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乾貨|高中生物學科必修精彩案例展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

2020-12-05 現代課程網

新課標、新教學的背景下,什麼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核心素養為本,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的教學?優質的生物課堂教學應該是什麼樣?上海市行知中學閆白洋老師根據《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生物學習指南(必修二)》第一單元《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這一任務開展了課堂教學解析,由新課程觀察整理,供一線教師實踐新教學借鑑參考。

生物必修典型案例展示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

過去學生一直習慣於聽,現在的課堂有了很大的「翻轉」: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不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在完成真實情境任務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學會自主學習。

來自閆老師講座PPT

1、真實情境與任務

我先用真實的情境引出任務。之前網上有個新聞曾引起大家熱議,一對老夫妻通過公安局的DNA資料庫找到了他們丟失多年的兒子。這個情境任務非常真實,很貼近學生的生活。

我們以這個作為情境(當然,最近的基因編輯話題也是個好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這對老夫妻可以通過DNA資料庫尋找丟失的兒子?基因如何辨識出後代?NDA資料庫是什麼?它又如何發揮作用?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設置了多個任務。第一個任務,DNA資料庫能找到丟失的孩子,那麼這個DNA是什麼結構?有什麼特點?接著,我們就要畫出2個鹼基對的DNA分子平面圖。

2、充分利用在線學習資源

我們教學的一大特色是整個課程都在線上完成,學生主動探究、建構、養成。教師引導、評價、矯正。進入課堂前,我們準備了三個學習資料,第一個是微課,學生在學習微課時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觀看學習,可快進,也可以重複聽。第二個,學生也可以通過百度來進行學習,並通過自己的理解來畫一個DNA結構圖。第三個,利用專業在線學習系統,比如我用的現代課程網互動式教學平臺的學習系統,已經試驗過兩次,可以很好地滿足新教學理念下交互式的課堂教學需求。

3、讓學生充分自主活動

所有課程資料先上傳到網上,由學生先學習,然後再從兩個角度點評,第一個是科學的角度,第二個是微觀的角度。我選了9個學生的作品,他們不都是對的,有一位就講錯了,但錯不要緊,關鍵是要用這種方式讓學生不斷試錯。

這次點評的環節,特別有趣的是展示學生通過百度來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搜索關鍵詞,找來找去,發現了很多原來沒料到的問題。

通過線上學習,畫出2個鹼基對的DNA分子平面圖後,第二個任務就是搭建10個鹼基對DNA分子模型,所需的元件數目,設計製作方案,以及線上模擬搭建DNA分子平面圖等任務也由現代課程網交互式教學平臺上的H5插件來完成製作,效果非常好。

整個過程主要是學生在做,老師主要起引導、糾錯的作用。後面學生一起交流也是如此。

線上模擬製作以後,我們再讓學生用實物製作。實物製作後,又通過拍照上傳的模式進行交流。

4、實踐後及時反饋

最後這個環節是我們最近的必修教材增加的一個模塊,就是學生的反饋模塊。

我們先用問卷星進行線上反饋。每個環節學生自己打多少分,老師現場統計,讓每一個項目的得分情況都清清楚楚。最後將學生的整個探究過程及時反饋出來。

5、新教學的幾個轉變

新的教學,有幾個顯著的轉變:

⑴三維目標轉向核心素養。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⑵實現教材的二次開發。

這節內容原來是鞏固知識來完成的,現在我們把它改成了情境和任務的建構學習形態,實現了教材的二次開發。

⑶實現情境任務的全程貫穿。

我們不是把情境僅僅作為課堂導入的一個步驟,走完這一步後又回到原來的環境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情境任務貫穿課堂始終。

在真實情境教學中,我們做得最成功的是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線上模擬過程,線下實物搭建,用這兩種方式,既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又方便教師及時評價矯正,真正將生物學科的探究落到實處。

⑷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改變。

過去的課堂基本是老師的一言堂,現在我們給老師的定位是引導、評價和矯正。老師在課堂上就是引導的功能,其他的能不講就不講,能少講就少講。

⑸實現課堂學習的反思評價。

通過線上線下學習,對課堂學習環節做出評價,然後由老師統計學生的表現,並做出及時反饋。

以上就是我們在高中生物必修任務《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這節課中的基本教學流程,也是我們「聚焦核心素養,改革課堂教學」探索過程中體會到的經驗。

相關焦點

  •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說課稿
    《DNA分子的結構》說課稿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DNA分子的結構》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合理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 高中生物必背知識點:DNA的結構和複製
    >高中化學120個關鍵知識點2020年高考優秀作文及評析11篇 歷史乾貨丨 歷史必修一至必修三複習資料歷史乾貨丨2021高考歷史通史複習難點突破思維導圖歷史乾貨丨高考必備知識——專題貫通與中外關聯歷史乾貨丨一文搞懂美日俄的發展歷程乾貨丨高中政治易錯點——經濟篇!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高中生物】 第2節 DNA分子的結構
    :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鏈;一種螺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二)旁欄思考題1.(1)當時科學界已經發現的證據有:組成DNA分子的單位是脫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種鹼基的脫氧核苷酸長鏈構成的;(2)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3)美國生物化學家鮑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線衍射分析的實驗數據建立模型的方法(因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複雜的空間結構,以完整的、簡明扼要的形象表示出來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應用研究
    從生物科學史的組織形式、教學價值和對教學的啟發3個角度闡述了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生物學教學;探究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教師應充分利用科學史來開展教學。
  •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2019-01-25 16:02:41 來源:三好網
  •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過程與方法】在建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過程中,提析能力和動手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二、教學重難點【重點】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難點】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過程。
  • 福建省出臺高中9門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省教育廳結合實際組織編寫《福建省普通高中語文等九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9門)。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深化課程改革的學科教育教學理念  1.
  •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試講示範視頻
    為幫助各位考生備戰教師招聘面試及特崗教師招聘面試,中公教師網整理了各學科說課示範及試講示範視頻,以下是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試講示範視頻,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想獲得更多學科示範課視頻?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全部學科視頻示範!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高中生物 新教材 必修2《遺傳與進化》學習重點
    1中「細胞的癌變」為一節內容相比,新教材做了很大精簡;(4)第6章增加「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一節,介紹了化石、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細胞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的證據。結合課程標準對必修1《分子與細胞》育人價值的表述不難看出,兩個必修模塊在觀念方面都指向科學的(正確的)自然觀,區別在於必修1是讓學生在細胞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統一性等,進而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必修2則是讓學生在細胞和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延續性,在種群、物種乃至生態系統層面認識生物界的發展變化,進而樹立正確的自然觀。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高中生物說課稿:《DNA的複製》
    高中生物必修2《DNA的複製》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DNA複製」這部分內容,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這一節課。 2.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的複製;探討DNA複製的生物學意義(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3)德育目標: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求知慾3.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DNA複製的條件、過程及特點。
  • DNA雙螺旋結構的複雜歷史
    第一張DNA X射線衍射圖由Florence Bell和William Astbury在1938年獲得,他們將相應的形狀描述為「一連串扁平的與DNA分子的長軸垂直地向外伸出的核苷酸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相對剛性的結構」。大致來說,就是梳子的形狀。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學領域。該小組證明,亞微米尺度上的6螺旋束dna摺紙納米結構(meta-dna)可用作單鏈dna(Ssdna)的放大類似物,而兩個含有互補的「元鹼基對」的元dna可形成具有程序手勢和螺旋螺距的雙螺旋結構。
  • 學科專家解讀|如何理解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學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是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科課程之一,是義務教育階段相關課程的延續和拓展,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 「直播」DNA雙螺旋結構課件製作
    【課程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時間】1月14日(周四)晚上19:00-19:45【老師介紹】張老師【XR課件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課程介紹】基於「XR課件內容製作工具」,通過簡單的拖拽、拼裝製作完成生物課【遺傳與變異】-DNA雙螺旋結構,用3D可視化技術直觀還原DNA的分子基本單位,介紹四種含氮鹼基,
  • 談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幾點想法
    高中生物教學應當緊跟時代步伐,按照新高考模式的節奏,積極地對核心概念、知識理論等展開探索與學習,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還應當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教師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舉措,促使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本節課所要講授知識的重點及落腳點,幫助學生建立高中生物知識網絡化結構,有效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