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超半數產業化階段的石墨烯應用企業集中於廈門火炬高新區,園區欲打造福建「烯谷」
東南網5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通訊員 郭文晨)
有著「黑金」之稱的石墨烯被譽為「新材料之王」,近年來,石墨烯產業已成為全國各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聚焦點。如何搶先布局石墨烯產業,加速石墨烯成果對接和轉化?18日,我省第二屆石墨烯產學研對接會在廈門舉行,為人才、資本、技術與石墨烯企業搭建起合作橋梁。
會上,廈門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廈門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專業孵化器正式揭牌。作為我省石墨烯產業的第一聚集地,廈門火炬高新區集聚了我省一半以上進入產業化階段的石墨烯應用企業。瞄準新材料領域,火炬高新區再次發力,努力打造福建省乃至全國領先的石墨烯技術創新引領區、產業發展先導區、應用示範先行區,提升城市「烯」引力。
突破瓶頸 應用先行
將石墨烯、納米碳管等碳材料進行配比,再通過獨創的工藝混合造粒,粒料直接注塑、模壓成型,便形成了電池芯。把安裝了這一電池芯的定位燈投入水中,燈泡隨即亮起來。
在對接會現場,廈門朗納科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帶來了石墨烯材料產品——複合材料海水電池芯。該電池芯穩定性極高,是目前業內唯一可以長期曝露於空氣中儲存的電池芯產品,可應用於軍工、航空、潛航等領域。如今,該產品製成的航空救生定位燈已成功面世,並獲得中國民航局的認證。
「逐漸突破石墨烯規模化製備技術瓶頸,為我們下遊應用的實現提供了良好基礎。」廈門朗納科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霆侖說,以需求為導向,企業也在不斷擴展石墨烯技術的應用範圍。
把「材料的石墨烯」轉變為「產品石墨烯」,廈門可以說走在了前頭。火炬高新區良好的產業基礎,省內領先的研發水平,促使我省超過一半數量進入產業化階段的石墨烯應用企業集中在此,一批骨幹企業加速發展——
海德龍科技全球首創的石墨烯載帶技術,將可替代美國3m等進口產品;奈福電子石墨烯產品已為聯想、華為、華碩等品牌供貨;國內首家石墨烯製備設備烯成公司,年產值實現2000萬元以上;巧億科技一期生產線預計年產能5000噸……
「短期來看,以應用倒逼產品開發的水平和效率將是石墨烯產業發展的一個思路。」廈門大學石墨烯工程與產業研究院院長田中群院士在會上表示。
數據顯示,我省石墨烯產業正處在積累期向爆發期轉變的關鍵階段,正在實施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170多項,總投資50多億元,其中產業化項目59項,有17個已經建成投產。
培育生態 政策加碼
搶抓戰略新機遇的關鍵時期,我省先後出臺《福建省石墨烯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關於加快石墨烯產業發展六條措施》等政策。目前,已形成以福州、廈門為創新核心區,以廈門火炬高新區、晉江和永安為產業集聚區的「兩核三區」發展格局。
「我們正在編制《廈門市火炬石墨烯產業發展規劃》,並將出臺石墨烯等先進碳材料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施立華說。
火炬高新區通過成立石墨烯公司,組建專業孵化團隊,建設「五個一」平臺(一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一個專業孵化器、一個產業園、一個產業投資基金、一個產業研究院),搭建了「孵化—加速—產業化」孵化體系。
其中,為降低企業和創業者創新門檻,火炬高新區已先後投入5000萬元購入專業設備,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廈門及周邊地區企業提供技術檢測、技術諮詢和應用開發等服務。此外,總規模達2億元人民幣的廈門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基金也已成立,首期基金規模5000萬元,已完成3個石墨烯項目的投資。
「高新區的政策很清、很有針對性,非常給力。」廈門凱納石墨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崇卿說,就拿火炬高新區擬出臺的石墨烯產業優惠政策來說,光是電費補貼,每家企業每年最高可達100萬元,將為石墨烯企業這一高能耗的用電大戶節約可觀的成本。
依託「五個一」平臺,火炬高新區加速培育起石墨烯產業發展的產業生態。目前已匯聚了廈門烯成、福納新材、中凱新材、祥福興等一批在國內具有競爭優勢的石墨烯骨幹企業;引進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超30位,國家級人才佔4位;企業累計申報和擁有發明專利80多項。
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加快布局石墨烯產業發展,火炬高新區已啟動建設以石墨烯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園,首期建設用地近200畝,二期規劃用地300畝,預計於2021年投入使用,已儲備產業化用地項目6家,場地需求超15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