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朋友圈最愛用的這個微信表情,原型居然是他?!)
相信你在聊天記錄和朋友圈中,
肯定會經常看到
這個表情,
這個「捂著臉不知是哭還是笑」的表情。
對,就是下圖這位:
大家可能有兩個疑問:第一
這表情到底是在哭啊、還是在笑啊、還是又哭又笑啊?第二
這麼富有創意的表情,當初設計者到底是咋想的呢?
那麼就來聽聽這個表情的
設計師自己怎麼說…
這個表情是怎麼來的?
最初,設計師只是覺得微信日常小黃臉表情一直沒有更新,便試著尋找靈感更新日常小黃臉表情。
設計師們發現
這個表情高頻出現在個人收藏包中,於是開始想怎麼做一個有趣的
表情。
團隊中有一名廣東80後設計師GG,非常愛星爺誇張搞笑的「捂臉」動作。
再加上他本尊就是一個特別喜歡做「捂臉」動作的人,於是,便開始操刀設計和製作。
和
一起誕生的,還有其他五個小黃臉表情系列,它們的設計經歷了將近5個月,由三四個設計師共同參與完成。
共經歷五次改版。第一版是最開始的草稿,設計師按照「捂臉」概念塗鴉出來的。手的形狀也比較簡單粗糙。
第一版之後,大家內心已經感到這個表情很「到位」。於是,後面的版本都是結合ios10和emoji表情調試細節。比如:下嘴唇增加了陰影的細節,露出半個笑著的眼睛(眼角)表明確實在笑,嘴角的弧度怎樣更到位、手應佔據臉上的比重是多少……
「捂臉」的進化史
設計師說,
是
的升級版。
「捂臉」的起源
故事的開始,要從二次元講起......
在動漫世界裡,「捂臉」多被用於表示因做了不好意思的事而產生的「愉悅的害羞」的情緒,例如「男神看了我一眼,捂臉!」「好討厭他但又好喜歡他,捂臉!」等。有時也可表示「不敢看了」「看不下去了」之意。
在現實生活中,「捂臉」也會被用於掩蓋事情真實的一面:
表示內心很痛苦又不太想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用手掩飾主觀地表示不如意、不順心甚至失敗後的不願多說的心情(如:寶寶心累但寶寶不說)。
有時也委婉地對別人表示某方面的不滿(如:天吶,媽媽我好想打他)。
隨著表情包這種風靡一時的「聊天神器」的出現,一些極具喜感的二次元表情被才華橫溢的網友們「換臉」,沒想到效果居然出奇地好!
捂臉先忍忍
忍不住啦哇
「捂臉」代替「笑哭」
聰明如你,一定已經發現「捂臉」和風靡一時的「笑哭(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想當年,這個原本意味著「喜極而泣(Face withtears of joy)」的普通表情被廣大吃瓜群眾理解成了「哭笑不得」之後,一度成為了表情界的叱吒風雲的「大佬,還被評為2015年《牛津詞典》年度詞彙,被製作成抱枕的形狀。
可是當
面世之後,「笑哭」居然有了失寵之勢,被連連代替。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笑哭」風靡太久,大眾對它的新鮮感已經過去。作為網絡用語,「笑哭」的流行與它給人們帶來的新鮮感不可分割。而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使用後,人們對它已不再好奇,同時會產生一定的審美疲勞。
其次,比起「笑哭」,「捂臉」的調侃意味更重。從「笑哭」的官方定義上看,不管是蘋果的「喜極而泣」,還是微信的「破涕為笑」,側重點都在「笑」之上,相對幽默樂觀。而「捂臉」更側重於表達「無奈」、「尷尬」等負面情緒,符合當代年輕人喜好調侃和自嘲的習慣。
再次,
是以基礎表情包的形式推出的,方便培養用戶習慣。相對於需要下載或自定義添加的附加表情包來說,基礎表情包是每個微信用戶必備的,人們能更方便快捷地使用它,其所佔空間也相對較小。
「捂臉」讓生活更愉快
很多朋友說,真的什麼情景都可以
一下耶!就是無奈一下,搞笑一下,調侃一下而已。所以真是因為「捂臉」如此萬能麼?
符號學主要創始人皮爾斯告訴大家:唉,那不過就是一個符號而已!「捂臉」就是一個代替特定情緒的象徵符號,至於是什麼樣的情緒,隨意發揮,一千個人眼中便有一千種「捂臉」。
不過在年輕人群體裡,
還是更多用在調侃和嘲諷上了。為啥?因為這個無奈、尷尬又無能為力的表情,正合咱們這種熱愛自嘲的人的心意啊!
當用
表示「我也沒辦法」、「生無可戀」、「心好累」等偏負面的情緒時,請長輩們不要擔心!我們不是真的崩潰了,有時只是將自己不如意的一面誇張地表現出來,以嘲諷的方式降低他人對自我評價的期許,從而調節情緒,保護自信。也許現實生活並沒有那麼糟,調侃一下自己,只為保持好心情。
「捂臉」能將看似沉重的事情變得輕鬆,給生活增添幾分樂趣和幽默。
雖然很難說出
具體
代表什麼意思,
但這個表情
確實表達了不少人的新心聲。
這是小編最愛發的表情,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