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新冠疫情幾乎每天都沒有離開過熱搜榜, 可以說這是近幾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面對全人類共同的災難,你是否想過這也許是孩子們學習和成長的絕佳機會?
在如今這個肉搏的世界裡,孩子們的成長從來不只是課堂課本上的那段時間那點知識,當帶著孩子們去核酸檢測時,你是否想過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理解這種檢測的重大意義呢?
核酸檢測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檢測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病毒的遺傳物質可以是DNA或者RNA,而且每種病毒的遺傳物質各有不同。而這次新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就是單鏈RNA,也是它最核心、最明確最準確的標誌,因此我們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核酸時就可以確定有新冠病毒的存在。
但是讓孩子們去了解這些就太難了,因為他們對核酸甚至都沒有基本的概念,什麼是DNA?位於人體的那個部位?為什麼DNA有遺傳物質的作用?DNA是如何被發現的?DNA和RNA又有什麼關係?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如何讓孩子們條理清晰地了解這部分知識,激發他們自主探索的興趣?
從DNA結構的發現故事講起...
DNA之父——James Dewey Watson、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和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1951年春天,一直對基因的奧秘深感興趣的Watson,出席了在義大利舉行的生物大分子結構會議。會上,英國著名生物物理學家Wilkins在報告中展示了一張DNA的X射線衍射的幻燈片,給Watson留下了極其深刻印象。
這年秋天,Watson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地什實驗室工作。在這裡,他遇到了同樣對DNA的結構著迷的Crick。
物理學家出身的Crick對衍射圖譜的分析十分熟悉,能夠幫助Watson理解晶體學的原理,而Watson可以幫助Crick理解生物學的內容。
當時,科學界對DNA的認識是:DNA分子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這4種脫氧核苷酸分別含有A、T、C、G四種鹼基。Watson和Crick以Wilkins和其同事Franklin提供的DNA衍射圖譜的有關數據為基礎,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結構。
Watson和Crick嘗試了很多種不同的雙螺旋和三螺旋結構模型,在這些模型中,鹼基位於螺旋的外部。但是,這些模型很快就被否定了。
在失敗面前,Watson和Crick沒有氣餒,他們又重新構建了一個將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鹼基安排在螺旋內部的雙螺旋。在這個模型中是相同鹼基進行配對的,即A與A,T與T對,但是,有化學家指出這種配對方式違反了化學規律,於是這個模型又被拋棄了。
1952年春天,奧地利的著名生物化學家Chargaff訪問了劍橋大學,Watson和Crick從他那裡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於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於胞嘧啶(C)的量。
於是,Watson和Crick又興奮起來,他們改變了鹼基配對的方式,讓A與T配對,G與C配對,構建出新的DNA模型。
結果發現:A-T鹼基對與G-C鹼基對具有相同形狀和直徑,這樣組成的DNA分子具有穩定的直徑,能夠解釋A、T、G、C的數量關係,同時也能解釋DNA的複製。當他們把這個用金屬材料製作的模型與拍攝的X射線衍射照片比較時,發現兩者完全相符。
1953年,Watson和Crick寫出《核酸的分子結構一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論文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62年,Watson,Crick和Wilkins三人因這一研究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爾生理學成醫學獎。
思
考
① DNA是由幾條鏈構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
②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質組成?他們位於DNA的什麼部位?
③ DNA中的鹼基是如何配對的?他們位於DNA的什麼部位?
④ 資料中涉及到哪些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這對你理解生物科學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在英國初中教育中,生物老師讓孩子們通過文本閱讀初步了解DNA的雙螺旋結構,體會到科學家們通過團結協作,共同研究發現真理的過程。
物理、化學、生物多學科的合作才能發現DNA的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這也更好的理解了為什麼DNA能夠儲存遺傳信息,在親代和子代的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老師帶領孩子們動手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讓理論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會得到提高。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DNA結構的密碼,深刻體會團隊協作的力量,逐漸形成工程學的思維,對他們今後的學習和成長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