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

2020-12-04 歷史百事說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外文名: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柏裡斯鎮,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與拉斐爾和達文西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又譯「米開朗基羅」、「米高安哲羅」。他的作品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雲石雕像,高175釐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498年,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 題材取自聖經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向後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一般細長,腰部彎曲,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聖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溫文爾雅,身著寬大的鬥篷和長袍,右手託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向後伸開,表事出無奈的痛苦;頭向下俯視著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託出姣美的面容。聖母的表情是靜默而複雜的,不僅傾瀉了無聲的哀痛,也不只是聖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一種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的感情。

作品採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構圖,聖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聖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聖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體與聖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雕像的製作具有強烈的寫實技巧,作者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細節,並對雕像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打磨,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作品一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城,從此便與作者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一起成為了藝術史冊中光輝的一頁。

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米開朗基羅生活在義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並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裡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2]。

有一次記者問米開朗基羅:"您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樣的巨作的?"他答道:"很簡單,我去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去掉那些不該有的大理石,大衛就誕生了。"這個故事講出了幸福課的精髓,即鑿去多餘的石塊,擺脫限制、阻礙或是對失敗的恐懼這些多餘的、妨礙我們成功的因素,正如梭羅所說:"減法比加法更能使靈魂成長"。減法包括除去那些,阻礙我們發揮潛能的限制,充分地發揮我們天生就有的潛能。

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大理石雕像,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20-1534年,現位於羅馬。

《晝》 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像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第二張夜。  佛羅倫斯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於聖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內,斷斷續續地前後施工長達15年之久。米開朗基羅為這座陵墓製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

《夜》 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晨》 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扎著甦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暮》 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 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

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也代表著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處於動蕩之中的義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成為後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

雲石雕塑高229釐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1513-1516年,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像是在休息。他那安詳的臉上,沒有垂死掙扎的痕跡,也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卻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仿佛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他左手支撐著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剛剛經歷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正在進入一種解脫的狀態。

《被縛的奴隸》,雲石雕塑 高215釐米 米開朗基羅創作於1513-1516年,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被縛的奴隸》與<垂死的奴隸>相比明顯是另一種風格。他如公牛一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著,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著,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著,讓人感到那裡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麼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的頭高昂著,緊閉著嘴唇,眼睛圓睜著,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志。

這兩尊奴隸雕像都是用來裝飾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來象徵死者的權威,但在這裡卻變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實寫照。雕像中的奴隸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強壯青年,都有著年輕而健美的體魄。

這兩尊雕像表現的仿佛不是奴隸,而是兩個英勇的鬥士,人的尊嚴達到了完美地體現。當時米開朗基羅一直被迫為教皇和城市的統治者們服務,而作為一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他與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具有一種被壓抑、被束縛而渴望解脫的痛苦,和實現理想的要求。米開朗基羅不僅為處於動蕩的祖國憂心忡忡,同時還苦於擺脫不了為統治者服務的命運——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間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對自由的藝術創作中發洩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寫到:「……在這樣奴隸般和這樣寂寞無聊的條件下,在斜路上,在極端的精神疲乏中,我應該雕刻自己神聖的製作……」。後來由於勢態的變更,米開朗基羅的思想變得深沉而苦悶,再也沒有創造出類似這兩件作品那樣充滿生命力的雕刻。

雲石雕像,高255釐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15-1516年,現位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雕像中的摩西是一位體格強健的老者,頭上長有象徵「神」的一對犄角,身穿薄薄的無袖上衣,紅腫的衣褶搭在兩膝間。他雙臂肌肉發達,手上青筋暴露,仿佛積蓄著無窮的力量。他一手撫弄著長及腰間的鬍鬚,一手扶著刻有《十誡》的法版,頭強烈地向左側扭動著,威嚴而冷峻的雙眼圓睜著,怒目而視,神情緊張,臉上充滿了警覺的敏感。雖然是在坐著,但整個身體的姿勢呈現出強烈的動感,左腳向後伸出,好像馬上要站起來。雖然怒氣衝天,但作為一個以色列人的精神領袖,他又必須盡力克制自己的情緒,所以表現出一種異常複雜的心理狀態。他是一個悲劇性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仿佛大自然最本質力量的化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包含著藝術家對祖國命運的高度關注,和對人的尊嚴的無上崇敬,是作者人文主義思想的結晶之作,也被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是米開朗基羅最成功的雕像之一。

大理石雕像,高74釐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37-1538年,現收藏於佛羅倫斯國立美術館。

布魯特斯(公元前85-公元前42年)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早期曾參加過刺殺羅馬獨裁者凱撒的行動,他有著光明磊落的性格,在歷史上,是一個維護民主,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的執政官形象。米開朗基羅選擇他為刻畫對象,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雕像中,布魯特斯身披古羅馬長袍,臉向左側有力的轉動著,嘴角緊閉著,專注的眼神凝視著前方,面部神情表現出勇敢、公正、機智、堅定和決不妥協的英雄氣概,顯示了面對嚴酷現實所具有的大無畏精神。如果說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和《摩西》都是完美的理想化英雄化身,那麼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則可以認為是現實中的實實在在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種行動的意志力和內在的精神力量。雕像的頭部並沒有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經過細緻的打磨,這反而更賦予了英雄人物以粗獷的性格,增加了雕像的現實感。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體現了作者對現實中能夠拯救祖國的英雄的渴望。

相關焦點

  • 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漫像
    中文名:米開朗基羅 外文名:義大利語:Michelangelo 別 名: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 國 籍:義大利
  •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雕塑!
    1504年首次亮相的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傑作,並與聖母憐子圖一起成為他最持久的作品之一。當時的革命者,藝術家在決定聘請歌利亞的時刻描繪了年輕的國王大衛。大理石雕像是學院美術館的標誌性景點,也是佛羅倫斯的永恆形象之一。
  •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和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
    學院美術館因偉大的米開朗基羅的偉大作品《大衛》而出名,這個走廊也無數次出現在電視畫面中。大衛雕像,米開朗基羅26歲時用了將近3年時間(1501-1504)完成的大作,石材是一位佛羅倫斯著名雕刻家四十多年前認為報廢的大理石。
  • 那麼,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到底是誰?
    學藝術的美術特長生都畫過一張素描畫,那就是「大衛像」,它誕生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自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著名的雕塑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傑作。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見過並且知道這個雕塑作品,但是它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呢?那麼接下來我將在此淺談「大衛」石膏像的歷史。
  •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
  • 歐洲歷史: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
    其他繪畫作品再現了藝術家的生活環境——從他的陋室窗戶望出去,看到貴族騎著馬,鷹或獵犬跟隨左右;農民在播種或耕地;商人帶著他的錢袋;時尚的人拖著長禮服。人此外,還有裝飾畫。裝飾畫以流暢的線條、精湛的色彩工藝、對細節近乎苛刻的追求,鮮活地再現了12世紀到14世紀歐洲的真實生活。然而,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不是用刷子完成的,而是用建築工人的工具和雕塑家的鑿子完成的。
  • 一人千面丨偉大的建築師柯布西耶
    ——致威廉·懷特的信,1910年9月6日懷特點燃了他對中東和巴爾幹地區異國風情的興趣,也幫助讓納雷精進寫作。懷著對爭相吸引他注意的各種事物的熱情,他開始了一場偉大的冒險:7個月搭便車穿越巴爾幹半島、伊斯坦堡、雅典和義大利。
  • 為中國精神造像 ——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
    吳為山:雕塑,就是雕塑家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在空間建立起一個永恆的形體或曰造型。這個造型是有靈魂的,就是在形體裡要注入靈魂。這個靈魂,就是藝術家對人與社會乃至世界的認識,對人的感情的表達,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對藝術最美好的寄託。雕塑是藝術家通過造型形式的語言,向歷史的時空、現實的時空所奉獻的一個符號。雕塑與繪畫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立體的,它在多維空間裡都可以展示其魅力。
  • 【文萃畫材】之藝術分享——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鑑賞
    「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我是米開朗琪羅.博納洛。」 米開朗琪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李奧納多·達·文西、拉斐爾·聖齊奧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
  • 十四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近代文明黎明期,偉大的文藝復興放射光芒
    但是,就在這毀滅和絕望之中,一片燦爛的陽光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和威尼斯諸城中冉冉升起。一場永遠改變人類生活和思想的運動就此開始。在五彩斑斕、瞬息萬變的景色之中,詩歌、音樂、繪畫、雕刻和建築五彩繽紛,一個由多面結構組成的近代文化體系在歐洲浮現出來。當我們按照字面認識到文藝復興就是新生和再生時,我們就知道歷史已在大瘟疫死亡的喧囂聲中孕育出綠色的希望種子,中世紀就此隱退,新時代就此誕生。
  • 米開朗基羅壁畫:上帝頸部是大腦解剖圖?(圖)
    義大利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的著名壁畫作品《創世紀》自誕生之日起,就從未遠離過藝術愛好者的關注和議論。如今,這幅曠世巨作又爆出驚天秘密:兩位美國醫生聲稱畫中竟然隱藏著人體解剖學的圖像!   這些被稱作「米開朗基羅密碼」的神秘圖案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腦神經外科專家蘭·蘇克和拉法爾·塔瑪爾戈共同發現的。
  • 歷史文化藝術作品,塑像維納斯,義大利雕塑大衛
    這種藝術的黑暗時期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才覺醒,才開始尋找和挖掘這些藝術珍品。很多雕塑被尋找回來,被修復好了,但《維納斯》卻沒有音訊。直到1820年,一位漁民才在愛琴海中的米洛斯島上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她。這位美麗的女神竟在黑暗的山洞中沉睡了將近十五個世紀。
  • 羅丹雕塑作品賞析--藝術收藏--人民網
    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塑家,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幼時家境貧寒,14歲時考入非正規的工藝美術技工學校學習。19歲起靠製作裝飾用的石雕維持生活。後來給一個雕刻家當助手。1875年的義大利之行,擴大了羅丹的藝術視野,以後又在法國北部旅行,研究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和雕刻。
  • 畫家、雕塑家、解剖學家……「全能天才」達·文西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用恩格斯的話來說,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時代」。在這個時代中,產生過多少偉大的文學藝術家、政治思想家和科學家啊,而且這些偉大人物都是那麼多才多藝、學識淵博,全是多學科的專家。
  • 央視畫面為大衛雕塑打馬賽克 意使館稱理解(圖)
    7月10日,央視首播和復播大衛·阿波羅雕像時的畫面,復播時馬賽克被移除。  前天,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京展出的著名裸體雕塑「大衛·阿波羅」時,以馬賽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發熱議。昨天下午,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新聞官表示,央視或是為保護最敏感的觀眾群體,可以理解。至於為何考慮為雕像打馬賽克,央視未給出官方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