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2021-02-15 梁彬微語

1.DNA分子維繫遺傳穩定性的兩個途徑

一是靠DNA分子鹼基對之間的氫鍵維繫兩條鏈的偶聯。

二是在DNA雙螺旋結構中,由於鹼基對平面之間相互靠近,形成了與鹼基對平面垂直方向的相互作用力。

2. DNA雙螺旋模型的意義

DNA雙螺旋模型不僅意味著探明了DNA分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還提示了DNA分子的複製機制:由於腺嘌呤總是與胸腺嘧啶配對,鳥嘌呤總是與胞嘧啶配對,這說明兩條鏈的鹼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只要確定了其中一條鏈的鹼基順序,另一條鏈的鹼基順序也就確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條鏈為模版,即可合成複製出另一條鏈。

3. DNA分子中的數量關係

(1)DNA分子中,脫氧核苷酸數:脫氧核糖數:磷酸數:含氮鹼基數=1:1:1:1。

(2)配對的鹼基,A與T之間形成2個氫鍵,G與C之間形成3個氫鍵,C- G鹼基對佔的比例越大,DNA結構越穩定。

(3)每條脫氧核苷酸鏈上都只有一個游離的磷酸基,因此每個DNA分子中含有2個游離的磷酸基,

4. DNA分子的結構特性及其原因

(1)穩定性:DNA分子中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的方式不變,兩條鏈間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不變。

(2)多樣性:DNA分子中鹼基對排列順序多種多樣。

(3)特異性:每個DNA有別於其他DNA的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

相關焦點

  • 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
    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The discovery of DNA and Double helix model)DNA即脫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和遺傳信息的主要載體,其分子結構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形。
  • 北京舉辦展覽紀念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
    本報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張東操)今天下午,「紀念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展覽在中國科技館拉開帷幕。  1953年4月25日,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裡克和美國遺傳學家沃森在英國著名科學刊物《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世界上首次建立起了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者之一克裡克病逝(組圖)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者之一克裡克病逝(組圖)  1953年,克裡克與美國科學家詹姆士·沃森在英國劍橋的一家實驗室合作,揭示了DNA的基本結構為雙螺旋結構,為後來科學家解開遺傳基因,繪製生命藍圖,搭建了一個出發的平臺。從這個平臺出發,科學家們研究出基因療法、轉基因作物、生物克隆技術和DNA鑑定技術,掀起了一場將從各方面改變人類生活的生物技術革命。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怎麼樣 超級雙螺旋模型獲取攻略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是一款科技類的貴重品,那麼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怎麼獲取呢?還不知道的小夥伴快來一起看看《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獲取方法的相關內容吧。
  • 教學乾貨|高中生物學科必修精彩案例展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
    上海市行知中學閆白洋老師根據《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生物學習指南(必修二)》第一單元《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這一任務開展了課堂教學解析,由新課程觀察整理,供一線教師實踐新教學借鑑參考。生物必修典型案例展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
  • 第13講 DNA的結構
    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等。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如沃森和克裡的製作的這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教材中還有哪些是物理模型呢?細胞亞顯微結構三維模型、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用卡片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等。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前前後後(圖)
    50年前,正是這兩位科學巨匠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驚世發現,揭開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篇章。如果說十九世紀達爾文進化論在揭示生物進化發展規律、推動生物學發展方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話,那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則是開啟生命科學新階段的又一座裡程碑。由此,人類開始進入改造、設計生命的徵程。
  • 諾貝爾獎得主雙螺旋結構發現者「DNA之父」謝世
    據新華社倫敦10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在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科學家莫裡斯·威爾金斯5日在倫敦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7歲。後兩位科學家因為1953年首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享譽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說:「是威爾金斯1950年最先用X射線觀測到了DNA的結構,是他讓克裡克和沃森認識了DNA,是他的圖像啟發了這兩位科學家,而他的謙虛讓其他人和他分享了諾貝爾獎。」  外界對威爾金斯的認識猶如他的自我定義,也就是他去年出版的自傳的題目———《雙螺旋結構的第三人》。
  •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案
    【過程與方法】在建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過程中,提析能力和動手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二、教學重難點【重點】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難點】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過程。
  • 雙層球體模型與DNA模型製作
    有想要學習的模型就私聊我把!今天發的是雙層球體模型和DNA結合的一個模型,模型本身不是很難,有點類似於核殼材料的製作,只不過在模型製作環節新增加了一個DNA模型的製作與在渲染環節和PS環節新增加了一個中間半透明顯示的技巧。⭐重點:這些案例用到了分層渲染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科研繪圖裡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哦!
  •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說課稿
    要達到這一要求,學生要以已學的DNA的化學組成知識為基礎,理解DNA分子的空間結構,自主完成DNA分子結構模型的構建。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課程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本節內容是前一節課的深化和拓展,學生能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認識基因的本質;另一方面,本節課又為後面DNA的複製、基因的表達、生物的變異等內容的學習進行必要的知識鋪墊。
  • 「直播」DNA雙螺旋結構課件製作
    【課程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時間】1月14日(周四)晚上19:00-19:45【老師介紹】張老師【XR課件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課程介紹】基於「XR課件內容製作工具」,通過簡單的拖拽、拼裝製作完成生物課【遺傳與變異】-DNA雙螺旋結構,用3D可視化技術直觀還原DNA的分子基本單位,介紹四種含氮鹼基,
  • 不同生物來源的DNA鹼基組成不同,表現在A+T/G+C比值的不同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揭示了遺傳信息是如何儲存在DNA分子中,以及遺傳性狀何以在世代間得以保持。這是生物學發展的重大裡程碑。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之前,早在1868年,Miescher已經從膿細胞提取到核酸與蛋白質的複合物,當時稱為核素(nuclein)。但核酸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卻遲至本世紀50年代才被認識。
  • 當年是如何根據衍射圖譜認識DNA結構的
    Franklin, 1920—1958 )研究了DNA對X射線的衍射,獲得了一系列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其中,對沃森和克裡克搭建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起關鍵作用的,是 一幅由富蘭克林拍攝的照片(圖3-5 )。圖中的這些斑點是X射線穿過DNA分子時發生的偏轉。那麼,從這幅圖片怎樣推測DNA的結構呢?
  • 教師資格證備考:中學生物課程中的模型
    A.物理模型 B.數學模型 C.概念模型 D.圖表模型【2015年上全國教師教資考試-高中】在「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用泡沫板等製作細胞核模型,該模型屬於( )。(2)物理模型①定義: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反映認識對象的形態結構或三維結構,這類實物或圖畫即為物理模型。②實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動植物細胞模式圖、細菌結構模式圖、真核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模擬實驗探究生物膜的結構等,C3、C4植物葉片結構示意圖、池塘生態系統模式圖等。
  • 破案神器 DNA模型技術是如何被發現的
    沃森說服和他同一個辦公室的克裡克在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非常需要克裡克在X射線晶體衍射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兩人都對DNA都非常感興趣,深知這就是解開生物奧秘的關鍵所在。1951年11月,富蘭克林進行一場演講提出了A型DNA的X射線衍射圖。沃森正好在劍橋大學實驗室研究蛋白質結構。沃森和克裡克知到這信息後,就嘗試排列DNA螺旋結構,他們當時模型是三股螺旋。
  • 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1.二級結構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學分析及X光衍射法觀察DNA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結構是在核酸一級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更為複雜的高級結構,即DNA的二級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其內容可歸納為:(1)DNA分子為二條多核苷酸鏈以一共同軸為中心
  • 人教版生物下冊第六章第一節實驗十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 我的年度書單:《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只此一本
    現在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體驗越來越少了,但我無意之中撿起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三聯出版社,2001年科學人文系列之一),卻讓我愛不釋手,花了兩晚讀完。詹姆斯沃森和他的夥伴,主要通過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攻克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難題,二十多歲取得的科學貢獻一舉成名獲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