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大學的「變」與「不變」
中國科大常務副校長 侯建國院士
大學走近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帶,是大學適應社會變遷衝擊的結果。同時,也給大學本身的形態、觀念、行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日新月異,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的顯著特徵:校園擴大了,師生變多了,設備更新了,建築漂亮了,市場意識變強了……
中國科大辦學50年,也經歷了不斷變化的過程。從以理為主到理工結合,從主要培養科學家到全面培養各領域的創新人才,從以教學為主到教學科研並重,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使得中國科大變得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符合時代的要求。創新,由此成為科大人最突出的品格之一。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50周年校慶,我比平常多了一份對辦學歷史的了解,也多了一份啟迪和思考。我想,作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特殊機構,大學在堅持創新之外,還應該堅守一些核心理念和價值,使之成為中國現代大學所普遍尊崇的「不變」的原則。
這樣的理念和價值是什麼呢?應該說仁智各見。在我看來,在科大人看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以學生為本。這是科大的責任,也是科大的傳統。在科大,無論是青年教授還是資深院士,都自覺堅持為本科生上課,並視其為一種快樂。老師和學生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更是五十年不變的傳統。從當初郭沫若校長給寒假不回家的學生發壓歲錢,到80年代時學校自籌經費為學生宿舍安裝暖氣,再到近年來學校通過「隱形」方式關愛睏難學生,等等,在科大都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常態。我想,育人是大學的第一要務,這一點永遠都不能忘記。
二是以學術為本。科大的地理位置、辦學資源都不是最優越的,可近年來原創性成果卻不斷湧現,令人矚目。這與科大人以學術為本的傳統是密切相關的。平等交流、坦率質疑、自由探索,是科大人的特點。因為學術氛圍比較濃厚,學科之間的交叉、合作也十分順暢,這使得科大可以凝聚力量進行團隊創新,不斷逼近國際前沿。同時,在學科布局、資源配置、學術價值判定等方面,科大都充分地體現了「教授治學」的傳統。我想,大學是崇尚真理、講求科學的學術殿堂,大學管理本質上是學術管理,以及與學術相關的管理,因此,必須滲透學術文化,而不能以行政和權力文化為基調。
三是以報國為本。科大的創建者是聶榮臻等開國元勳和錢學森等科學大師,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報國之志,使得他們不僅在業務上,也在精神上為科大定下了標準,做出了表率。在大師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起來的早期科大畢業生,以及很好地傳承了拼搏奮進、愛國奉獻精神的科大後來者,無論在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新中國國防科技,還是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時代,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創新報國,已經是科大人融入血液裡的一種情懷。
歷程
五十年創新不已
[肇啟京華]
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新中國的科技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科技戰線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於是,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勢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成為老一輩科學家的共同構想。1958年5月9日,中科院黨組向聶榮臻副總理呈遞辦學報告。聶榮臻隨即向周恩來總理匯報,獲得總理首肯。6月2日,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並親筆批示:「決定成立這個大學。」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中國科大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建校伊始,中國科大共設立了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化學物理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等13個系41個專業。這些系和專業全部圍繞當時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家戰略需求,同時體現了新興、交叉、尖端、基礎的鮮明特徵。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集中全院人財物力支持中國科大辦學,研究所和科大的系科專業對口合作,資源共享。馬大猷、貝時璋、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郭永懷、吳有訓、柳大綱、趙九章、趙忠堯等一批國內最有聲望的科學家親自登臺授課。學校注重基礎課教學,強調寬口徑培養人才,高年級學生進入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在一線科技人員的言傳身教下,開展科研實踐或撰寫畢業論文,較早受到科學研究的訓練。
優良的校風、雄厚的師資、獨特的辦學模式,使得中國科大一誕生就以人才薈萃、群星璀璨而盛極一時,次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1年5月1日,學校召開慶祝國際勞動節大會。校長郭沫若與黨委書記鬱文以及副校長華羅庚等席地而坐,與同學們一起觀看學生文藝演出。
[南遷重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全國高校正常秩序受到嚴重破壞,中國科大也難逃此劫。然而,與其它高校相比,科大人更多了一份劫難——下遷。1969年11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中國科大被指定「戰備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後經中科院和安徽省革委會商定,學校搬遷到合肥市。
南遷使學校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50%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到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除了幾棟教室樓和學生宿舍外,一無所有。在瀕臨解體的困難條件下,全體教職員工自強不息,重建家園,開始恢復教學和科研工作。
1975年,舉辦「回爐班」,挑選300多名1967-1970屆畢業生回校再培訓後補充師資,並陸續從全國各地物色調入200名教師,使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後來形成以年輕人才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研究工作也在簡陋的條件下悄然進行。1974年上半年,學校舉辦了一次科研成果展,參展成果達到100多項。到1976年,學校恢復、開展的科學研究已近400項。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科大共有15項成果獲得大會獎勵。
與此同時,一系列教育改革創新構想已在醞釀之中。1975年9月,中國科大代中科院起草《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即代擬稿),明確提出採取「自願報名、上級審核、文化考察、擇優錄取」的辦法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這表明中國科大希望通過高考錄取新生的整體構思,在這個時候已經出爐,雖因「反擊右傾翻案風」而推遲,但在當時的高等教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文革」後中國科大在科教戰線率先「撥亂反正」的先聲。
[開泰布新]
1978年4月,嚴濟慈、馬大猷、吳文俊等科學家與少年班學生合影
「文革」結束後,中國大地萬象更新。1977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為中國科大在「科學的春天」裡的揚帆遠航謀篇布局。會後,中科院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報告》,提出七條創新發展的戰略舉措。《人民日報》在報導會議消息時稱:「在教育要大上的形勢下,中國科技大學先邁出了一大步。」此後,中國科大率先提出並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讚譽。
1978年3月8日,經中科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大首創少年班,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對促進正常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恢復和發展,乃至對全國青少年立志向學,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科大首創研究生院,率先建立起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培養體系。
1980年代初,中國科大還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對學科專業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造,首倡學分制,實行免修、選修、主輔修、雙學位等措施,開辦不分系科專業的教改試點班(簡稱「零零班」)寬口徑培養人才,試行導師制,允許對拔尖學生單獨擬定培養計劃,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儘早參加科研活動,設立學生科研專項經費,開放部分實驗室供學生使用……這些現在看起來不起眼的舉措,在「文革」後的年代裡,卻顯得那樣的難能可貴。
中國科大還率先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在國內高校中建設唯一的大科學工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率先成立教職工代表大會,首倡民主管理,鞏固寬鬆自由的學術文化氛圍。
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使科大充滿活力,學校得到快速發展。1977-1997年入學的歷屆學生中,有6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在中美聯合招收物理學研究生(CUSPEA)考試中共考取237人,佔錄取總數的25.8%,為全國高校之冠。1983年12月,鄧小平批示:「據我了解,科技大學辦得較好,年輕人才較多,應予扶持。」
[精品辦學]
2003年以來,中國科大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各研究院所籤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將「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傳統辦學模式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1990年代以來,中國科大借國家實施「211工程」、「985工程」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三大重點建設的契機,不斷提升辦學實力和水平,堅持走適合自身發展的「精品大學、英才教育」之路。
在人才培養上,科大沒有盲目擴大規模,始終堅持自身辦學理念、目標和特色,繼續堅持「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注重培養全面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教學原則,不斷強化基礎課教學,加強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培養,集中資源建立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等大型公用開放的實驗教學中心,打破條塊分割的格局,推動學科交叉,充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大大提升了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和能力。
學校不斷探索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以開拓交叉前沿領域為著眼點,集中資源構築創新平臺,下大力氣促進學科交叉,實施人才、項目、基地、成果一體化建設,組建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園區式科技創新體系,在組織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創造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進入新世紀,中科院繼續高揚「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大旗,中國科大與中科院數十家國立科研機構建立了互惠共贏的全方位、多層次、實質性合作關係,辦學實力得到很大提高。
經過長期的堅持與努力,「精品大學、英才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模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揚。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蒞臨視察,對學校建設與發展給予熱情關懷和勉勵。
2006年7月,陳至立同志批示:「中科大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作法應很好總結。希望更多的大學能學習他們的作法,探索中國特色創新人才培養之有效途徑。」
中國科大被譽為「機器人之鄉」,科大藍鷹隊曾奪得第11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兩項冠軍、一項亞軍、一個第4名。圖為中國科大Robo-Game活動周上學生研製的機器人在表演提線木偶劇。
傳統
五十年堅守如一
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峰
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在即,郭沫若校長親自動手撰寫校歌歌詞,並將歌詞送給周恩來總理審閱,周總理改了兩個字,把「為共產主義建設作先鋒」中的「建設」改為「事業」。郭老又請來中國音樂協會主席、抗大校歌作曲者呂驥同志譜曲。郭老說:「我們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這就使得我們的學校能夠有聲有色地繼承著抗大的傳統。」
常有人對科大校歌《永恆的東風》說三道四,有的乾脆不屑地說,應該與時俱進,重寫校歌。主要理由是,校歌歌詞和旋律的時代烙印很深,現代人難於接受。道理好像很充分,可科大人很理智,甚至連改校歌的念頭都不會有。原因很簡單,任何一所大學的校歌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會與生俱來地打上時代的烙印,沒什麼好迴避的。更何況,科大的校歌極其充分地闡釋了科大人的核心價值觀和辦學理念,五十年來一以貫之,從來就沒有改變,有什麼理由要改變它呢?
「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科學的高峰要不斷創造,高峰要高到無窮,紅旗要紅過九重……」說的是什麼?科大人的價值觀:創新報國,勇創一流。
「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說的又是什麼?科大人的方法論:不僅要有愛國心報國志,還要理論聯繫實際,在業務上出類拔萃。
郭老之所以請呂驥先生為校歌譜曲,是因為呂驥先生是抗大校歌的作曲者,而科大的成立是新中國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家戰略需求的產物,科大人肩負著科教報國的歷史重任,所以繼承抗大精神成為老一輩革命家和科學家對科大人的一種精神期許。可以說,《永恆的東風》正是郭校長為即將誕生的中國科大注入了抗大精神,注入了創新報國的靈魂。
而這一靈魂在50年裡根脈不斷,代代傳承,成為最能凝聚科大人的文化符號之一。
陳毅元帥的「後臺論」
1960年代初,陳毅元帥在科大作報告時說:我是搞外交的,你們是搞科學的。外交和科學是兩個行當,你們是我的後臺。但是我這個外交部長底氣還不硬,人家不把我當回事。如果我們手裡有了原子彈,我這個外交部長就硬氣了,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把中國的尖端科學技術搞上去。
許多老科大人的回憶裡,都提到陳毅元帥的這場報告,更強調陳毅元帥的「後臺論」給當年熱血沸騰的年輕人帶來的鼓舞和震撼。當然,給科大人作報告的還有很多老一輩革命家,像聶榮臻、譚震林、何長工、羅瑞卿等等,科學家、英模人物、藝術家等來校作報告的就更多了。這些報告,大到國際形勢和國家政策,小到英模事跡和治學之道,內容極其豐富,且少有後來那樣令人乏味的穿靴戴帽、官腔觀調,在學生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科大瀚海星雲bbs站裡,有人曾將科大人劃分為六代人,並就這六代人的價值取向作了分析。其中「第零代」和「第一代」科大人是創建科大的那些科學大師和他們直接薰陶下成長起來的早期畢業生。他們在精神上為科大奠定了「創新報國」的調子。他還預言,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科大人將重新找回自己的愛國主義傳統。
其實,科大人一直是牢記陳毅元帥的「後臺論」的,有著強烈的愛國心、報國志、強國夢,只是在市場經濟潮湧之下,有那麼一個時期,表現得不是十分突出而已。因此,科大人的愛國主義傳統並不需要「重新找回」,而是要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發揚光大。
初速度與加速度
中科院院士吳奇先生說,在科大讀書時,老師說,科大學生需要的是加速,不需要初速。如果上很多專業課的話,初速度比較大,畢業後正好做這一行,上升就很快,但後勁卻不大。而科大的專業課比較少,可能做某個行業時,起初覺得專業知識不夠,可因為基礎比較寬厚紮實,會很快趕上去。所以,我跟我的學生說,你們不是來學某個專業的,而是通過這個專業來學習讀書的方法。要儘量把基礎打紮實,不要想這樣讀有沒有用。
大學不是職業學校,不是主要學一門餬口謀生的手藝,而是要訓練科學讀書的方法,訓練一種思維方法,使得今後可以做到厚積薄發,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領域對人的素質要求。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個觀點。曾有一個所謂的學術研究團體,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大學培養的高材生,畢業後改行比較多,是一種教育浪費。確確實實地說,這是一個荒謬的結論。
誰都難以保證一個人畢業後找的第一份工作可以一直做到老,做到退休,而不改變。也就是說,大學裡學到的知識,不可能夠吃一輩子的。人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些知識主要是技術性的,而基礎的理論知識,則往往要靠大學期間的集中積累。真的要等年紀大了,再去打「童子功」,為時已晚。
科大的畢業生裡,「背叛」本專業的人很多,在新的領域做出出色成就的也很多。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科大的基礎寬厚紮實,並且強調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帶給學生的是「加速度」,而非「初速度」。這恰恰是令人一輩子受益的。
課堂上的「重型大炮」
1958年開學不久,力學系系主任錢學森在全系大會上開心地說:我給大家請來了幾門「重型大炮」。錢先生所說的「重型大炮」是指他為系裡請來上基礎課的科學大師。講普通物理的嚴濟慈,講高等數學的吳文俊……
把「重型大炮」搬到課堂上給本科生講授基礎課,這事兒聽起來就挺奢侈的。可在當年的科大,這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華羅庚、錢學森、郭永懷、趙忠堯、嚴濟慈、吳有訓、馬大猷、貝時璋、趙九章、錢臨照、楊承宗……這些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裡都赫赫有名的科學大師,全都站到了科大的講堂上,上基礎課、編寫教材、指導科研實踐,甚至連撰寫專業介紹這樣具體而微的事情,他們都親力親為,一絲不苟。
大師們這樣做,原因很簡單。錢學森先生說過:「為祖國迅速地培養一批尖端科學的青年幹部,這是一項光榮的任務,再多白一些頭髮又算什麼?」而著名化學家楊承宗先生回顧自己的人生時則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為原子彈煉出了所需要的鈾,還有就是在科大辦了一個化學專業。」足見在科大為國家培養高級科技人才,在老一輩科學家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科大搬遷到合肥後,老一輩大師們大多留在了北京,但教授、名師上講堂的傳統一直保留下來。77級學生孔祥鵬回憶吳杭生先生時說:吳先生腿有毛病,站著講課很吃力。可是他講課從不坐著,側身靠在黑板上,一堂課下來,滿身沾著粉筆灰。即便這樣,課間休息時,他還很熱情、耐心地回答學生的問題。
有數據表明,時至今日,科大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副教授比例高達90%上,這在許多高校是不可想像的。校黨委書記郭傳傑曾說,育人是大學存在的依據,一個人能否成為大師,不但要看他在學術上是否做出突出貢獻,還要看他培養出好的甚至是超過自己的學生來。這句話,顯然是科大人的共識,或許也正是道出了科大之所以能夠傳承教授名師給本科生上基礎課這一傳統的原因之一。
「學會質疑」
楊振寧先生曾作過這樣的對比: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美國學生好得多,工作以後科研成果卻比美國學生少得多,主要是因為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善於提出問題,而中國的教育則過多關注如何解答問題,不注重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因此,楊振寧先生在訪問中國科大少年班時給少年大學生的一個忠告就是「學會質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這一點,恰恰是科大人與眾不同的地方。
科大從一誕生起,就強調課堂學習與科研實際訓練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所創造的循環往復中,掌握學習方法,形成思維模式,陶冶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於交流、善於交流、期待交流、享受交流,成為科大人的一種生存方式。
正因如此,不少到科大進行學術交流的學者都有同樣的感覺:這裡的學生很活躍,喜歡追著提問,樂此不疲。而且,科大人判斷一個問題,首先考慮的因素不是長官意志、權威主張、書本意見,而是實事求是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有人形象地說,一個平時畏首畏尾的孩子,只要到科大磨練一年,往往變得非常善辯,喜歡根據自己的獨立思考對別人的觀點提出各種質疑。
當然,質疑不是目的,而是讓事情變得更加科學的一個途徑。典型的例子是,科大近十年來既沒有擴招,也沒有隨行就市搞綜合性、大而全,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強的發展定位。壓力當然很大,可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呢?改變自己的好處在哪裡?科大人想不明白,想不明白的結果就是堅持自我。
這樣一種習慣,就來源於「理實交融」的校風——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批評質疑的思維,一種客觀理性的方法。
「通宵教室」
80年代,科大圖書館自習室每晚十點要閉館。這時候同學們的去處就是「通宵教室」。當時一教大樓的幾個教室,晚上都不鎖門。「夜貓子」們可以在那裡用功。後來圖書館東頭的一間自習室,學校也專門騰出來作通宵教室。當「夜貓子」們半夜一兩點上完自習要回宿舍時,早起的「百靈鳥」們又來學習了。這樣一來,這些教室的燈火是夜夜不滅。
科大的「通宵教室」很著名,但那並非80年代的特產,科大在北京的時候就有了;「不要命的上科大」在80年代流傳甚廣,但那也並非源自80年代,而是在北京的時候就很著名。當時科大以功課的「重、緊、深」著名,學風好,學生玩命學習,所以被兄弟院校的同學稱作「拼命三郎」。
科大學生玩命到什麼地步,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來。老校友們回憶中常常提起,當年參加天安門國慶遊行時,要辨識科大的隊伍很容易,哪個隊伍穿得最土、一停下來就看書,肯定是科大的。
我曾經想過,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科大這種「不要命」的精神是從哪裡來的呢?思之再三,可能有這麼幾點:一是時代賦予的報國熱情,二是大師傳承的科學精神,三是課程帶來的學業壓力,四是集體造就的拼搏氛圍。這四點,歸結到一點,是給科大學生帶來了學習上的無窮動力,使得他們能夠在一種良好的集體氛圍中,心無旁騖地將學習擺在第一位,而且能夠將這種氛圍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1983年3月,物理系80級學生裴儀進在丁肇中先生挑選研究生考試中獲得總分第一的好成績。校刊記者在採訪報導中稱其生活方式為四點一線,即成天穿梭於教室、宿舍、食堂和圖書館之間,如「蜂一樣的勤勉,牛一樣的堅韌。」這其實那個時代科大學子的基本形象。 蔣家平/文
數字
一所依託科研國家隊辦學的大學:中國科大由郭沫若、錢學森、華羅庚、嚴濟慈等中國科學院老一輩科學家親手締造,中科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集中全院雄厚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支持中國科大辦學。目前,中國科大與中科院近百家國立研究院所共同組建了全國最大的「科教聯盟」,教育與科技緊密集合的辦學特色在國內獨樹一幟。
兩個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內高校中率先建設首個大科學工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近年來又組建了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是國內高校唯一擁有兩個國家實驗室的大學,在多學科綜合交叉、集團攻關方面始終走在最前列。
三大重點建設工程:中國科大建校第二年便進入全國重點大學行列,也是國家「七五」「八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高校。90年代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和「知識創新工程」,中國科大是國內唯一同時得到「三大工程」重點建設支持的大學。
四十二名畢業生當選院士:科教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中國科大的畢業生擁有更加完備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和更加充沛的創新精神。1963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已有42名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其中本科畢業生當選院士的比例高達1‰,為全國高校之冠。
五種文化品格:中國科大在半世紀創業歷程中,積澱了具有鮮明個性的先進文化和優良傳統,成為學校銳意創新、跨越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其主要內涵體現為「強國報國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創新進取的精神」、「民主辦學的傳統」和「求真務實的作風」。
六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歷年由兩院院士評選出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中國科大共有六項成果入選,名列全國高校之首。同時,最近5年來連續入選也是全國高校的「唯一」。其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受到廣泛關注。
七成畢業生獲得博士碩士學位:中國科大以培養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為己任,被譽為「科技英才的搖籃」。歷年來,平均有70%的本科畢業生考取國內外研究生,比例高居全國第一。他們活躍在國際國內科技前沿領域,不斷取得創新成就。
八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國科大擁有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核科學與技術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其中理學門類一級國家重點學科6個,並列全國高校第一;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培養理學博士研究生的學科點的覆蓋率達到100%。
成果
1978年以來,中國科大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5項。1998年至2008年間,中國科大發表科技論文數名列全國高校第五,被引用總次數名列全國高校第三,而反映論文整體影響力的篇均被引頻次則高居全國高校第一名。2003年以來,中國科大是連續5年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唯一高校。
1、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完美地實現了長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繼器」。成果發表在2008年8月的Nature上。
2、在高溫超導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第一個臨界溫度超過40K的非銅氧化物超導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08年5月的Nature上。
3、研製成功我國首臺採用國產高性能通用處理器晶片「龍芯2F」和其他國產器件、設備和技術的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KD-50-I」,這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國產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4、設計出國際上第一個量子路由器,並率先在北京網通公司商用通信網絡上完成四用戶量子密碼通信網絡的測試運行。
5、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該成果發表於2005年9月的Science上,入選200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6、成功製備出由6個光子極化狀態相干疊加形成的「薛丁格貓態」,實現可以直接用於量子計算的六光子「簇態」。成果發表於2007年2月的Nature Physics,入選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7、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具有化學鍵解析度的C60單分子圖像,並發現2維C60點陣的一種新型取向疇結構,研究論文發表於2001年1月的Nature,被評選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8、建成大空間早期火災智能監測與電氣火災隱患檢測系統,形成火災風險評估與性能化防火設計核心技術,成功用於人民大會堂、奧運場館、中央電視臺、國家「十五」期間建設的16個棉花儲備庫群等100多個重要場所。榮獲2001年和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物
老北門
眼鏡湖
郭沫若廣場
天使路
孺子牛
校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