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是如何根據衍射圖譜認識DNA結構的

2021-02-25 生物100

X射線衍射技術研究DNA結構的方法介紹

波可以繞開障礙物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作波的衍射(diffraction )。光是一種電磁波,一定波長的光通過某種光柵也可以發生衍射現象。反過來,根據某個衍射圖像也可以確定相應光柵的結構。在晶體中,原子的排列是有規則的,它們可以充當天然的衍射光柵。然而,原子之間的間隙大概為10-10m,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因此不能用可見光的衍射來研究分子的結構。波長為0.01-10 nm的X射線卻非常適合。

X射線的波長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之間,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ntgen, 1845—1923 )於1895年發現的,因此又稱倫琴射線。物理學家布拉格父子(W. H. Bragg, 1862—1942 ; W. L. Bragg, 1890—1971 )首先研究了晶體對X射線的衍射。衍射圖譜中斑點的強度和位置包含有關晶體的大量信息。後來,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M. Wilkins, 1916—2004)和富蘭克林(R. E. Franklin, 1920—1958 )研究了DNA對X射線的衍射,獲得了一系列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其中,對沃森和克裡克搭建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起關鍵作用的,是 一幅由富蘭克林拍攝的照片(圖3-5 )。圖中的這些斑點是X射線穿過DNA分子時發生的偏轉。那麼,從這幅圖片怎樣推測DNA的結構呢?

X射線衍射的原理是當波通過一個周期性陣列時,如果波長與該陣列的重複單位近似的話, 波之間會發生幹涉(interference )。如果波的振動一致,波之間會相互加強(結構性幹涉),如果一系列波的波谷與另一系列波的波峰相遇,波之間則相互抵消(破壞性幹涉)。因此,一束束通過含有水平線的陣列的波會產生一行垂直於該水平線的斑點。如果水平線傾斜,會產生一行傾斜的斑點(該斑點仍然垂直於傾斜的線)。對於如圖所示的兩套以「Z」字形連接的傾斜線來說, 如果波通過它們,則會產生由兩條傾斜的斑點組成的十字形(圖3-6)。

就DNA來說,假設DNA是一條單鏈螺旋,這條單鏈螺旋投影在一個平面上,就相當於圖3-6所示的「Z」字形(更準確地說,是正弦曲線的形狀)。當X射線通過時,就會留下十字形的斑點,因此,根據圖3-5中的十字形斑點,可以判斷DNA是螺旋形的。

在圖3-5中,從上往下數,上下各有5條沿水平「層次」(layer)線(見數字標註)被均勻隔開,但一邊只有4個斑點,缺少了到第4層線上的斑點。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另一條螺旋的幹擾, 科學家由此推測DNA呈雙螺旋。另外,基於X射線的波長(0.15 nm ),同時測量層次線間隔開的距離,進一步掲示岀螺旋的周期為3.4 nm。10條層次線,說明螺旋的周期(3.4 nm )為原子周期的10倍,對應於以0.34 nm為間隔的10個重複單元,因此判斷富蘭克林研究的DNA(後來確定為B型DNA )的每一個螺旋周期由10個鹼基對組成。

1.DNA背後的「黑暗女神」,她才是DNA結構的真正發現者,卻被遺忘了半個世紀

2.DNA的雙螺旋結構

3.新人教版必修2實驗: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4.DNA分子的結構(一輪複習)

5.DNA分子的結構(新課)

6.DNA分子的結構(新課)

7.DNA分子的結構(視頻課)

相關焦點

  • 馬鹿茸的X射線衍射Fourier指紋圖譜鑑定
    首頁 » 馬鹿茸的X射線衍射Fourier指紋圖譜鑑定 馬鹿茸的X射線衍射Fourier指紋圖譜鑑定 來源:www.bioon.com 2006-12-17
  • 如何讓孩子理解什麼是核酸檢測?從探索DNA結構背後的故事開始
    DNA是如何被發現的?DNA和RNA又有什麼關係?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如何讓孩子們條理清晰地了解這部分知識,激發他們自主探索的興趣?從DNA結構的發現故事講起...會上,英國著名生物物理學家Wilkins在報告中展示了一張DNA的X射線衍射的幻燈片,給Watson留下了極其深刻印象。這年秋天,Watson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地什實驗室工作。在這裡,他遇到了同樣對DNA的結構著迷的Crick。物理學家出身的Crick對衍射圖譜的分析十分熟悉,能夠幫助Watson理解晶體學的原理,而Watson可以幫助Crick理解生物學的內容。
  • 四人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都有貢獻,最後卻只有三人獲得諾貝爾獎
    今天老師繼續講生物科學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令人著迷的DNA衍射圖譜莫裡斯·威爾金斯是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早期他讀過薛丁格《生命是什麼》這本著作,被DNA這個未知結構的化學物質深深打動。他認為: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與DNA是遺傳物質,這兩者關係密切,而且這關係必然存在於DNA結構裡。
  • DNA發現史中的人物八卦: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後來沃森打聽到劍橋大學佩魯茲的實驗室正是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研究生物大分子,於是經過導師介紹,順利地進入到了這所克裡克也在其中的實驗室。 在科學家幾乎都相信蛋白質就是遺傳物質的時代,沃森能在在佩魯茲的實驗室(卡文迪什實驗室)認識了懂DNA比蛋白質多的克裡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沃森覺得和克裡克真是三生有幸。
  • 冷凍電鏡新應用:微電子衍射技術確定小分子結構
    隨著倫琴發現了X射線以及勞埃發現了X射線衍射現象,人們認識微觀世界的手段被極大豐富,在發展了近百年的今天,其重要性依舊,在化學、分子生物學、藥學、物理學以及材料學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單晶X-射線衍射技術的優點在於其可以提供極為精確的結構信息,包括晶胞參數、精系、空間群、原子的三維分布、成鍵、電子分布、分子構型和構象以及絕對構型等一系列信息,準確直觀,具有極強的權威性。然而,單晶X-射線衍射技術的使用前提是需要合適的高質量單晶,而要想獲得符合要求的單晶,不僅需要大量的實驗技巧,而且往往伴隨著一定的運氣。
  • 藥物晶體粉末XRD圖譜分析
    由於有機藥物晶體峰位多且雜,重疊嚴重,嚴格意義上的單純圖譜比較,往往得出生產藥品晶型與標準品完全不同的結論,這種圖譜對比差異在原料藥申報及研究生產過程中帶來諸多困擾。因此需要根據研究目的,有策略的系統分析XRD圖譜數據。
  • 暨南大學:亞波長無衍射結構光場
    光學空間衍射效應是光波動的基本物理特性,空間受限光波場在傳播過程中將經歷衍射發散過程,光場空間尺寸越小,衍射效應越顯著。如何克服光學衍射效應實現無衍射光場傳輸一直是科學家高度關注的科學問題。「2020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在這方面,光場調控為抑制光波發散,實現無衍射/色散傳輸提供重要機制。
  • 暨南大學:亞波長無衍射結構光場
    光學空間衍射效應是光波動的基本物理特性,空間受限光波場在傳播過程中將經歷衍射發散過程,光場空間尺寸越小,衍射效應越顯著。如何克服光學衍射效應實現無衍射光場傳輸一直是科學家高度關注的科學問題。它們的無衍射、自彎曲、自愈等傳輸行為在光通信、光學微操控、量子糾纏等光學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然而對於無衍射光場的研究目前停滯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光場結構尺寸遠大於入射光波長。進一步在納觀層面實現極小尺度甚至小于波長的無衍射結構光場面臨經典理論限制:光波衍射極限,即光學衍射效應制約最小光斑尺寸約為波長的二分之一。
  • 現代分析技術在中藥指紋圖譜研究中的應用(2)
    對環草石斛的1H—NMR指紋圖譜進行解析,結果表明不同來源的環草石斛樣品,其1H—NMR指紋圖譜有很好的重現性和高度的特徵性。8、x射線衍射Fourier圖譜    中藥材的x衍射Fourier圖譜是藥材中所含各種成分的衍射譜的疊加,從整體上反映一般成分和主要成分的分布概況,從而可能提供較全面的有鑑別意義的數據。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根據兩種細菌不同的生長條件製備相應的培養基,具體如下: 水稻白葉枯病菌:(na培養基)牛肉浸膏3g,蛋白腖7.5g,蔗糖10g,加蒸餾水至1000ml,調至ph7.0,121℃滅菌20min。固體培養基加1.5%瓊脂。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的論文。這一發現成為了生物學發展的一座裡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然而他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當時,富蘭克林與她的合作夥伴威爾金斯也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因為這項發現而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穆利斯的發現,也建立在雙螺旋結構的基礎上。那麼問題來了:沃森與克裡克是如何想到DNA螺旋呈反向平行(antiparallel)結構的呢?實不相瞞,他們暗中「透視」到了重要的線索。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X射線晶體衍射圖一九二○年,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出生於一個富裕的英國猶太人家庭。
  • 知識圖譜如何打破人工智慧的認知天花板?
    近年來,知識圖譜技術熱度不減,作為實現認知智能的核心驅動力,已廣泛應用在金融、電商、醫療、政務等諸多領域。 知識圖譜究竟能解決哪些問題、應用在哪些場景?其技術架構如何發展演變?又將如何支撐實現認知智能的終極目標?成為技術圈熱議的焦點。
  • 現代分析技術在中藥指紋圖譜研究中的應用
    針對中藥指紋圖譜的研究所涉及的方法種類繁多,主要採用色譜方法分離特徵成分;採用uV、IR、NMR、MS等光譜方法鑑定化合物的結構,提高指紋圖譜的可信度。主要方法有TL C、TLCS、GC、GC—MS、HPLC、HPLC—MS、HPCE、IR、UV、NMR、x射線衍射以及DNA探針和生物色譜技術等,其中,色譜方法是主流方法,在中藥指紋圖譜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面就目前常用的中藥指紋圖譜進行論述。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的論文。這一發現成為了生物學發展的一座裡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然而他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當時,富蘭克林與她的合作夥伴威爾金斯也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普朗克版「宇宙圖譜」挑戰既有認識
    歐洲宇航局今天(星期四)發布了根據觀測的數據繪製的「宇宙地圖」,提供了能夠支持宇宙學標準模型理論曾經有過的最好的數據證明,新的數據系統支持的宇宙年齡為138、2億年,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改進和完善對於宇宙構成和演化的知識。
  • 藏文科普 | X射線衍射:當物理遇見生物
    X射線究竟是如何發揮如此重要作用的呢?這種缺它不可的關鍵技術就是X射線衍射。  自從倫琴於1895年發現了X射線之後,這種性質未知的神秘射線便成了科學界的新寵兒,吸引了眾多科學家投身這方面的研究。其中就包括英國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和他的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 人體細胞如何分工 這張圖譜帶來新的認識
    迄今為止,全球還有哪些關於人類細胞圖譜的研究計劃?人類細胞圖譜與人類基因組圖譜有關嗎?繪製人類細胞圖譜面臨哪些挑戰和困難?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用數字矩陣描述每一個細胞的特徵  郭國驥曾介紹,人類細胞圖譜就是人體細胞的數位化。
  • 【高中生物】 第2節 DNA分子的結構
    拼DNA模型,學DNA結構DNA的結構: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鏈;一種螺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二)旁欄思考題1.(1)當時科學界已經發現的證據有:組成DNA分子的單位是脫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種鹼基的脫氧核苷酸長鏈構成的;(2)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3)美國生物化學家鮑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線衍射分析的實驗數據建立模型的方法(因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複雜的空間結構,以完整的、簡明扼要的形象表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