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榜單】2015年度十大科學傳播話題

2020-12-05 果殼網

2015即將過去。在過去這一年中,我們見證了許多創造歷史的「終於」,收穫了不少令人振奮的驚喜,也切實體會到了科學向公眾生活話題的滲透。越來越多科技進展能夠牽動公眾的目光,越來越多公眾開始聆聽科學家的聲音。這一年,科學傳播在努力拉進科學共同體與公眾之間的距離。

然而,好消息並非全部。今年,一些比較重要的科學議題,公共討論仍舊缺位;一些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媒體,則依然在以顛倒黑白的報導混亂視聽。這些問題無法在2015得到解決,也不能被遺忘在2015——只有牢記這些隱隱作痛的科學傳播話題,我們才能在即將到來2016年做得更好。

作為一個以科學傳播為己任的媒體,果殼網科學人以公眾的知曉程度與話題的影響力為導向,評選出了2015年的十大科學傳播話題:

10. SpaceX火箭回收終成現實

2015年12月22日,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發射獵鷹9號火箭,將Orbcomm公司的11顆通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火箭升空9分40秒後,一級火箭順利返回發射場附近,穩穩著陸在預定的1號著陸區。至此,SpaceX的一級火箭回收試驗終於取得成功。

SpaceX獵鷹9號火箭發射和一級火箭回收的光跡照片。圖片來源:SpaceX

今年,SpaceX的火箭回收之路可謂一波三折:1月10日,獵鷹9號火箭升空執行CRS-5任務。一級火箭分離後受控落向事先停泊在大西洋上的改裝駁船。雖然準確命中駁盤,但下落速度過快導致一級火箭砸在甲板上爆炸損毀,首次嘗試失敗。不過,正是這次失敗的試驗,引起了中國民眾對火箭回收話題的關注。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果殼網聯合了天使匯進行視頻直播,近千人圍觀了整個直播過程。果殼網報告火箭回收結果的微博,則得到了接近500萬的閱讀。

2月12日,獵鷹9號發射深空氣候觀測站(DSCOVR)。駁船因海上風浪太大被迫撤回,一級火箭最終落入水中。4月14日,獵鷹9號執行CRS-6任務,一級火箭著陸時未能站穩,最終傾覆爆炸。而就在SpaceX打算第三次嘗試一級火箭海上回收時,6月28日,獵鷹9號遭遇發射失利,火箭連同貨運飛船全部在高空解體。為此,SpaceX暫停了所有火箭發射任務,調查失利原因。這幾次發射直播,越來越多的關注者投入到關於SpaceX的討論當中。

就在SpaceX蟄伏期間,11月23日,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的新謝潑德飛行器實現了火箭從太空返回的垂直軟著陸。不過,與獵鷹9號相比,新謝潑德飛行器只能進行亞軌道飛行,沒有能力將太空飛行器發射入軌。直到12月22日,重整旗鼓的SpaceX復飛獵鷹9號,並首次嘗試在陸地上回收一級火箭,終於取得成功。全世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的人裡,就不乏為之歡呼的中國民眾。

SpaceX的最終目標,是將運載火箭由一次性使用轉變為多次復用——此舉將大幅度降低航天發射的費用。可以說,SpaceX回收火箭的成功,將開啟私人航天產業新的紀元。

科學人相關報導:

 

9. 「我們恨化學」廣告引發抵制

2015年11月,一則以「我們恨化學」作為主打宣傳語的化妝品廣告引發了不少網友與化學工作者的抗議。據報導,北京大學化學院退休教授周公度批評該廣告「反科學」、體現了「對化學的無知」。中國化學會也向央視發函,指出該廣告涉嫌構成虛假廣告,要求央視公開道歉並消除影響。隨後,該廣告停止播出。

「我們恨化學」廣告截圖。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科學界人士積極發聲,成功幹預了誤導性信息的傳播——這是「我們恨化學」事件令人欣慰的一面。可與此同時,「化學恐懼症」的問題依然有待進一步解決。批評「不含化學物質」之類言論的荒謬之處不難做到,而讓民眾了解真實的化學、了解化學與生活的關係,則是更加複雜的課題。

在科學傳播領域,相比「神奇的生命」、「浩瀚的宇宙」,瑣碎而繁複的化學似乎更容易被人遺忘。在新聞中,我們更容易看到有關化學品安全風險的討論,卻很少感受到化學在生活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事實上,無論是長時間保持品質穩定的化妝品,還是拯救生命的藥物,它們都離不開化學的技術。化學品和化學工業的風險不可忽視,但在做出判斷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看到「天平」兩端——風險與獲益——的全貌才行。

科學人相關報導:

 

8. 藍黑/白金裙子走紅網絡

色彩與光影帶來的錯覺一直都存在,不過,它們所帶來的意見分歧可能都沒有藍黑/白金裙子那樣強烈:2015年2月底,這張光影效果極其微妙的裙子照片在社交網絡上迅速引起了「藍黑派」與「白金派」的大戰。即使在當事人出面確認裙子實際為藍底黑邊之後,有關裙子顏色的爭論仍未平息。

最初引起討論的藍黑/白金裙子照片。

這張裙子照片成為了理解「色彩恆常性」的一個絕佳案例:色彩恆常性是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人的視覺系統擅長通過光線背景來推斷顏色,但當圖像中的環境信息曖昧不清時,色彩感知的分歧也就隨之產生了。

除了既有的解釋之外,藍黑/白金裙子的特別之處也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2015年5月,就有三篇簡短的相關論文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視覺期刊》(Journal of Vision)也為這條裙子專程進行了徵稿。在2015年的年度視錯覺獎(illusion of the year)中,藍黑/白金裙子名列前十。這一年,通過這條裙子,網絡趣聞、生活體驗與科學研究產生了相當有趣的碰撞。

科學人相關報導:

 

7. 火星「大新聞」豐收

隨著《火星救援》的熱映,火星這顆紅色行星再次進入公眾的視線。不過,這個電影可並不是2015年與火星有關的唯一一件「大新聞」。

NASA載人航天的目標已經轉向小行星並最終登陸火星。圖片來源:NASA

9月29日,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打算公布一項與火星有關的大發現。與以往NASA宣布「大發現」的節奏一樣,這場發布會的預告被國內各類媒體瘋狂炒作,甚至一度流出了發現火星生命傳言。事實當然並非如此,也不是要宣布火星上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還活著。其實,NASA發現的是現今火星上仍然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可惜,這種液態水不能直接飲用,因為其中富含鹽份,是名副其實的滷水。

儘管發現了液態水,但今天的火星仍然比地球上最乾旱的沙漠還要乾燥。曾經的火星就大不一樣了——在3月6日的《科學》雜誌上,科學家稱火星上曾經有過海洋。大約40多億年前,這些海水足夠將火星的全部地表淹沒在140米深的水下。

為什麼曾經的水世界,變成了今天的紅色沙漠?11月6日,NASA公布了MAVEN探測器的最新結果:由於火星上缺乏全球性的磁場,由帶電粒子構成的太陽風暴能夠迅速剝離火星的大氣,導致這顆行星在30多億年前就幾乎流失了全部大氣。這樣的氣候變化,使火星淪落成為了不毛之地。

不過,這並不能阻止人類總有一天將要踏足火星的決心。5月,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提出了新的載人登陸火星方案;10月,NASA又公布了分三個階段任務登陸火星的報告。在可預期的未來,《火星救援》裡太空人前往紅色行星實地考察的場景,將變為現實。

科學人相關報導:

 

6. 轉基因三文魚獲批上市

2015年11月19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轉基因三文魚AquAdvantage上市。這是美國批准的首個供人食用的轉基因動物產品。

AquAdvantage三文魚與同齡的傳統三文魚對比。圖片來源:popsci.com

AquAdvantage三文魚都是不育的雌性大西洋三文魚三倍體,體內有一個來自奇努克三文魚的基因,從而改變了它們的生長激素調節方式。這種三文魚長成成體的時間是傳統三文魚的一半,而且可在陸地魚池內養殖,杜絕了海水網箱養殖的環境風險,也可以緩解重度捕撈對野生三文魚的壓力。

早在2010年,FDA 就完成了對轉基因三文魚的食品安全評估,聲明這種轉基因三文魚和傳統三文魚一樣安全。 2012年,FDA認定轉基因三文魚對環境無害。但直到今年,這項產品才最終得到上市批准。從最初的聲明到最終批准,足足用了五年時間。

由於與傳統三文魚並無不同,轉基因三文魚上市時並不需要強制標註。不過,從批准到正式登上吃貨們的餐桌,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但至少,我們終于欣喜地看到,轉基因技術在嚴格的審批和監管流程面前證明了自己的安全性和優勢,終於得到了發揮其潛力的機會。

科學人相關報導:

 

5. IARC宣布加工肉類致癌

2015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布了一個大新聞:他們正式將包括培根、火腿在內的加工肉類列為了1類致癌物,而新鮮紅肉也被列入了2A類致癌物的名單。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專家們對既往的一系列研究進行了評估討論之後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但是,在後續的傳播報導中卻產生了不少誤會。

英國癌症研究所提供的菸草vs紅肉風險評估圖。圖片來源:scienceblog.cancerresearchuk.org

誤會的根源在於,IARC的致癌物分級標準其實相當違反直覺,而他們對此進行的說明又不是那麼好懂。如果要對致癌物進行分類,人們最直觀的想法自然是按危害健康的程度給它們排個座次。但是,IARC的標準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們分類的指標是證據的確鑿程度,也就是「xx致癌」這句話的可信程度有多少,而致癌能力的大小在分類中其實沒有任何體現。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進行充分的解釋,再加上「與砒霜、吸菸同列」之類的標題黨,誤解和恐慌自然也就隨之而來了。由此可見,在專業的學術判斷之外,如何正確傳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學術機構的必修課。

那麼,我們還能愉快地吃香腸和紅肉嗎?答案是少吃無妨,新鮮的更好。每天將加工肉類和紅肉總量控制在70克,再配上白肉和均衡的膳食就沒問題啦。

科學人相關報導:

 

4.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屠呦呦因為發現抗瘧疾藥物青蒿素而與發現抗線蟲病藥物阿維菌素的威廉·C·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Satoshi Ōmura)共享此獎,成為首個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12月,屠呦呦出席諾貝爾獎頒獎禮。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1967年,為了尋找新型抗瘧疾藥物,中國政府啟動了523項目。項目組對大量傳統草藥進行了篩選,發現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的提取物具有抗瘧疾效用。1971年9月,屠呦呦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獲得了抗瘧藥效突出的黃花蒿提取物。後來,她和同事成功從中分離出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青蒿素」。後續研究明確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投入臨床使用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使眾多瘧疾患者得到救治。到1980年代,得到有效治療的中國瘧疾患者就有數千例。

屠呦呦的獲獎引起了中國社會的熱切關注。從對中國學術評價體制的反思到關於傳統醫學地位的爭論,一系列觀點碰撞也伴隨這個獎項出現。「我們是把獎項頒給被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漢斯·弗斯伯格說。而正因為有了這些新藥,更多被寄生蟲病折磨的生命才得以存活。喧囂之上,我們應當看到,今年這一獎項的最根本意義,仍在於表彰拯救生命的人。

科學人相關報導:

 

3. 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

經過近10年孤獨的太空飛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New Horizons)於2015年7月14日成功飛掠冥王星,完成了對這顆矮行星的首次近距離探測。這顆美麗的星球,也隨之成為今年大眾媒體上最受公眾關注和喜愛的形象之一。

新視野號發回的冥王星照片。圖片來源:NASA

自1930年被人發現以來,直到新視野號2006年發射升空,長達70多年的時間裡,冥王星一直被稱為第九大行星,也是當時太陽系全部行星裡唯一一顆未被探測的行星。儘管新視野號升空僅半年後,冥王星就被降級成為矮行星,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新視野號探測任務的重要價值。

透過新視野號發回的照片和數據,人類第一次看清了冥王星的真實面貌。由於距離遙遠,新視野號在飛掠冥王星前後約20小時內採集的全部數據,需要整整16個月才能全部傳回地球,但陸續傳回的數據已經完全逆轉了人們對這顆遙遠冰球的認識。除此之外,新視野號還首次帶來了冥衛一卡戎和冥王星其他衛星的清晰影像。這項資料,將使我們得以更了解這顆遙遠的星球。

不過,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新視野號發回的第一張冥王星清晰照片,也就是那顆懷裡抱著一顆「心」的「萌王星」。這個形象受到了公眾的廣泛喜愛,或許會成為人們心目中關於冥王星的永久記憶。

科學人相關報導:

 

2. 基因編輯更進一步

2015年2月24日,英國上議院以贊成票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有關「三親嬰兒」的法案,批准使用線粒體DNA替換技術,即利用捐卵者的健康線粒體DNA替代母親有缺陷的線粒體DNA,來避免孩子罹患線粒體遺傳病。這個消息引發了公眾圍繞「三親嬰兒」倫理問題的熱議。

而僅僅兩個月後,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者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TALEN來糾正發生在線粒體中的DNA突變。同在4月,廣州中山大學的黃軍就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系統CRISPR-Cas9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改造了能導致β-地中海貧血的缺陷基因。這些結果同時在學界與公眾中引起爭議。黃軍就也成為《自然》2015年度十大人物中唯一的中國研究者。10月,哈佛醫學院的楊璐菡和同事利用CRISPR系統對豬基因組進行了破紀錄的批量編輯,又為異種器官移植打下基礎。

黃軍就團隊利用人類的三原核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圖片來源:Liang, P. et al. (2015). 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in human tripronuclear zygotes. Protein & Cell, 1-10.

隨著基因編輯一步步向臨床靠近,關於「人體強化」、「定製嬰兒」等有關技術安全和社會平等的話題正被逐漸納入公共討論。年末,科學家、倫理學家、律師與公眾共聚華盛頓,共同討論基因編輯的未來。這樣的溝通意識令人欣慰——畢竟,在渴望技術突破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更多來自社會的思考與交流。

科學人相關報導:

 

1. 野生動物保護道阻且長

人類作為入侵物種最起碼已有一萬年,照理說我們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的故事已經不該有什麼新聞了。但今年不但有,而且一連出了好幾個大新聞。

《奇妙的朋友》引發了多個國際組織高度關注與擔憂。圖片來源:《奇妙的朋友》截圖

2015年一上來,我們就遇見了湖南衛視的真人秀《奇妙的朋友》。這個以明星客串飼養員為賣點的節目,雖然號稱關心動物,但其實只是犧牲動物而抓眼球而已。野生的雄性黑猩猩會攻擊其他陌生黑猩猩,而節目組卻把從未謀面的Coco抱去「認父」;節目組對Coco在陌生人群中的種種焦慮不安動作視而不見,直到它咬了人才停下。種種這樣的細節表明,節目組對動物福利要麼一無所知,要麼漠不關心。

而在年末,一個非法捕獵並販賣野生動物被判處10年徒刑的案子又引起了媒體風波。被告多次非法捕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並販賣,可是部分媒體卻刻意淡化用詞,試圖以「掏鳥窩」這樣輕描淡寫的措辭騙取同情。且不說這絕非報導中暗示的那樣臨時起意,而是有計劃的多次盜獵販賣;以「16隻鳥」泛泛概括的方式能起到效果,恰恰反映出許多人依然不理解什麼需要保護,又為何需要保護。

大事小事的背景下,一位京劇演員在微博上顯擺她的「點翠」頭飾,相比之下幾乎無關緊要了。然而她無視點翠的殘忍,無視京劇當前的面貌,一邊試圖把點翠等同於京劇藝術、一邊宣揚它的保值升值效果,卻像是整場討論的一個縮影:將野生動物作為牟利方式,作為其他訴求的幌子。利益並非錯誤,其他訴求也並非全不合理,然而真正的當事者——野生動物,以及它們和人類的真正關係——卻在這些討論裡全部缺席了。公共討論的偏頗和缺位,也許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科學人相關報導:

 

(編輯:Calo)

文章題圖: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相關焦點

  • 盤點:回顧GEN雜誌評選2015年度十大科學事件
    2016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由GEN(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新聞)雜誌刊文,對2015年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學事件進行了回顧和盤點。
  • 2020百度沸點榜單揭曉_百度沸點年度流行語、年度關鍵詞等14大榜單
    關於2020百度沸點榜單揭曉_百度沸點年度流行語、年度關鍵詞等14大榜單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2020百度沸點榜單揭曉_百度沸點年度流行語、年度關鍵詞等14大榜單,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2020百度沸點榜單揭曉
  • 2020屈臣氏HWB年度榜單盛典
    本文爆點 美妝年度盛事酷炫開榜 跨屏打造創新驚喜感 美妝年度盛事——2020屈臣氏HWB年度榜單盛典#放榜來試,美有道理#落地廣州,正式開啟2020屈臣氏
  • 我的2015年度榜單:一切與你無關
    告別於是,也列了份榜單:這是我的2015,一切與你無關。年度情懷:錘子 SmartFinder扎老師的年度讀書計劃,把我打趴下了,每本都是經典之經典,而且TMD真讀完了,看看自己……還沒完,扎老師全世界推廣「免費網際網路」,跟各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運營商合作,讓老百姓都能免費上網查資料,上 Google 、上 Facebook……好吧,不說了。年度app:Surge
  • 《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當地時間12月14日和15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分別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學者李蘭娟和張永振當選。十大科學人物來源:EdWray for NatureAdi Utarini是印度尼西亞的一位公共衛生研究員,她和同事培育改造了能夠阻斷登革熱病毒傳播的蚊子
  • 【年度榜單】2015年度十大科技謠言
    同時,不少老謠言也沉渣泛起,在營銷號、朋友圈裡悄然展開了第二輪、第三輪甚至第N輪的傳播。從食品安全到「神奇食物」的炒作,「吃」依然是2015年流言的一大主力軍。在此,果殼網盤點2015年度科技謠言,幫你解析真相。1.「荔枝泡藥水引起手足口」流言:現在的荔枝幾乎都是用藥水浸泡的,吃後會引起發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
  • 李蘭娟就被《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發表聲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出爐,中國是2015年以來科研產出增速最快國家
    ◎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30日發布的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展示了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高質量科研產出的情況。
  • 豆瓣:2018 年度電影榜單解讀
    距離 2019 年還有 10 天,正是各大平臺的年度榜單滿天飛的時候。最近兩大國內外影評網站豆瓣和 IMDB 都推出了相關榜單,這次有哪些電影入選,又有那些你心目中的佳作落選呢?
  • 2020年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出爐 中科院位居榜首
    Natureindex網站截圖30日發布的《自然指數2020年度榜》中,中國科學院的機構產出位居榜首,是該指數追蹤的82種精選期刊中發表研究報告最多產的期刊來源,幾乎是第二名哈佛大學的兩倍,並且在化學、物理、地球和環境科學這三個學科領域的產出均居於全球首位
  • 2015年度中國板式換熱器十大品牌榜單揭曉
    北極星環保網訊:「2015年度中國板式換熱器十大品牌評選」由品牌排行網主辦,效菘世紀(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經過緊張激烈的網上投票、資質審核以及消費者商譽評價,2015年度中國板式換熱器十大品牌評選活動於9月22日完美降下帷幕。
  • 2015年度蘋果PK安卓 優秀App與遊戲盤點
    2015年還剩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年底將至,各大網站都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榜單,我們也如期迎來了Google Play商店和蘋果商店評選的年度最佳應用。雖說Google Play對於多數內地網民來說還使用不了,但撇開這個不談,我們也能通過榜單了解更多優質應用。
  • 中核集團微信矩陣新媒體傳播指數榜發布(2020年度)
    榜單收集、分析了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110個帳號的微信基礎數據,對微信運營的實際績效和影響力進行專業性考量。整體上看,2020年度熱門文章TOP榜單涵蓋新冠疫情防控、核工業建設成就、中核集團榮譽與企業文化建設多個方面內容。▲中核集團微信公號熱門文章TOP10本年度,中核集團微信矩陣文章內容中,「黨建」「創新」「改革」「責任」「疫情」成為高頻詞。
  • 2020年度知識熱詞榜單來襲,不懂你就out了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2020年轉眼就要過去,刷屏網絡的年度熱詞都有哪些?12月9日,2020百度沸點「年度知識熱詞」榜單提前揭曉:新型冠狀病毒、凡爾賽文學、核酸檢測、內卷、715工作制、職場PUA、新基建、雲監工、彈性工作以及股票熔斷共10個熱詞入榜。
  • 年度話題色每年一個足夠了!
    印刷色卡、紡織品色卡年度話題色每年一個足夠了我個人角度真的對這些帖子有點牴觸,因為被競相轉發的帖子標題通常是:潘通推出2021年十個流行色pantone2000年到2015年的年度色甚至潘通所推出的流行色,根本不叫流行色,而是叫做年度代表色,就是引發討論用的。這款色通常都是積極心理的,暖色居多,幾年下來重複性也很高。關於潘通推出的年度色方面我寫過一個帖子,巨長,有興趣可以前往去看Look。
  • 高清圖:年度十大科學奇聞 管狀雲綿延966公裡
    (圖1) 國際在線專稿:美國《連線》網站最近評出了2009年度最奇特的十大科學新聞,美國夜空的神秘雲彩和世界上最深湖泊上的冰圈等入選。 [責任編輯:morganli]
  • PVBL發布「2015年度中國光伏品牌排行榜」數據
    榜單是光伏行業唯一依據國家標準GB/T 31041-2014 《品牌價值質量評價要求》、GB/T 31042-2014《品牌價值服務評價要求》、GB/T 31043-2014《品牌價值技術創新評價要求》並結合光伏產業特點,從而形成以電站投資、逆變器、組件、EPC、服務五大類榜單。
  • 百度沸點年度榜單出爐:流浪地球、垃圾分類等上榜年度關鍵詞
    鞭牛士 12月16日消息,據澎湃新聞,今日,百度公布了百度沸點2019年度榜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浪地球、垃圾分類、中國女排等上榜年度關鍵詞。 今年的百度沸點基於百度熱榜對網民搜索及資訊瀏覽大數據分析,共劃分了年度現象、年度作品、年度人物三大類目共13個榜單。
  • 美《科學》雜誌評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美國《科學》雜誌21日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2006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其中科學家證明龐加萊猜想被列為頭號科學進展.
  • ELLE年度美妝之星榜單出爐
    上海2015年1月23日電 /美通社/ -- 今日,2014年「ELLE年度美妝之星」(ELLE Beauty Star Awards)榜單出爐,作為來自ELLE的權威美容欲望清單,該獎項旨在與所有時髦女性分享前沿的美容心得。