度源自於他的設計師——艾維,艾維在工業設計紀錄片《Objectified》中說過:「要刪掉吸引人注意的東西,標誌有標註事物作用的功能,但沒有標準某些東西的時候,就不應該被使用,應該讓他不那麼顯眼。」MacBook Air 的實在,她並不華麗、沒有渲染、乾乾淨淨,看起來並不漂亮、感覺卻很美。
美,是純屬主觀的評價,然而卻能反映出人內心的性格與態度。
設計具備這種魔力,簡單色彩搭配、簡約造型藝術、精煉產品工藝,這是內心對自由與平靜的渴望。即使時間已經過去五年,MacBook Air 銀白身影依舊,有人厭倦期盼改變,也有人感言耐人尋味。
簡約、純色、輕薄、精煉在 MacBook Air 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堅持,真的很難?這需要多大的膽量。
蘋果身上改變多亦不多,這是一種堅持,不僅是外形和硬體,設計師還需考慮接口、軟體和配件的兼容性,以及與未來的產品如何連接。比如第三代 iPod 配備的 Dock 接口,直到發布 iPhone 5 和 iPad 4 時才走下主臺,將來要隨著 4S 一併退役。牽一髮動全身,蘋果產品線前後呼應,每次新品發布從來沒有痛苦過,更多出於全局的考慮。
iPod 的創新與堅持值得深思和參考
產品,從創新到微創新的過渡。
蘋果曾經將創新發揮到了極致,並不是天馬行空而且切於實際的創造。iMac 開創了一體電腦市場,iPod 挽救了唱片業,iPhone 創造了新的盈利模式,Macbook Air 重新定義了筆記本,iPad 則開創了平板電腦市場。如今轉向微創新,然而微創新又談何容易?
創新建立在實際基礎上,MacBook Air 所表現的是一種對工藝認真的態度
有人會說,蘋果的創新源自於賈伯斯,但實際上那些創新並非僅靠賈伯斯的時尚嗅覺和個人魅力,而是建構在實實在在的傳統行業基礎上。資本家的談資也僅僅娛樂而已,而個人崇拜到一定程度時則會迷失自我,會發現世界沒了一個人便失去了光芒,那該又誰來再次點亮?
要相信現在存在於世的人的力量,創新是建立在切於實際基礎上的。
優勢不再該如何突破重圍
言歸正傳,原本想撰寫成一篇關於蘋果 MacBook Air 的評測文章,可想想這五年來微乎其微的變化以及幾天把玩體驗之後的感受,似乎沒有了再一次產品評測的意義,或許是因為審美疲勞而失去了新鮮感。話雖如此,但終歸還是要談產品本身的一些問題,或優點特色或缺點硬傷,以產品為中心的商品或許還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
本文的主角其實是蘋果 2013 年中款的 MacBook Air,產品型號是 MD712CH/A,是目前 11 英寸 MacBook Air 非定製產品中硬體配置最高的,也就是配備了英特爾最新的 Haswell 處理器 i5-4250U、4GB 內存以及 256GB SSD 固態硬碟的那一款。官方提供的續航數據顯示這款產品能夠有 9 小時的電池使用時間,這是在 OS X 作業系統下的測試結果。
官方電池使用時間說法是否真實還得看用戶實際體驗
前面提到過,蘋果能把硬體和軟體結合得恰到好處,OS X 系統對硬體與軟體兼容以及對電源管理的優化,使得 MacBook Air 既能有輕薄的產品造型,又兼顧了長時間續航能力。那麼關於該機的電池使用時間,我們也做了相應的測試,使用 Bootcamp 安裝 Windows 8 系統並安裝好 Bootcamp 全套驅動,在 Windows 系統下對其進行續航測驗。
MacBook Air MD712 內部構造,電池模塊設計十分有個性
在 OS X 系統下續航表現,MacBook Air 自然是不錯的,這得益於 OS X 系統對低頻率使用時的功耗控制,如果我們在看 Flash 視頻或者玩遊戲等佔用大量 CPU 時電池使用時間其實並不長,甚至說離 9 小時還有大一段距離。而在 Windows 的測試結果亦是在意料之中的,PowerMark 測試的模式為日常辦公,Haswell 處理器對低頻率使用時的功耗控制發揮了大作用。
Windows 8 系統下 PowerMark 續航測試
從前通過軟體來彌補續航漏洞,如今硬體已然良好支持,MacBook優勢似乎漸漸消退,因為她的續航水平 Haswell 超極本同樣能達到。蘋果預料到這個問題,所以在 WWDC 2013 發布會中著重介紹 App Nap 技術,一個看似炫麗且實用(減少 72% CPU活動;當活動窗口/應用程式處於次要位置,或被其他應用覆蓋時,它將處於休眠狀態)的軟體更新。
其實蘋果 MacBook 產品的硬傷並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蘋果自己的能力問題,沒有硬體核心技術與生產能力,A7 再強大也是產自三星,MacBook 再怎樣優秀沒有英特爾的配合同樣堪憂。因此蘋果這樣一個以產品為中心的商業公司,產品優點突出而產業傷痕累累,今後走向?現金流或許是價值體現。
那麼今天給大家帶來了 2013 年中款 MacBook Air 的拆解解析,產品型號是 MD712CH/A,是目前 11 英寸 MacBook Air 非定製產品中硬體配置最高的,該機配備了英特爾最新的 Haswell 處理器 i5-4250U,4GB 內存以及 256GB SSD 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