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23日16:17 京報網-北京晚報
-
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
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The discovery of DNA and Double helix model)DNA即脫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和遺傳信息的主要載體,其分子結構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形。
-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者之一克裡克病逝(組圖)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者之一克裡克病逝(組圖)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於當地時間28日在美國去世,克裡克等人提出DNA雙螺旋結構,被普遍看作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
中學生搭建DNA模型
為了慶祝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近日,北京5所中學的150名中學生,合力搭建一座高2.5米的DNA模型。搭建好的5個模型部分將於4月24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 DNA50―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展覽的開幕式上,被組裝成一個完整的雙螺旋分子結構。 英國基爾大學化學和物理學院博士格雷姆?
-
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記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圖片:1953年4月25日《Nature》發表沃森與克裡克的論文 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裡克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並於4月25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文章「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
-
通遼日報聯袂市社科聯等單位舉辦專題講座紀念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
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距今已經50周年了。10月11日下午,通遼日報社與通遼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國民建通遼總支委員會、通遼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通遼環哲書城在「環哲文化講堂」聯袂舉辦專題講座
-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圖表: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新華社發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的兩位年輕的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步入老鷹酒吧,宣布他們的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 不過,DNA的雙螺旋結構這一發現在公眾中並沒有引起重視。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20天後,他們所在的劍橋大學卡文迪研究室主任勞倫斯布拉格爵士在一個演講中提到了這個發現,被媒體報導,這才引起公眾的關注。在這一成果問世50周年之際,很多國家在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媒體也利用這一機會開展科普工作。
-
人類登月5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紀念這偉大的「一小步」
如今,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了50年,全世界各地都在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這次偉大創舉。時隔半個世紀,再次回望這場太空挑戰,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心潮澎湃。北京:致敬第一枚登上月球的腕錶2019年7月16日,瑞士著名制表品牌歐米茄 (OMEGA) 於北京王府井盛大揭幕金色太空人巨型雕塑展覽,以此紀念人類首次登月金色50周年,並致敬歐米茄超霸腕錶在人類太空探索歷程中所展現的先鋒精神。
-
人類發現DNA結構50周年:「拼湊」出劃時代成就
1953年4月25日,年輕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不足千字的簡訊,正式提出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模型。與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事件類似,這一成果問世之初沒什麼人理會。
-
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二是在DNA雙螺旋結構中,由於鹼基對平面之間相互靠近,形成了與鹼基對平面垂直方向的相互作用力。2.DNA雙螺旋模型的意義DNA雙螺旋模型不僅意味著探明了DNA分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還提示了DNA分子的複製機制:由於腺嘌呤總是與胸腺嘧啶配對,鳥嘌呤總是與胞嘧啶配對,這說明兩條鏈的鹼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只要確定了其中一條鏈的鹼基順序,另一條鏈的鹼基順序也就確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條鏈為模版,即可合成複製出另一條鏈。3.
-
香港太空館舉辦展覽回顧人類登月50年輝煌史 (1/5)
香港太空館舉辦展覽回顧人類登月50年輝煌史 (1/5) "← →"翻頁
-
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即將召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記者獲悉,「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暨首屆中國地熱前沿技術與應用在線研討會」將於2020年5月28日在「騰訊會議APP」上在線舉辦,網絡報名通道於5月9日開啟,僅僅3天,在線報名人數即已達到313
-
海研會舉行座談會 紀念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
海研會舉行座談會 紀念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 2020年02月07日 21:2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
紀念《公地悲劇》發表50周年
50年前,哈丁在《Science》發表了《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地悲劇)》(Hardin 1968),引起了各方對於治理悲劇的評論。在對「人類是否可以避免公地悲劇」這一終極問題的長期探討過程中,公共事物治理研究(Commons Studies)逐漸從一種理論發展為一門學科,在國際學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
-
「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開展
11月12日下午,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名人書畫專業委員會、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主辦的「壯採境界——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舉行開幕式。《百年巨匠》創始人、北京銀谷藝術館館長楊京島,涵芬樓藝術館館長劉文哲,高冠華先生的眾多學生等眾多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
麋鹿重返中國35周年 北京舉辦系列活動促科普、傳播文化
文產共融」為主題的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召開。圖為現場舉辦的麋鹿回歸35周年百項成就展覽。北京市大興區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杜燕)1985年,20頭麋鹿從英國重返中國。今年是麋鹿回歸35周年。北京市大興區以「鹿力同興·文產共融」為主題召開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①】壯麗人生
編者按: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由中宣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文聯共同主辦,中央編譯局、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博物館承辦的「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於2018年5月5日至8月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
南陽舉辦紀念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月球"張衡山」"50周年會議
圖文:光影中國網金韻攝影部 馬驥2020年8月26日下午,紀念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月球「張衡山」50周年會議現在南陽賓館召開。本次會議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主辦、南陽張衡研究會承辦,經過認真籌備而組織召開的次重要而深遠意義的會議。
-
奧爾德林在阿波羅登月50周年紀念日上發表講話
昨天,他就尼爾·阿姆斯特朗和他們登月50周年紀念日發表了令人心碎的講話。 巴茲·奧爾德林(左)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右)。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是1969年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正好是50年前的一天。第三名太空人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仍留在控制艙裡,稍後又接起了他的同事。阿姆斯特朗於2012年去世,享年82歲。奧爾德林發表了一份令人心碎的聲明。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前前後後(圖)
50年前,正是這兩位科學巨匠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驚世發現,揭開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篇章。如果說十九世紀達爾文進化論在揭示生物進化發展規律、推動生物學發展方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話,那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則是開啟生命科學新階段的又一座裡程碑。由此,人類開始進入改造、設計生命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