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文化中,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通常都會對Loaded Questions這樣的邏輯陷阱有所警覺,稍加思考就能意識到其中包含了未經證實、不可靠的 Assumptions 前提預設。
例如下面這個問題:
When will you stop cheating on tests? 你什麼時候才能考試時不作弊呢?
對於這樣的提問,人們大多時候都可以置之不理、拒絕回答,除此以外,合理的回應還包括:申明自己的清白,指出對方的Assumption對自己構成了無端指責。
比如:I』ve never cheated on any test, so why are you accusing me of this? 我從來沒有在考試時作弊,你為什麼無端指責我?
Assumption通常譯為中文的「預設、前提」,但從日常語言中的普及程度來說,英語中的Assumption這個概念要比中文的「預設」更加常用。
由於中文不經常使用與Assumption這樣的概念,很多英語學習者,都沒有主動使用Assumption這個詞語的意識。
但實際上,Assumption並不僅僅是所謂的「高級詞彙」,同時也是很有用的概念,是能夠幫助我們思考的有效工具。
Assumption / əsʌmpʃn / 在字典中的定義是:
A belief or feeling that sth is true or that sth will happen, although there is no proof,認為或感覺某件事情或命題是正確的、將會發生,但就此沒有明確的證明。
從定義中可以看到,Assumption 和 Truth/Fact 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缺少Proof。也就是說,沒有確鑿證據的證明、就要求別人相信和接受的某個看法或觀點,一般都可以算作Assumption。
下面是Assumption的幾個典型例句:
We are working on the assumption that everyone invited will turn up. 我們覺得,所有接受邀請的人都會前來參加,就按照邀請的人數來準備這場活動的規模。
It was impossible to make assumptions about people's reactions. 人們具體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是不能事先臆斷估計的。
His actions were based on a false assumption. 他採取這些行動的依據,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She arrived at college with a whole set of assumptions inherited from her family. 這位姑娘剛上大學時,頭腦中裝滿了父母家人長期灌輸的觀念(暗示這位姑娘思想上還不成熟,可能會和其它人的Assumptions發生衝突、導致誤解)。
這些句子中的Assumption,在轉換為中文時,經常會譯為「看法、觀點、感覺」等,如果不客氣則會說成「主觀臆斷」。
除了指邏輯上的「預設」,Assumption還有另外一個含義,相當於中文的「掌握、承擔」。例如:
Their assumption of power/control,掌握權力、掌握主導地位
The assumption of responsibility by the government for the disaster,政府就這場災難承擔責任
Assumption 的兩種含義,都是源於 Assumption 所對應的動詞 Assume。Assume 來源於拉丁語,含義接近英語中的 Take up,用手拿起來。
在表示「掌握、承擔」時,Assumption相當於Assume的這個Act行為;而在表示「預設、前提」時,Assumption則表示Assume所「Take up拿起來」的「對象」,也就是在頭腦中接受懷有某種「觀點、想法」。
在歐洲傳統美術中,基督教的聖母瑪麗死後升天的情景,也稱為Assumption;這裡使用的是 Assume 的 Literal 字面含義,即:Mary不是自己騰空駕雲進入天堂,而是被 God上帝 Take up 到天堂中的。
未經證實的Assumptions是值得警惕的,但Assumption本身,並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反而是人們日常行事思考中不可缺少的。
無論是讀書還是交談,如果感覺某個觀點「不對勁」或「有意思」,那麼,只要認真分析一下相關的Assumption,通常就能找到問題所在。
另外,在與別人交流及合作時,認識到雙方 Assumptions 的差異,也有助於避免誤解。而通過分析一個人的 Assumptions,則可以知道這個人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和觀點。
有一個關於米開朗基羅(1475–1564年)的軼聞,就展示了這位16世紀時的藝術家關於自己的技藝和成就的Assumption。
故事是這樣的:
The figures Michelangelo completed for the Medici tombs ordered by Pope Clement VII represent the members of the family in highly idealized form.
Someone remarked on this absence of realism. 「Who will care,」 replied the sculptor, 「in a thousand years』 time, whether these are their features or not?」
在文藝復興時期,美第奇家族不但統治義大利北部的城市佛羅倫斯,而且曾有兩位家族成員在羅馬擔任教皇。
美第奇家族的Clement教皇,曾請米開朗基羅為幾位家族成員在教堂中的墳墓雕刻幾尊石像。
完工之後,有人指出,米開朗基羅在刻畫人物的五官相貌時,採用的手法過於 Idealized 理想化,脫離了所刻畫人物的容貌,缺少 Realism 寫實、不像本人。
對此,米開朗基羅的回答是:石像的五官容貌是否和真人一樣,再過一千年還有誰會在意呢?
米開朗基羅的 Assumption,你認可接受嗎?
Loaded question:愛國和打老婆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